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為一名管理顧問,我看過許多企業熱愛「救火」,卻嫌「防火」浪費時間。
開會討論流程優化或目標對齊,大家一臉無感;問題爆炸了,開會搶救,個個精神百倍。我合理懷疑,某些人只在追求劇情張力。
但說真的,預防問題,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管理行為。只是很可惜,它通常沒有OKR、沒有掌聲、沒有頒獎台。
你讓危機沒發生?沒人記得。你解決了燃眉之急?新聞都幫你記得。
顧問的工作現場:阻擋那場還沒爆炸的災難
我曾協助一家企業導入 OKR,從建立組織目標出發,協助上下連結、跨部門對齊。導入初期,許多主管不耐煩地說:「開這麼多對齊會,沒效率啊!」「大家其實也沒什麼衝突嘛!」
但我知道,他們只是還沒「看見衝突」。
因為沒有共同目標,許多跨部門合作只是各做各的,直到撞車為止。
一年後,同行一家公司在推出新產品時,內部因行銷與業務資訊不同步,研發部門誤解需求,導致產品延期、品牌受損。
我的客戶呢?在同樣的時間點成功推出類似產品,專案準時交付、內部幾乎零重工。因為早在第一季,所有部門就已用 OKR 對齊清楚的目標與節奏,知道「為什麼而做」、「現在要做什麼」、「要跟誰一起做到哪裡」。
令人感嘆的是:這樣的成功沒有慶功宴,沒有上新聞,甚至沒人特別提到「是OKR讓一切變得順」。
但事實是,「很順」其實是最難的成果,因為我們早早做對了一件事:對齊目標,預防失誤。
企業為何難以建立「防火文化」?
既然防火比滅火重要,為什麼「防火文化」這麼難推?因為「預防問題」有 3 大天然劣勢:
沒有立即成果、沒有急迫性、沒有拍手和聚光燈。
常被誤解為多管閒事:事前提出風控警訊、系統壓力測試、流程優化,常被當成「找麻煩」。
成功無聲,失敗有聲:預防得成功=什麼都沒發生。愈成功,愈像沒做事。
所以久而久之,企業只獎勵「英勇滅火的人」,卻忽略「從未讓火燒起來的人」。
那我們能怎麼做?想讓預防性工作被看見,可以從這 3 點著手:
1. 讓「沒出事」變成績效指標
不只看結果,也衡量過程。像是零客訴、穩定運作天數、跨部門重工率下降……都該被看見。
2. 獎勵提早發現問題的人
不是只有解決問題才算功勞。提早發現、提早修正,也是一種能力與貢獻。
3. 常說故事,建立集體「防火記憶」
用組織內外的實例提醒大家:今天沒事,不是因為幸運,是因為昨天有人做對了事。
流程設計、制度優化、風控設計……這些平時都像背景音樂,直到某天,一個小洞變成管理黑洞,大家才說:「早知道當初就……」
沒錯,早知道。所以我常說:解決問題是聰明,避免問題才是高手。
只是高手通常不上台、沒燈光,甚至有點掃興。但如果公司活下來了、營運穩定了、競爭對手還在救火——這就是實力,也是策略的結果,是我們該獎勵的真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