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職場中有太多需要溝通與傾聽的場合,常見狀況有:上情無法下達、答非所問、雞同鴨講,彼此溝通不良時引起的爭執,甚至嚴重影響組織績效。許多經理人對傾聽有迷思,以為是「只聽重點」或是「全盤接收」,其實這兩者皆非傾聽的正確觀念。
根據管理才能評鑑(MAP , Managerial Assessment of Proficiency)全球 10 萬報告資料顯示,台灣經理人在「傾聽與組織訊息」的全球排行 PR 值僅 23%,許多主管習慣「選擇性傾聽」、「以為有在傾聽」或是「帶著答案在傾聽」。
主管們在傾聽過程中會有先入為主的想法,溝通中無法聽出事實真相、不願討論、也不聽建議,卻自以為在與人互動中都有用心傾聽,長久下來已造成部屬或同事溝通的困擾。傾聽能力不足是經理人普遍的盲點,需要借助科學量化的測評工具才能探究,自我覺察。
有傾聽的態度或意願,不等於有傾聽能力
曾經,有位外籍總經理看到其主管團隊的傾聽能力測評報告後感到訝異,認為主管們在會議中共同討論目標,態度認真,怎麼會傾聽能力不佳呢?後來發現,這些主管們面對總經理交待的目標雖有共識,但落到執行面的結果卻不如預期。因為各人理解不同,表面上聽話,實際上執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以致公司長期下來的政策落地執行大打折扣。
「選擇性傾聽」是多數主管犯的致命錯誤
有位高階主管業績向來很好,經過教練解析後,才發現原來自己以前認為的重點傾聽其實是選擇性傾聽,常帶著主觀的判斷及答案,甚至將傾聽當作驗證自己想法的工具。且因為高行動力、個性急與沒耐性,常發生對方一開口就被他插話或斷話,導致下錯不少判斷以及無謂的誤解與爭執。
正確的傾聽要掌握 ABC 原則:目的、事實、感受
如何正確的傾聽呢?傾聽有 ABC 原則:
A:Aim(談話目的)
確認對方的目的,例如請求同意、請求幫助、請求討論、訊息傳達、指導部屬。
B:Bias(區分事實與意見)
區分出被驗證的真相與個人觀點,避免以部分事實下結論。
C:Climate(言下之意與感受)
注意對方語意背後的動機與情緒,例如開心、無奈或焦慮。當情緒被理解,問題往往能迎刃而解。
其實傾聽者無需給當事人立即的建議:例如,叫他別這麼想、想開一點或應該怎麼做,因為人在表達感受的同時也會一邊整理思緒與情緒,只要被用心傾聽,通常自己會想到辦法解決。
最後,一個具有良好傾聽能力的人,不僅能區分事實與意見,還能理解對方言下之意與感受,能將談話變成良性的雙向互動。 要成為一個傾聽高手,可以練習「5 不 1 要」:「不批評、不建議、不斷話、不插話、不看手機或電腦」,以及「要做摘要覆述」 。這樣可以減少工作與生活中無謂的爭執、帶人帶心、解決問題於無形,建立彼此信任與提升團隊執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