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奧美成立於1985年,擁有超過500位員工,是全球最大整合行銷傳播公司之一。奧美觀點作者群由集團內資深策略、數位、公關專家所組成,借由分享品牌行銷傳播的觀點、趨勢、原則、案例、報告,讓品牌更有意義。
公開道歉千萬別用「但是、因為」當起手式,理由太多,反而徒留笑柄,甚至釀成公關災難!想要說出誠懇且適切的道歉有幾個標準可供參考:
《慾望城市:華麗下半場》中的主角們在55歲時所經歷的問題,太過於真實而不忍直視,但行銷人,別再對熟齡族說人生下半場了,否則你將錯失最具潛力的消費族群。
面對數位轉型,企業往往關注「數位」,但問題是,這與過去的市場轉型有何不同?3個思考方向,幫助企業找到轉型方向,再尋求合適的技術,打造成功的產品與服務。
體驗經濟的核心思考是,無論企業提供的是有形的商品或是無形的服務,留存人心而永難忘懷的是體驗,換句話說,「讓交易成為記憶」正是這種新型態經濟的關鍵。
未來無論是在職場,或是在日常生活,不懂得好好表達的人,再難有讓人留下做人實在印象的餘裕。精準又有魅力的說話風格,怎麼練習?
「元宇宙」乍聽之下只是科技圈的熱點,但這個看似科幻的概念,早已不知不覺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之中。品牌如何準備進入元宇宙,從中找到新機會?
許多人能輕易想出一堆執行方案,但當被問到「你的目的是什麼?」時,卻答不出來。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應該先從「目的」思考;唯有想清楚目的,「手段」才有意義。
以數據協助品牌的經典案例:2019 年坎城國際創意節多項大獎得主「華堡繞道」(The Whopper Detour)。
為了讓民眾多用國鐵當做交通工具、享受國內旅行,德國國鐵找了奧美合作,把德國與外國兩張極為相近風景照擺在一起,做成「No Need to Fly」廣告。
那些所謂「有影響力的人」,一旦說出不得體的話,輕則留下話柄在網路世界中被譏笑,重則釀成在社群與媒體間延燒互竄的危機。
5G、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等話題與技術不斷更新,行銷人真的會被這些技術所取代,或著應該自我演化,成為新一代的行銷科技人?
奧運等大型的運動賽事,以及這些運動賽事之中所散發的人性光輝,一直是品牌想要藉以表現自己與運動家精神同在的媒介。行銷人可以怎麼做?
如果已經有前例可循,為什麼許多企業,仍然有一種摸著石頭過河、見招拆招的臨機應變感?特別是即使大家無論心裡或是口頭上,都知道應該要有「萬全」的準備?
關於我的策略啟蒙,源於 2016 年有幸參與坎城創意節,加入一場討論策略及創意工作本質的講座。
Google 宣布要逐步淘汰瀏覽器支援第三方 Cookie 的功能,到時候無法追蹤用戶的瀏覽足跡,數位廣告更難觸及新的消費者,成效追蹤也受限,怎麼辦?
「療癒」不是一個新流行,卻是一股愈吹愈強的風潮。行銷人該怎麼抓住療癒的趨勢,為品牌建立與消費者成為朋友的機會?
這幾年陸續有些客戶跟我討論「雇主品牌」的執行方式與傳播策略,聽過幾位人力資源負責人的需求與想法後,我想這是個好機會分享關於執行「雇主品牌」的觀點。
CSR、SDGs、ESG 等流行字眼,企業朗朗上口。台企或外商都將 ESG 做為企業經營最重要的關鍵字,絕不只是炒話題,更是商業與品牌的具體策略。
從事行銷傳播,不要陷入效率泡沫 (efficiency bubble) 的迷思,而放棄產出真正有效果的廣告。為此,奧美總部給了 RED 三要點:
「反正我很閒」去年還是訂閱數不足 5 萬的YouTube頻道,一年內粉絲數已突破 60 萬。金士頓抓準機會,與他們做了第一支業配影片,這是好的合作嗎?
數位轉型無可避免,我申請轉調數位部門,經過半年的洗禮,我領悟出一些方向,在此與大家分享,應該把握哪些準則及態度,讓自己真正的數位轉型?
不曉得你參加工作坊(workshop),經驗是好是壞?好是怎樣的好?壞又是怎樣的壞?我自己好壞比大概是 3:7,一個美好工作坊,往往可遇不可求?
某客戶的執行長想要發動組織變革。但在此之前,他希望先跟我聊聊,在公司正式發動重整計畫之前,他需要注意哪些事情,如何讓千上百的員工,變成「一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