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年以來,全球股市普遍走高,我忽然想到應該檢視一下孩子證券帳戶的投資績效。這是幾年前特地為孩子開設的投資帳戶,投入資金來源主要是長輩過年給的紅包,還有每月定期定額的小額資金。
由於投資的一直都是市場指數型基金,績效跟著大盤表現增長,目前看來也有相當令人滿意的成果。擅長投資的朋友們告訴我,這樣的投資策略太過保守,如果找到更有潛力的企業,一定會有翻上幾倍的報酬。
但我總堅持,這個投資帳戶的設立,不是為了追求高績效,只是為孩子存下一筆將來可以使用的「夢想基金」。我想藉由這筆基金讓孩子明白:真正能改變人生的,不是暴漲的機會,而是長期主義所帶來的時間複利。
而我也透過在投資中實踐長期主義,悟出了 3 個人生哲理:
一、不急著兌現短期回報
如果說有一種「懶人投資法」能讓普通人致富,那大概就是「讓時間為你工作」。《致富心態》的作者摩根.豪瑟(Morgan Housel)指出,巴菲特一生中99%的財富,都是他50歲之後獲得的,許多人知道巴菲特有著超凡的投資策略,但豪瑟認為他真正的祕訣是時間。
巴菲特之所以成為「股神」,靠的並不是神奇的報酬率,而是堅持投資超過 80 年,這就是時間的力量:不是報酬率高,而是報酬期夠長。難怪巴菲特總說:「時間是優秀企業的朋友,是平庸企業的敵人。」
不論是投資還是人生,最難的不是「短進短出的策略」,而是「堅持累積的紀律」。
二、不追逐短期趨勢
標普道瓊指數公司(S&P Dow Jones Indices)的定期報告 SPIVA 顯示,長期而言,大部份由經理人操作的主動型基金表現,都會落後於相對應的市場指數型基金。而指數型基金的本質,是讓你「不去猜誰會贏」,而是「投資整個市場的成長」。當舊產業退場、新科技崛起,指數會自動調整,投資人不用追逐短期趨勢,只要相信整體經濟的長期向上。
這道理放在職場上也是一樣的,很多專業工作者容易陷入短期焦慮:看到別人升遷、轉職、轉換熱門產業,好像自己不跟著變動就會落後他人。但真正能拉開彼此差距的,並不是一次跳躍,而是長年累積的人力資本。
就像市場指數型基金一樣,看似只能獲取接近大盤的報酬,卻在日積月累後,終能跑贏多數標的。
我想讓孩子知道,人們無法預測十年後哪個職能最吃香,但可以選擇投資自己的「長期能力指數」,例如學習力、自律與好奇心,這些永遠不會被取代。每一次的學習與挑戰,都是在累積未來的報酬,也永遠能在變動的環境中持續成長。
三、把每次經驗都當作再投資
我幫孩子設定的投資金額不大,每月只是小額定期定額。但堅持不融資借貸、不追高殺低,只投入自己能負擔的金額。因為我相信,真正能放大報酬的不是投資策略,而是本金的厚度與時間尺度。
對職場工作者來說,撬動本金的槓桿其實不是資金,而是專業能力與信任資產。因此,比起執著報酬率,更該問自己:「我今天做的事,未來是否有機會讓本金變厚?」
你讀的一本書、完成的一個專案、培養的一項技能,都像是一筆筆「定期定額」投入未來的資產。起初變化不大,但時間會讓差距愈滾愈大。如果你每年都能讓自己在專業上成長一點,這些努力都會在未來,像股息一樣回到你身上,你的「職涯報酬率」就能維持正向增長
巴菲特說:「人生就像滾雪球,重要的是找到一個長長的坡,和濕濕的雪。」選定願意長跑的領域,讓時間為你滾出厚實的雪球。別急著和別人比速度,因為真正的勝利,是在複利曲線開始陡升的那一刻。
有一天,當我把這筆「夢想基金」交給孩子時,我希望孩子記得的不是數字,而是這段投資旅程的意義:最穩健的投資標的是自己,能力是最好的槓桿,用長期主義就能轉動自己的複利曲線。
不論你是父母,還是專業工作者,都可以用一樣的方式與信念,在生活中慢慢累積屬於你的「夢想基金」。讓時間做你的盟友,專注在那些值得你長期投入的事。市場終會獎勵有耐心的人,而你也會在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