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數位工具
feature picture
Leonardo.ai

AI 生成技術普及,可能帶來消費者信任危機?企業該如何面對?

袁如陵
2024-09-09
台灣專利師 袁如陵
已完成
已取消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你的公司,已經開始將 AI 技術使用在自己的行銷文宣或短影音上了嗎?還是早已利用 AI 取代部分人力作業了?2024 年 8 月,勞動部在一份新聞稿中,敘述青年「小唐」參加政府的就業計畫,最後成功獲得軟體工程師職位的故事,然而卻馬上被民眾發現「小唐」的照片為 AI 生成。相關單位坦承是作業疏失,並馬上修改,標示照片為 AI 生成。

小唐_AI生成圖
「AI 小唐」。除了人物看起來有點假之外,左手手指的形狀也相當怪異。

觀察上述案例,讀者或許會想問:為什麼公家機關或民間企業應該主動揭露內容是 AI 所生成?

延伸閱讀:如何免受 AI「幻覺」影響?3 個檢查重點,確保生成內容正確性

人工智慧雖然只是一種輔助工具,但因為可以大量、快速產出內容,造成的影響遠非傳統紙筆或一般電腦文書處理軟體可以比擬。當 AI 應用工具成熟,開始取代許多過往由人類自行發想、書寫、繪畫,甚至影片拍攝等工作,在感受便利性的同時,人們也逐漸浮現對於 AI 工具的不同想法。例如,在 2024 年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的研究中,學者發現如果企業在產品描述中加入 AI 等字眼,反而會降低消費者的購買意願。這是否也是因為大眾對於 AI 有隱約的不信任感、甚至對於 AI 鋪天蓋地而來的態勢覺得反感?

就算不排斥 AI,人們最起碼也會想要知道,看到的內容究竟是人類或是 AI 所創作,因為沒有人喜歡「被隱瞞」的感覺。另外,一旦有人對詩歌、繪畫、音樂產生共感,卻發現不是真人的作品時,那複雜的情緒恐怕要比尷尬更難以言喻。因此若企業利用 AI 產生的圖文、影片要投放到外部使用,就應該主動標示。

要增加這道流程,對於仰賴內容來獲利,或是運用內容作行銷的企業而言,自然在管理上會增加不少負擔,畢竟過往通常不須要對外揭露創作過程,也不用說明使用了那些工具。但未來若想要導入 AI 技術,就必須進行更細緻的管理。

使用 AI 有跡可循,企業不該心存僥倖

或許很多人會覺得,AI 已經能夠繪製出真假難辨的圖片,所以只要不說破,未必會被發現。但事實顯然不是如此。

2024 年 1 月,EA 的遊戲《Apex英雄》被質疑使用了 AI 進行繪製。在網友的截圖中,找到了許多正常繪圖不可能出現的錯誤。雖然一般人未必能辨別,但對於熟悉角色的玩家,或是以作畫為職業的繪師來說,卻是一眼就能看出的瑕疵。

Apex Legends
畫面中有許多不正常的元素,例如左圖中變形的手指、胸前看似融化的綁帶,以及右圖中身上飾品的奇怪花紋。

目前 AI 出圖的成果仍不完美,不時會出現詭異的變形及多餘的細節。這是因為 AI缺乏對現實世界的基本理解,例如機械結構、材料質地等所有人都知道的「常識」。因此當企業使用了 AI 生成來生成圖片或影片,很難不被察覺。因此,建議企業還是誠實為上,以免衍生更大的公關危機。

做藝術家的生意,會被用更高標準檢視

2024 年 1 月,知名繪圖板製造商 Wacom 在宣傳龍年的新產品時,使用的插圖被質疑為 AI 生成,引發了藝術家社群的強烈反應。而 Wacom 在幾天後才承認並公開道歉。

Wacom_AI_dragon.jpg
龍的尾巴似乎與身體是分離的,還掉落在地上。另外龍的牙齒也很奇怪。

這對企業形象造成了巨大的傷害。第一,Wacom 繪圖板的主要客群是畫家,但自己卻以 AI 取代了畫家作畫,肯定會讓客戶產生強烈的背叛感。第二,許多網友開始質疑 Wacom 究竟懂不懂繪圖?身為專業繪圖板領導廠商,竟無法看出如此明顯的作畫失誤? 這兩點難免讓消費者對Wacom 的經營理念及專業素養充滿質疑。

除了 Wacom 之外,只要是與創作較為相關的產業,也都面臨反對 AI 的聲浪。2024 年 8 月,任天堂的社長公開表示,任天堂不會使用 AI 來製作產品,或許也是因為承受了相當大的壓力。

無妄之災? AI 可能已經悄悄「滲入」公司的創作

另個值得注意的重點,在 Wacom 事件中,其實該張龍的圖片並非公司自行用 AI 生成,而是購自 Adobe 的商業圖庫,而這張照片在圖庫中卻被標示為「非 AI 」創作。

Wacom 爭議圖片
Wacom 的爭議圖片,是購自 Adobe Stock,但是標示為非由 AI 產生。

雖然 Wacom 表示,他們還有用線上工具檢測圖片是否為 AI 生成,但顯然並未成功,也使 AI 圖片能成功偷渡。在另一個案例中,《龍與地下城》(DnD)也被質疑使用了 AI 產生圖片,對此公司表示,其聘請的藝術家沒有用 AI 生成完整的圖片,但可能使用了 Photoshop 中的 AI 工具來進行修改。他們也表示,無法保證能在這個快速發展的領域中做到完美,這清楚體現了管理上的難度。

Adobe 官網範例
Photoshop 內建的 AI 功能,讓不懂圖片編輯的使用者,也可以經由文字命令輕易修改圖片。

現今許多文書工具、繪圖軟體都已經內建 AI 功能,企業到底未來如何進行管理,將成為一大難題:即使告訴員工不能用 AI,也可能有漏網之魚;若是外包給其他廠商,又更難以掌握內容的來源。顯然企業應該建立更完整的把關機制,而針對 AI 的輔助,更應依實際狀況加以揭露,例如「本圖為 Dalle-E 所生成」、「本作品部分元素係以 Adobe Firefly 輔助後製而成」、「本文部分段落由 Claude 所生成,並經本站同仁編修後定稿」。

留存指令詞、原始輸出等過程紀錄

企業該如何妥善把關員工對於 AI 工具的使用?首先要注意的是,使用 AI 工具時,不是內容產生完就結束了,更應該保留相關的歷程紀錄,例如:

1.使用了哪個 AI 工具?用什麼帳號生成?
2.使用的提示詞、上傳的檔案?
3.AI 輸出的原始內容?
4.內容輸出後,是否經過人為的手動修改?

以上原本就應該是企業知識及流程管理的一部分,即使沒有使用 AI 工具,企業員工也應該忠實記錄日常作業的產出過程,一方面未來要執行類似任務時,可以更快速複製成果,或精進流程,避免曾犯過的錯誤。這在企業內部還有一個更大的功能,就是能夠確保將工作交接或交代給他人時,能夠維持相同的內容品質。另一方面,若系統已可自動記錄,就可免除手動記錄的時間,這就可以與企業的數位轉型一起執行。

做好紀錄在 AI 時代尤其重要。過往在產出內容時,員工至少還會留存編輯過程中的 Word 檔、PSD 檔等中繼檔案。但 AI 功能是個黑盒子,一旦歷史紀錄隨時間被刪除,就幾乎再也無法得知內容是如何生成。這些紀錄對於未來可能的爭議,例如著作權、內容真實性,甚至學術倫理都相當重要,企業不可不慎。

另外,使用者要注意的不只是 AI 的輸出,也要注意自己的提示詞及上傳之檔案。有人可能會想問,使用者在 AI 系統中輸入的資訊,通常外界無法得知,那為什麼要小心避免輸入不當的指令?這是因為如果 AI 產生了不適當的內容,並引發侵犯著作權、肖像權等問題,大眾或法院的目光自然會落在誰必須要為這些有問題的內容付出較大責任。

雖然目前沒有相關判例可循,但可以想像的是,若內容是因為有問題的指令而生成,則使用者要負較大責任;反之,若使用者下達指令時已盡注意義務,則可以提高安全脫身的機率。另外,大部分 AI 服務商皆規定,若輸入違法的內容,AI 服務商就有權利隨時切斷使用者的服務,且使用者會失去所有使用條款內的保障。

AI 公司、企業、社交平台都在提高透明度的路上

順應公眾的期待,目前有許多 AI 服務都要求使用者必須標示 AI 所產生的內容,如果是 AI 與人類共同創作,則應該寫明 AI 在創作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 ChatGPT、Canva 都將此義務寫入服務條款中。

社交平台也開始自律,例如 Meta 在 2024 年開始辨識使用者所上傳的圖像,若認為是 AI 所生成,就會在旗下的 Facebook、Instagram、Threads自動標示,以讓其他者知道這些圖片是 AI 產生的。

Labeling-AI-Generated-Images_AI-Transparency_Heade
Facebook 會自動標示辨識出的 AI 內容。
延伸閱讀:擔心 AI 生成內容侵權?輸入提示詞要避免 3 項錯誤!

雖然 Meta 還在調整自動標示方式,也只在部分國家試行,但此趨勢應該不會改變。而身為內容提供者的企業,更應該主動揭露自己使用 AI 的情形,以免引發爭議或公關議題。觀眾和消費者有權知道他們所看到或使用的內容是由 AI 還是人類創作的,保持透明度才能建立互信。

相關文章
商業 Business > 經營策略
feature picture
南港國際skypark

交通、機能、綠意一次到位!「南港國際SKY PARK」打造未來生活典範

2025-08-01 經理人X南港國際skypark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隨著工作生活一體化成為現代菁英的生活常態,對住宅的定義早已不再僅限於居住空間,而是講求效率、生活品味與地段價值的綜合體驗。

坐落於南港核心的「南港國際SKYPARK」,以東京指標性開發案「麻布台之丘」為靈感,融合住宅、商場、飯店、辦公、公園5大創新機能,打造出一座全方位的生活聚落,精準回應新世代菁英的居住需求,開創城市菁英住宅的嶄新格局。

從工業重鎮到科技金融軸帶,南港成台北新核心

「南港國際SKY PARK」是由國泰集團領軍,匯聚旗下國泰人壽、國泰建設、國泰商旅等事業體資源,並攜手三商美邦人壽及華泰大飯店集團聯手打造而成。

該基地前身曾是台鐵的南港客車調車場,隨著政府啟動「東區門戶計畫」推動都市更新,轉型成為占地高達1.65萬坪的複合式開發案,不僅是目前全台最大規模的公辦民營都更案,更被譽為「台北東區新地標」,將引領南港邁向國際生活新風貌。

回顧南港的發展脈絡,它始終是台灣重要的產業與交通節點。從最早期的港口貿易村落、1970年代的工業重鎮、到近年因應都市計畫與跨區重劃,逐步轉型為科技與文創產業匯聚的智慧特區。

南港國際skypark
南港國際SKYPARK
南港國際skypark

現今南港不只有展覽館、台北流行音樂中心等大型場館,更聚集多座產業園區,包括南港軟體園區、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及台北生技園區。此外,隨著信義計劃區與內湖科學園區腹地日益飽和,越來越多大型企業將目光轉向南港,進駐此地的商辦大樓或在此設立企業總部,例如,中國信託、Nvidia、台灣微軟、IBM、Intel、聯強國際、展碁國際等國際與本土指標企業,形成一條完整的金融科技走廊。未來隨著企業群聚效應擴大、就業人口增加,對中高端住宅的需求勢必同步提升。

面對南港正快速成長的居住需求,「南港國際 SKY PARK」以國際城中城為定位,打造出All in One複合式生活場域,融合住宅、商辦、商場與綠地,提供完整且便利的日常機能,並透過以下三大特色,實現兼顧交通、機能與綠意的城市新生活。

特色1、多元交通系統,串連城市生活軸線

「南港國際 SKY PARK」所坐落的地段,正處於這場城市變革的核心要位,讓住戶可以享有多元且便利的交通選擇。

倘若是習慣自行開車的人,「南港國際 SKY PARK」週邊坐擁3條東西向主幹道--忠孝東路七段、市民大道七段與南港路,皆為貫穿台北市的重要交通動脈,可快速抵達信義計畫區、饒河夜市或松山商圈,或可經由附近的成功橋與成美橋直通內湖科技園區,且車程多在15分鐘內,無論是通勤、逛街或與親友聚餐皆相當快速方便。

南港國際skypark
信義計畫區、松山商圈、內科園區皆在15分鐘生活圈內,打造高效率、低距離的都會節奏。
南港國際skypark

若是想要搭乘大眾運輸工具,走路10分鐘即可達捷運藍線昆陽站,15分鐘可至捷運與台鐵共構的松山車站,未來隨著鄰近開發案「富邦之丘」完工,步行至松山站的時間可望縮短至12分鐘內。此外,位在「南港國際 SKY PARK」左右兩側的玉東公園和新新公園皆設有YouBike 站點,無縫銜接台北流行音樂中心、南港車站等重要地標。

特色2、全方位生活機能,一站滿足都會需求

「南港國際SKYPARK」宛如一座現代化的國際城中城,住戶下樓便能進入商場空間,輕鬆滿足閱讀、餐飲、休閒、健身到育兒等各種日常生活需求。

目前,全區共設有3棟住宅大樓、5棟辦公大樓和1棟飯店及商場,其中,住宅大樓的第5至21樓為住宅,共計528戶,主力坪數介於24至40坪、為2至3房配置格局,鎖定都會核心中堅族群的實質居住需求。

在商場規劃上,則涵蓋影城、書店、健身房、24小時便利商店、私廚料理、超市、輕食咖啡店、幼兒園及安親班等8大主題,提供一站式生活機能,不論是日常採買、休閒娛樂、親子教養或健康管理,都能在社區內一應俱全,落實「住在城市核心、生活近在咫尺」的現代生活理想。

南港國際skypark
住戶下樓即達商場,閱讀、健身、親子教養一次到位,落實「生活近在咫尺」的核心便利。
南港國際skypark

特色3、豐富綠地景觀,打造都市中的綠意棲地

在都市叢林中坐擁大片綠地,是件難能可貴的事,而「南港國際SKYPARK」巧妙結合地理優勢與建築設計,讓住戶得以擁有超過2萬坪的綠地景觀,即便身處繁忙都會區,也能親近自然、享受綠意生活。

南港的綠地和公園其實不多,但「南港國際SKYPARK」位置得天獨厚,左右兩側便是新新公園與玉東公園,被近1萬坪的天然綠意環繞。建築本身亦在1樓打造7400坪的開放式生活綠地,成為住戶日常散步、親子活動的舒適空間;5樓更設有2,700坪的空中花園,巧妙銜接商場與住宅動線,形塑一條專屬住戶的「空中綠廊」。三大綠帶串連,總計超過2萬坪的綠地空間,為在此生活的住戶,帶來鬧中取靜、綠意盎然的都會綠生活。

南港國際skypark
近1萬坪的天然綠意環繞在「南港國際SKYPARK」周邊,成就難得一見的都會綠生活日常。
南港國際skypark

在產業群聚、軌道建設與城市更新等多重利多加持下,南港正迅速轉型為台北的新核心區。「南港國際 SKY PARK」不僅坐擁地段、機能、交通與綠意,更透過全區規劃實現「住、辦、遊、憩」一體的生活藍圖,是少數能真正實現國際級居住品質的指標建案,也象徵南港邁向世界級城市生活的重要起點。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