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麻愷晅
                        放下公務員鐵飯碗,再花 8 年考上律師!她退休後的人生,為何挑中這麽難的劇本?
                
                分享
                
                
                                    
            
                        
            步入中年,累積了一定的資產,不用再為柴米油鹽奔波時,有些人會選擇好好放鬆,享受人生。陳穎蓁選擇一條截然不同的路,在公務體系服務 27 年後,她放下鐵飯碗,提前退休。而且退休後的十多年來,她沒有停下腳步,當過小吃店外場人員、房仲,考取不動產經紀人和地政士證照,更參加 5 次律師考試,如今 65 歲的她已是一名律師。
穩定無法帶來成就感,選擇重新出發
陳穎蓁說,她年輕時在家人建議下考取公職,但在鄉下的區公所上班,業務量相對少,缺乏挑戰性。工作第七年,雖然升上課長,部屬都能把事情處理妥當,讓她仍然覺得自己無用武之地。
直到 2010 年高雄縣市合併,工作量變多,不合理的要求隨之而來。她舉例,當時只要民眾打 1999 市民服務專線,他們要馬上回報高雄市政府,不然就可能被懲處,因此她連洗澡都要帶著手機。
承受壓力又缺乏成就感,再加上覺得自己在公務體系待夠久了,陳穎蓁開始規畫下半場的人生。
接下來,她從愛好出發,基於對美食的興趣,打算開牛肉麵店,於是假日到高雄餐旅大學上課,拿到 3 種丙級廚師證照。離開區公所後,她先到小吃店應徵工作,了解自己是否適合餐飲業。因為缺乏經驗,先擔任外場人員,僅 10 天,她的雙腿膝蓋腫脹發炎,開店計畫就此擱置。
休息期間,她偶然看到不動產的職訓課程,由於過去沒有涉足業務性質的工作,她決定給自己一次挑戰,從事房仲。實際投入後,發現陌生開發並不適合自己,於是轉而考取地政士證照,尋求新的可能性。
歷經 8 年、5 次應試,終於通過律師資格圓夢
成為地政士後,親戚某天碰到法律問題,向她求助。雖然曾讀過民法、刑法概要,陳穎蓁卻沒辦法提供建議。這種無法為他人解決問題的挫折感,驅使她挑戰律師考試。於是她到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念法律學分班,取得報考律師的資格後,再報考高雄大學財經法律系在職專班,讓知識更扎實。
然而,隨著年紀增長,她不得不面對記憶力衰退的問題。律師國考涵蓋近 20 個科目,準備過程格外艱難。所以她每讀完一個段落後,就會重新回想內容,邊理解邊複誦,多管齊下幫助記憶。
歷經 8 年、5 次應試才通過,陳穎蓁表示,支撐她一路走下去的,是那份「幫不上忙」的挫折感。她直言自己一向不喜歡當伸手牌,「能在我的能力範圍內解決問題,是我最大的成就感」。但當時身邊的人詢問法律問題時,她常無法立即解答,只能再去請教律師或同學。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反而成了推力,讓她更加努力,最終獲得律師資格。
總結自己規畫職涯的方法,她認為只要理性分析,「可以承受、不能承受什麼,最壞結果、最大收穫是什麼,」就能找到想做的事。
陳穎蓁無意間也圓了年輕時的法律夢,她回憶,在準備公務員考試時,曾羨慕考司法官的同學,但因為缺乏相關學歷,只能把憧憬埋在心裡。雖然退休後,較晚攻讀法律,未能成為司法官,但她認為過去的經歷都會成為養分,例如她因為擁有地政士證照,能接觸更多元的客戶與案件。現在,她更計畫加深自身專業,準備考取不動產估價師證照。
「退休怎麼不好好放鬆」,是陳穎蓁時常被親友問到的問題。但對她而言,下半場的意義,在於能否發揮所長,幫助他人解決問題。雖然路途迂迴,她最終仍找到了渴望的成就感,實現年輕時的夢想,在退休後迎來人生的另一個高峰。
陳穎蓁
1960 年生,在公務體系打滾 27 年,曾擔任區公所課長。2011 年申請退休後,曾當過小吃店外場人員、房仲。2023 年通過律師國考,現在是一名自己開律師事務所的執業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