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 2023 年 10 月,美國洛杉磯推出 Waymo 無人駕駛計程車服務,讓民眾能夠體驗完全自動駕駛的出租車,目前在美國洛杉磯(Los Angeles)、舊金山(San Francisco)、鳳凰城(Phoenix)與奧斯汀(Austin)等城市,累積超過 100 萬次無人駕駛行程數。旅客在乘車過程中,都不需要跟真人接觸,根據 Waymo 統計,平均每小時有超過 300 人預訂自動駕駛搭乘服務。
隔年 7 月,位於地球另一端的中國,由科技公司百度推出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平台「蘿蔔快跑」(Apollo Go),正式開放載人測試服務,以低於市場價格的優惠方案,讓許多人躍躍欲試,在媒體上又帶起另一波討論。
蘿蔔快跑是採用百度第六代無人車 Apollo RT6,車上搭載攝影機、雷達等 40 項傳感器,結合演算法的人工智慧技術來達到無人駕駛。民眾只需透過 App 叫車後,到達指定地點等車,再通過掃描 QR Code 開門上車,接著就等待無人駕駛計程車載到目的地附近的停靠點,完成乘車體驗。
固定場所、流程標準化環境,最合適導入 AI 無人化技術
隨著 AI 無人化技術興起,可應用的場域也愈來愈廣泛,尤其在固定場所且作業流程可高度標準化的環境中。如無人化工廠、倉儲(儲存、分揀)、自動販賣機、停車場(車牌辨識進出場、自助繳費)、旅館(自助 check in、領房卡)、商品配送(無人機、無人車)及圖書館(借還書)等。
然而,當技術應用場域擴大到整個城市,甚至全球時,各項技術的發展、領域專業度及科技整合就必須更強大。例如,高精度的地圖涵蓋整個城市街道,任何變動都要即時上傳更新;更強大的感應器,如攝影機、雷達、毫米雷達、地磁和聲納等,提供全天候的感知資訊;車聯網與 5G 通訊技術提供高速、低延遲的數據傳輸;深度學習與演算法,強化智慧決策與控制工作。
蘿蔔快跑的推出,確實對傳統司機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因此引發許多出租計程車司機的強烈反彈。
主要原因在於蘿蔔快跑以低價搶占市場,分食客源,使傳統計程車在價格上難以競爭。此外,民眾對無人駕駛技術的安全性仍持懷疑態度,也激起網路上的熱烈討論,包括無人車闖紅燈、遇違停車無法繞路、兩台無人車交錯無法判斷、無法在客人指定的地點上下車,需要人找車而非車找人等。
AI 實際應用仍在低階場域,離「全自動」理想還有距離
過去難以想像的技術,如今一一實現。2016 年,亞馬遜推出 Amazon Go,並在西雅圖開設第一家無人超市,引發全球市場關注,正式掀起一波無人商店的熱潮。中國大陸有繽果盒子(Bingo Box)、F5 未來商店、淘咖啡(Tao Café)、小麥鋪、蘇寧小店等。台灣則有 7-11 X- Store、OK Mart 智販機、FamilyMart 智慧商店。我們距離想像中的科幻世界,還有多大一段距離?
零售業的無人化商店經驗,具體來說是實現「前臺無人化」,即門店中沒有第一線結帳店員,消費者只需選擇商品並自助結帳,屬於相當成熟的自助結帳技術與服務。
雖然無人商店減少前臺的人力及成本,但門市的清潔、設備故障排除及商品上架仍需要人力,而後端的技術開發、更新與維護方面的投入也相當高,一旦設備故障或系統當機時,將直接影響到門市的正常營運。
可惜的是,原以為人工智慧可以專注於「商品推薦」與「商品挑選」,但目前人工智慧的應用,主要集中在「人的異常行為判斷與通報」,包括商品被偷竊、食用,門店被破壞、占用,假身分詐騙等。
我相信上述都是過渡階段,未來無人技術還要面對新技術整合、3 年一次的系統迭代、各項備援措施及中控客服的建立,這些必將成為人類要共同面對,且無法避開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