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我猜的沒錯的話,你現在的工作,一定有一些你不太喜歡的地方。就算有部分你喜歡、讓你有成就感的地方,還是有些不拿手、讓你想要逃避的事情。
就算我猜對了,也沒有這麼了不起,因為很有可能描述了每個人工作的現況。在《一如既往》裡,作者摩根.豪瑟(Morgan Housel)講述人性不變的法則,其中有一條叫做「本來就很困難」。
豪瑟想講的事情是,我們總是想要取道捷徑,但最實用的生活技能之一,是懂得在必要時忍受痛苦,而不是假設有避免痛苦的祕訣。他引用了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的言論:如果你的職場工作能夠有一半讓你樂在其中,那就很不可思議了。
反思一:讓快樂的部分大於痛苦,就是好的工作
然而,能做到這一點的人少之又少。這就是現實;每項事物都會有你不喜歡的地方;每份工作都會有你不喜歡的地方。我們必須說,那是工作的一部分。
所以,如果你有 90% 的快樂,甚至只要大於 60% 的快樂,那你已經在好的職涯道路上。相反的,如果你的工作總是讓你感到「我做不到」、「我做不好」的事情,那你也許該停下來省思,到底屬於我的自然工作模式是什麼,我的內在潛能、熱情和價值觀是什麼?
這堂「全方位職涯思維課」線上課正是為了這個時候而設計,搭配《打造職涯優勢地圖》實作模板,幫助你從性格、才能到潛能,思考工作和你的適配性。
舉例來說,MBTI 就是一種性格評量工具,讓你去思考自己的人格特質傾向,其中 I 和 E 的指標,代表的是一個人的能量態度,如果這個人傾向注意外在的人事物,從外界獲取能量就屬於外向型(E,extrovert);如果習慣把注意力留在自己身上,從獨處時獲得能量,則屬於內向型(I,introvert)。
這會如何影響他們的工作方式呢?例如在會議後要做報告,E 型人可能對同事說,「我們約個時間一起討論報告吧!」I 型人則會對同事說,「我想先花點時間自己研究。」
反思二:釐清理想的工作,再選擇想承受的痛苦
如果你是一個偏內向的人,但是每天被工作逼著參加社交聚會,你會很痛苦。如果你重視細節,對於工作速度的要求比品質重要,也會讓你很掙扎。
這並不代表內向的人不能做需要社交的工作,而是要確認要做我的理想工作,需要付出的必要代價,設立明確的目標自我修正和訓練。另一方面,如果這不是我理想的工作,我應該去思考哪些工作類型更能夠發揮我的特質。
《訂做自己》提到,你的性格不是「完工的成品」,你也不必過度強調過去的重要性。更加思考「未來的你想要什麼」,而不是「現在的你是什麼」。相信過去的經歷是要成就你,而非限制你的未來。
反思三:讓你不爽、生氣的事,也藏著你的才能
另一方面,讓你生氣或不開心的事情裡,也許也藏著你的才能。在「全方位職涯思維課」裡,我們也設計了一些方式讓你察覺自己的潛在天賦。
舉例來說,你可以問自己「我會為了什麼事,對別人生氣?」當你會因為別人而惱怒,背後的原因往往是,「我一定會這麼做」或「我絕對不會這麼做」。假如你對因為別人遲到而生氣,你的才能可能就在於時間管理或自我管理,你可能會適合掌控流程與時間的工作。
反思四:善用「正因如此」句型,把缺點變成優勢
換個角度,如果你想不出自己有什麼優點,不妨思考自己有什麼缺點。然後以「正因如此」的句型,推導出自己的潛質。例如,「我總被說不懂換位思考,正因為如此,我的才能可能是擅長表達意見。」
找出自己最在乎、最容易不知不覺去做的事情,加以培養成工作技能,就是屬於你的獨特優勢。當一份工作能順應你的人格特質,又能發揮你的獨特潛能,就算總有些不想做、不喜歡的事,那還是一份瑕不掩瑜的好工作。
如果你還在摸索方向,可以藉由線上課程「「全方位職涯思維課」」以及《打造職涯優勢地圖》模板工具,幫助你盤點職涯目標與個人特質,避免在錯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在這堂課中,與我們一起梳理職涯、盤點優勢,找到擅長、真心喜歡、有意義、又能為社會創造價值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