成功 Success > 人際關係
feature picture
Leonardo.Ai

放不下是因為念舊,還是被匱乏感綁架?善用「換框思維」的溫柔力量,翻轉事物的意義

2025-09-23 賴婷婷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我有個不知是好是壞的習慣,任何東西除以三百六十五之後,我都買得下去。一件一萬元的衣服或褲子,除以三百六十五之後變成二十七,我便會催眠自己,只要每天二十七元,我就可以擁有它,而且我值得!但事實上,我根本不可能三百六十五天都穿著它,若一個月穿一次,那成本其實是每次八百三十三元才對。但就算是一個月八百三十三元,我還是願意買,因為我值得!問題在於,我太常使用這套邏輯,因此會有很多東西不停湧入我的生活,但我卻不一定能找到同樣合理的算式來捨棄它們。

延伸閱讀:你說的話是在搭橋還是築牆?別讓一句「你太敏感了」毒化人際關係

我是個念舊的人。我有一個藍色的釘書機,是我出社會後第一份工作時買的,超級好用。這些年來,我陸續買過至少二十個釘書機,卻始終沒有移情別戀,即使搬過好幾次家,這個釘書機在我的書桌抽屜裡一直都有一個位置。

我自認不是特別擅長交朋友,但我有一群小學同學、一群國中同學、一群高中同學、一群大學同學,以及每一份工作中各自留下的幾位夥伴,直到今天都保持聯繫。在社群媒體還不發達的時代,我們透過書信往來維繫感情,那些泛黃紙張上寫滿了青澀語句、為賦新詞強說愁的言語,我都留了下來。幾年前,我終於花了幾天的時間,將所有書信、便簽和卡片一一數位化,成為隨時可以調取的記憶。

我的手機號碼近三十年來從沒換過,倒也不是刻意不換、為了方便誰聯絡,只是─為什麼要換呢?

這個背包,是我在巴塞隆納被搶劫時,陪我度過那慘澹兩天的紀念;這套衣服雖然早已穿不下,但它可是我兩次上台領獎時的精采時刻的戰服;這個彈簧已經壞掉的音樂盒,是女兒第一次親手做給我的母親節禮物。我幾乎能找出幾百個在生活中看似不再有用的物件,立刻賦予它們意義。問題是,人生哪有那麼多「放不下」?到了生命盡頭,難道我帶得走這些物件嗎?而我的生活環境又要多擁擠,才能容納這些擁有各種緣由的物品?

NLP 課程中有一句話深得我心:「 一個人面對自己的方式,就是他面對世界的方式。 」我的老師在做練習或說明某段技巧時,經常坦然地揭露自己,在學員面前呈現自己的脆弱。我覺得這實在很了不起,老師也是人,也有自己的難關,但他讓我看見, 即便生命課題極為艱難,只要願意面對,就有機會看見更深層的價值。 持續面對是唯一能穿越的出路。

我看著我的收藏品,試圖釐清我放不下的究竟是什麼?我想要的心理安全感,難道必須透過這些具象物品才能構建出來嗎?問一次沒答案、問兩次沒答案……終於,有一天我突然明白這是匱乏感在作祟。我想要補償自己年幼時「想得而不可得」的遺憾,因此養成了「快樂等於擁有」的慣性。

慣性之所以成為慣性,是因為這些慣性曾經在很多時刻中,是我們最有利或最高效的一種處理方式,經歷一次、兩次、數次之後,我們嘗到甜頭,就會不假思索地重複同一個過程。從某些角度來看,這個過程不見得是最省力的,但我們一定有某些渴望會被滿足,所以才會持續同一種行為模式。當小孩聲嘶力竭地吵著不想走路、想要大人抱,或坐在地上撒野、想要買玩具,這樣哭鬧其實很累人,經常會汗流浹背、淚水鼻水齊發,說是小孩用生命在爭取他想要的東西都不為過。然而,一旦大人因為害怕他人目光、心疼孩子等各種原因,而答應了孩子的訴求,就等於是注定了噩夢的開始,因為這絕對不會是唯一一次的妥協。

延伸閱讀:總是在道歉、自認笨手笨腳?小心 5 種語言,是「操控者」設下的心理陷阱

你眼前的這個人,是某個人的全世界

我對一個南韓的電話客服短片有著極為深刻的印象,這部短片中節錄了幾段真實錄製的客戶投訴:

一位婦人暴躁地說:「妳這個臭女人,是聽不懂人話嗎?」

一個中年男性說:「你一個小小的客服,算什麼東西……」

接著,畫面切換到一些女性客服人員被訪談,其中一個人說:「我被罵到完全不知所措,手不停地發抖。」

另一個人悲傷地說:「她罵我是廢物。」

還有一個人說:「為什麼我要聽這種難聽的話呢?我在家中也是被疼愛的女兒。」

然後,旁白說:「這是我們都知道的事,但我們想改變這件事。」於是,他們找來了客服人員的家人錄製一些轉接的語音訊息:

一位爸爸說:「將為您轉接給我乖巧又老實的女兒。」

一位先生說:「將為您轉接給我親愛的老婆。」

一位小女孩用童稚的聲音說:「將為您轉接給這個世界上我最喜歡的媽媽,請等一下哦。」

同一批客服人員在後續受訪時說道:

「一開頭就說『辛苦你了』的客人變多了。」

「我很驚訝,竟然會有人關心我。」

「本來很敏感的客人稍微收斂了一些。」

施行這個措施後,客服人員的壓力減少了五四.二%,顧客的親切話語增加了八.三%,客服人員受到尊重的感覺增加了二五%。

我看完這支影片後,竟然默默地淚流滿面。真是厲害的訴求:客服人員對某人來說也是珍貴的家人啊!換個角度、換個立場,是人人都做得到的事。

角度換框,就像換一扇窗看風景,當你從不同的立場、功能、定義、方向來看待同一件事,就可能引發不同的詮釋與行動選擇,這正是角度換框的力量。有時候,只需一句話或一個提問,就能讓人從受害者轉為行動者。 有能力換角度思考的人,便擁有打開新局的鑰匙,可以在同一個現實裡創造出不同的故事版本。

(本文摘自《換框思維力》,時報出版)

繼續閱讀 自我管理
相關文章

換框思維力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