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碰到了幾個很優秀的年輕人,我想分享幾個我心中的感覺。
自由市場上,供需會依照需求去平衡。但在求才的市場上,有形或無形的價值,你 / 妳具備或看得出多少?我不斷的在面試的過程中反問自己,我看得出來嗎?又或是這個人具備嗎?
「好工作」難找,就如同「好人才」般難尋
台灣在一例一休的衝擊下,我聽到非常多的企業主告訴我,他們公司不會減薪,但要因應衝擊。在專案管理的領域,我們知道,要完成同樣的工作,要就是增加資源(加人)或者趕進度(加班)。
不管是服務業也好,資訊產業也罷。找工作與找人這件事情,都是一件苦差事。好工作難定義,好的面試者也難尋。
- 坐在你面前的求職者,開的價錢是否合理?
- 坐在你面前的面試官,開的價錢是否合理?
面試時,用「三明治問法」決定求職者的去留
面試有如一場半小時或一小時的相親,會決定往後的日子。雙方都在盡可能在此時徹底打量彼此。你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問完所有問題(真的,我碰過面試者拿了一張 A4 紙發問,然後筆記,旁邊是其他家業者的名字)。所以我的建議是:
- 先問「開放式」問題,了解彼此
- 問「封閉式」問題,確認核心技能 / 觀念
- 再問「開放式」問題的三明治問法
先用開放式問題,讓彼此破冰、了解;接著,再把專業的問題或技能,用封閉式的問題限制住,讓彼此回答(記得:封閉式的問題是你主要想問的,一定要知道的。才會放在封閉式問題);最後,用開放式的問題,讓一個面試逐漸收尾。最後的開放式問題,可能讓你獲得更多更進一步的資訊。決定這場面試(相親)是否情投意合。我想這樣的步調,大家都可以去多方改造,但萬變不離其宗。
面試的開價與出價:關鍵 30 秒,決定一切
回到開價與出價的問題上。如果你是求職者,請憑自己的能力,開一個類似或可以比照的薪資。寫「面議」不是不行,但如果你很喜歡這份工作,你應該思考是不是有所取捨。蹲低而後躍起,而不是堅持住一個薪資 ―― 尤其是堅持要有固定的年終獎金這件事。
「察言觀色」這是兩方都必須做到的,求職者其實可以從面試者身上看出或聽到,是否有暗示薪資條件、你的要求?如果有聽到,那麼代表你可能已經是他的人選之一。這時候你應該就要快速的反應,是要積極爭取這份工作,還是有其他的工作機會等你。
我的經驗,30 秒沒辦法下決定的面試者,通常 30 天之後也不會給你答案。所以,面試者此時應該就可以放棄了。就像是遊戲王卡通裡面說的,覆蓋這一張牌,結束這個回合吧!
很多人說,面試與被面試都好難,其實是要把握幾個技巧。出價與開價,其實不難!
(本文出自「呼叫米球」,原文請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