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全球餐飲業掀起了數位轉型的浪潮,而在台灣,作為速食龍頭的麥當勞,也在積極進行通路革命,試圖從傳統的「速食店」升級為更具「餐廳感」的用餐場域。
為了提升客戶體驗,麥當勞導入數位點餐機、強化外送與外帶服務,甚至提供送餐到桌的貼心舉措。這些變革的本意,是希望減少顧客的排隊時間、提升用餐的便利性,進而帶動客單價與營收增長。然而,這些調整,真的讓消費者的體驗變得更好了嗎?
提升效率,還是增加困擾?
以數位點餐機的設置為例,原本是為了減少櫃檯前的排隊人潮,提升點餐效率。然而,根據我個人實際的使用體驗和觀察,卻未必如預期理想。
對於年輕族群來說,數位點餐機雖然便利,但其操作介面繁瑣、層層選單設計不夠直覺,反而讓點餐過程變得冗長。而對於高齡消費者而言,這樣的變革更是一道無形的門檻,包括螢幕畫面上部份過小的字、複雜的選項、不易理解的操作邏輯,無形中拉長了他們的點餐時間,甚至讓他們感到無所適從。
結果,本來要改善排隊問題的設備,卻讓某些顧客花費更多時間,最終仍選擇向店員求助,使得櫃檯的點餐壓力並未真正緩解。
另一項變革,是麥當勞在部分門市增設了「外帶與外送員等候區」,試圖讓外送與內用的流程更為順暢。然而,在一些空間有限的店面,因為取餐區與座位區過於接近,導致外送員與取餐顧客頻繁穿梭於用餐區域,反而造成店內的擁擠與混亂,甚至影響到內用顧客的舒適度。
服務思維未跟上,體貼的細節便隨著數位化缺席了
數位化的變革應該讓顧客的用餐體驗更加順暢與愉快,但若服務的本質沒有同步提升,這樣的轉型恐怕只是徒具形式。
以「送餐到桌」服務為例,這本應是一項貼心的創新,卻因缺乏細節上的考量,而讓顧客仍然感受到「速食店式」的自助氛圍。像是當顧客點了一杯卡布奇諾加肉桂粉,送來的咖啡卻沒有附上攪拌棒;點了套餐,卻發現送來的餐盤上沒有餐巾紙,最後仍需自己到櫃檯索取。
這些看似微小的細節,正是決定服務溫度的關鍵,如果顧客仍需額外費心「自助補足」,那麼送餐到桌的服務,是否真的帶來了更好的體驗?
當數位化浪潮席捲餐飲業,企業不能只追求技術上的進步,因為服務不只是設備的更迭、流程的優化,更是對顧客需求的細膩體察與貼心回應。麥當勞想要從「速食店」轉型為「餐廳」,關鍵不僅在於空間與設備的升級,更在於能否為顧客帶來了更好的體驗、提升服務的溫度,讓每一位顧客都能真正感受到被照顧與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