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 Leadership > 團隊管理
feature picture
shutterstock

開 workshop 是浪費時間?為何 30 個臭皮匠開「工作坊」,難勝諸葛亮?

奧美觀點
2021-03-24
奧美觀點
已完成
已取消

不曉得你參加工作坊(workshop),經驗是好是壞?好是怎樣的好?壞又是怎樣的壞?我自己好壞比大概是 3:7,不知道是運氣問題還是個人過於刁鑽,總覺得要能參與一場好的工作坊,比買到好吃的酪梨還難!

作為酪梨愛好者,從以前奇貨可居到現在超市可買,我並沒有因此感到幸福。因為買到的酪梨要不是無法熟成就直接壞掉,就是口感鬆軟、毫無香氣。令人讚嘆的好酪梨必須果肉細緻緊實,口感滑潤帶有微微奶油香。同樣地,一個美好工作坊,體驗需類似好酪梨的口感,往往可遇而不可求。

集眾人智慧,工作坊產出比較好?

還記得幾年前,要說服客戶舉行工作坊,還得大費周章地說服,以免被客戶認為代理商失職,想把動腦的工作丟給客戶。但隨著愈來愈多新的作業方法,像是Agile、Scrum、Design Thinking 等導入企業,多方一起 co-work 型態也被廣為接受。

但是,大家一起想,真的產出比較好?我斗膽的說出偏見:並不會。

原因一,不是人人都擅長即席演講 。好的工作坊會有完整的介紹和引導,但大多數的工作坊,參與者事前並不理解工作坊目的,也不知道具體要有什麼產出,一切等到進入會場後,直接開始,靠臨場反應和腦力激盪的結果,總有一個極限。即便有的工作坊提供詳盡事前通知和行前作業,實際上認真做的人,又會有多少呢?

另外,某些工作坊也會產生過與不及,讓人難受的狀況 。這裡說的「過」是指,有些人認為進入工作坊彷彿在一個保護傘內,可以暢所欲言。或是對於該主題過於投入,於是成為組內意見領袖,開心地大說特說。反正不是日常作業、反正只是說說、反正最後執行的人不一定是我。

不管原因為何,這種工作坊至少場子熱絡、很有想法,給人一種大成功的假象。但激情過後專案負責人回去統整資訊,往往發現可用的資訊,不如會場感受的澎湃。

至於「不及」則是恰恰相反,不知道是過於務實、不敢有太多奇想、還是不想表達意見、覺得不關我的事、根本沒想法(但又要假裝有,就是那個一直托下巴裝沈思的人)。總之反應冷靜也冷淡,整個工作坊行禮如儀、船過水無痕。我相信許多人都有類似的難受,於是對工作坊產生無效的刻板印象。

如何經營一場成功的工作坊?

一場成功的工作坊絕非偶然,從規劃到執行都必須精心設計,人、內容、執行力缺一不可。

主持人:創造舒適發言的環境,還要優化討論內容

人,包含主持人和參與者。當一個宣告議程和掌握時間的主持人很容易,但要做到帶動氣氛、引導討論,甚至有能力優化討論內容的主持人,就真的不簡單。

如果有觀察近日的 Clubhouse 熱潮,不難發現主持的角色其實有難度,既要掌握討論方向,又要使各種聲音得以發聲,引導但不主導討論,創造每個參與者感到投入且舒適的節奏。再加上工作坊還要肩負產出的壓力,你說容易嗎?這種人才極少見,若你有幸看到,請介紹我,我很想認識她/他。一般公司若沒有訓練有素的主持人,多半傾向找外面的諮詢或行銷顧問協助,但也要小心外聘顧問缺乏對客戶與討論課題的深入理解,淪為隔靴搔癢。

至於邀誰參與工作坊,也是一門學問,如何分組更是一種藝術(好比婚宴的桌次座位安排)。這考驗職場政治敏感度,更攸關小組討論的氣氛與產出,必須好好思考。

內容:杜絕單一面向的素材,才能帶動思考

一般想到的工作坊議程包含破冰、介紹議題、tea time、討論、提案分享、tea time、投票回饋等。這是一個工作坊骨架,但真正麻煩的是填在骨架裡的內容,到底用什麼樣方式來介紹,才能刺激團隊?通常內容的水平就決定產出的水準,正所謂 garbage in garbage out。這樣說或許太嚴厲了,但是我過去參與工作坊看到的內容雖不至於是垃圾,但很常是滿平庸的、可想而知、沒有驚喜的東西。

Workshop是一個共創互動的過程,而非提案或演說,首要避免的是提供偏頗或單一面向的內容。許多工作坊會借鏡國外或其他產業的成功案例,建議盡可能以一個框架、涵蓋各種案例:理性做法或感性做法、大眾市場取向或小眾市場取向、創新或守成等等,透過分類的架構更多元的思維,給予參與者各種刺激。

市面上也有人主張不要提供過度消化的內容,最好讓參與者直接吸取原始資料、得到最純粹的一手資訊,例如訪談的逐字稿,或是請參與者到前線進行市調,這做法提供所有參與者完整的沈浸式歷程,從搜集、分析到結晶,進一步轉化成解決之道。但相對的需要更長的時間,並提供參與者基本的訓練,才能有效達到目的。

執行:訂主題到買點心,決定了參與者的重視程度

執行有兩個階段,先是舉辦工作坊的執行。大到訂工作坊主題,小到準備音樂、佈置會場,甚至可口的咖啡和小食。千萬不要小看這些瑣事,這些安排可以讓與會者看到主辦單位的用心,產生一種「喔,感覺來真的,那我好像也不能來混」的想像。

執行的第二個階段是會後的追蹤。壞的工作坊在這之前就結案,但對好的工作坊來說,現在才是起點 – 如何落實工作坊結論,變成企業行動方案,又或者讓工作坊的共識,可以落實到企業日常合作。這才是為什麼要辦工作坊的重點啊!

很多時候,工作坊的結尾都會是大家一起來投票,選出與會者心目中喜愛的方案。不可否認這是很棒的互動,可以看出大家的意見走向,但我個人不建議接下來直接以當日最高票結果,作為策略發展方向。再好的點子還是需要後續的驗證與討論,所以建議成立包含決策者的行動小組推進發展,或現場針對幾個可行idea分配任務給相關人員,明確定義下一步該做什麼。

最後,工作坊成功與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條件「背後藏鏡人現身與否」,也就是計劃的主要決策者是否參與。如果背後藏鏡人沒現身,工作坊有很高的機率以悲劇收場,這也是很實際的官場現形記。

切記!工作坊不是萬靈丹

總結過去的經驗,工作坊不是萬靈丹,只要把人聚在一起討論,就能解決問題。準備一個工作坊所花的人力、時間、精力,很可能比一個提案還多。我衷心建議企業不要為工作坊而工作坊,畢竟並不是所有的題目都適合一起討論。

工作坊舉辦之前,先釐清你的目標,到底是要求產出,還是試圖從過程中營造共識?要腦力激盪,還是規劃具體可行方案?也許討論同一個題目,但目標不同,就會有完全不一樣的內容設計。當然,更重要還是必須掌握人、內容與執行力,方能打造成功工作坊。

(本文作者為台灣奧美集團策略長施淑芳)

施淑芳Amy Shih

奧美集團策略長,大家叫她施愛咪。行銷傳播資歷超過20年,九成旅程都在奧美,看似穩定忠誠,其實好奇又好動,在奧美從研究員到策略企劃,不斷探索各行各業的風景。中途也曾投入金融產業,參與企業數位轉型與新產品開發專案。最終回到最愛的紅色大門,不是走回頭路喔,而是想帶領策略團隊一起創造新風景。

繼續閱讀 會議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