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職涯發展有點像「織圍巾」,如果沒先將思路理過就開始編,愈織愈偏,變成一團理不清的毛線球,糾結又棘手。就像某些人的職涯發展一樣,未先確立自意,而後職涯愈走愈遠,逐漸迷失,把自己的生涯織造得一塌糊塗。捧著手中的毛線團,想丟也不是,想重新開始,又驚覺已有年歲、承擔不起。猛然回頭:根本不知道這些年來,如何讓自己走到這番田地,進退維谷。
這次專欄,我想寫給職場新鮮人,「身在職場,明確認知真實的自己」是唯一答案。如同近期網路上見到的哏,「我是誰、我在哪、我要幹什麼」,是個永恆的命題。
在職場探索過程中,容易受到外在的人事物影響,借鏡到錯誤的學習對象:無論是洗腦或模仿,直接或間接。一旦沒有足夠的智識判別信息來源的動機,就容易被利用或帶偏,久而久之,淪陷入辦公室政治,被各方拉扯,再為自己貼上「社畜」標籤,繼續痛苦攪捲,日復一日,形成一種荒謬閉環。你以為自己社會化了,實則是低層次且毫無價值的努力。
在職業生涯逐步爬坡上升之際,學習判別外部信息,在自身與職場環境之間,學習降噪能力,職場之路能相對地走得更清朗順心。
一群求職小夥伴的故事,給我的啟發
你能從同儕身上獲得學習,但也不乏打壓擾亂,將你拽入深淵的可能。電影《何者》講述一群日本大學生在畢業之前,積極就職應聘的故事。在校時活躍於學生劇團,善於冷靜旁觀、默默分析的拓人;強勢的理香,總想在這支求職小隊中展現自己的優越感;投入樂隊活動,對求職活動不那麼在意的光太郎;海外歸國、一同進行求職活動,內心卻感到徬徨的瑞月;最後則是想從求職隊伍中脫隊,走向全新道路的隆良。
這些年輕人存在著競合的微妙關係,檯面上互相打氣,回到個人時,又像偵防一樣,在社群網站關注彼此發文的狀態、側面打聽其他人的應聘進度,更在別人率先取得應聘函之後,忍不住忌妒的搜尋該公司的負面評價。這趟求職旅程到了最後,有些人倍感茫然,有些人漸漸看清自我。我們能從主角身上學到什麼?
冷眼分析、妄斷他人,無助於自身發展
在進行求職活動同時,拓人以一種冷眼旁觀姿態,主觀論斷身邊同儕在求職過程中的行為,匿名在社群媒體發表,或直接對同儕批評。這些論點都對,伶牙俐嘴,鞭辟入裡,但又怎麼樣?反觀自己,也是各種求職不順。
同樣地,身在職場,一定有看不過去某些行為的時刻,氣不過,想伸張。但說白了,與自身何干?糾察不公義之事,不是我輩應該積極關注的任務,套句網路用語,就是「畫錯重點」。
現在社群媒體的高度發達,人人都能化身發表個人意見的自媒體,博取他人認同與關注。如果這些言論能產生利益或變現,自然有其可取之處。若非如此,只淪落為狗吠火車,起不了任何作用。何不把關注放在自己身上,好好「干涉」自己的人生?
過度社會化、經營形象,都是虛張聲勢
理香很懂得求職活動的需要,態度積極,在求職小隊時常展現優越感。除了製作頭銜一大串的名片,她也會在社群網站上發文營造自己的形象;集體面試時為了求表現,毫不客氣強壓好友,最終也沒能獲得該份工作。反而是一派樂天的光太郎與內心常感到徬徨的瑞月,竟比她更早獲得應聘函。
其實理香的行徑與求職結果,不存在因果關係,無須對此批判,我們關注的重點是她對於社會化的錯誤理解。自我運籌不是毫無必要,只是比賽看結果,裝模作樣、虛張聲勢,都是虛妄。身在職場,除了要善用自己的積極,更該踏實忠於自己的目標,行有餘力,再適度對他人釋出善意,才是最好的實用主義。
在職場上,抱團取暖有沒有用?
在大陸的職場有種說法:「團隊與團夥」。團隊是指一群人為了共同目標集結而成,團夥則是在職場中互相包庇、和稀泥的一堆人。這群求職小隊的組成,雖然求職過程中彼此可以互相打氣,卻又隱藏著矛盾與忌妒,意味實在不明。
一群人集體求職不順、坐困愁城,或是如劇裡一樣爾虞我詐,就算集體求職成功,又與他人何干?現實生活中,確實可考慮有無參夥的必要。如非得抱團取暖,就先完善自我,帶著「可被利用的價值」加入,透過抱團、創造更多價值,彼此成就。
若非如此,就只是相互間的情感勒索或利益掠奪,最終「鳥獸散」也是可期的結果。兩塊打火石,敲擊才能打出燦爛火花,如果只是兩三塊糞土,也只是和稀泥,變成更大塊的糞土。
何者,誰是誰的何者?
職場一途,任誰都只是別人人生中不知名的旁觀者。那些我們好生羨慕的、瞧不起的、看不上的,都有各自的故事與努力,不用輕視他人,當然也不用自卑於自身的匱乏。
生涯本是一段充滿哲學的自我終極詰問,人生如是,職涯亦然。把「我是誰、我在哪、我要幹什麼」持續地想到通透。當有一天,如劇情中需要用一分鐘自我介紹時,那個時刻,你將會如何定義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