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picture
1

川普的一道政策,為何能引起全球恐慌?關稅是什麼?為何能作為國家武器?

撰文 莊彙翌
2025-04-10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4 月初的股市,宛如雲霄飛車。4 月 2 日,美國總統唐納.川普(Donald Trump)頒發新的關稅政策,台灣股市暴跌;4 月 10 日,川普又閃電宣布暫緩部分國家的關稅措施,台股又聞聲漲起。

除此之外,美國消費者在這段時間集體搶購 iPhone、美國記憶體晶片大廠美光(Micron)也宣布旗下部分產品漲價。一道關稅政策,在短時間內為何能產生如此影響?

關稅為何而在?增加財政收入、保護國內產業

所謂關稅,指的是「對跨越國界貨物徵收的稅項」,通常由進口國政府課徵。依類型可再細分為出口稅與進口稅,出口稅是針對國內輸出國外的產品進行課稅,目前已相對少見。主要出現在資源豐富的國家,如礦產、石油與農產品;舉例來說,阿根廷仍有針對國內大豆、玉米和小麥等重要農作物課徵出口稅,作為財政收入來源。

進口稅則是現今全球最廣泛使用、最重要的關稅形式,也就是一個國家對從其他國家進口商品所課的稅,等於是進到該國的貨品或商品,原則上都要繳納進口關稅,川普所頒布的新關稅政策,就是屬於進口稅的課徵。

延伸閱讀:川普掀起「關稅風暴」,企業如何因應?專家:台商應從 2 面向評估起

然而,進口關稅有不同計算方式,包括從價稅、從量稅以及複合稅(見下表),2025 年川普針對所有對美進口的商品加徵 10% 稅負,就是屬於從價稅率。

類型 說明 計算公式 例子
從價稅 按其價格及稅率計算,一般貨物多以從價稅課徵。 完稅價格 × 稅率 10% 的手機進口稅。
從量稅 按其重量(公斤或公噸)及每單位重量計算。 單位數量(如公斤)× 單位稅額 每公斤咖啡豆課 5 元關稅。
複合稅 在同一稅號別(商品類別的固定編號,用以區分從價稅或從量稅貨品)內,同時並列從價稅率及從量稅率。 採從高課徵 某貨品同時有從價稅率(如 5%)和從量稅率(如每公斤 10 元),計算後從價稅為 100 元,從量稅為 120 元,則會選擇徵收較高的從量稅 120 元。

根據關務署,關稅政策依據目的不同,可以分為 2 種,包括財政關稅以及保護關稅,前者是以財政收入為目的的進口稅,後者則是為了扶植國內產業、保護本地就業機會等原因,透過徵課關稅,提高進入成本、減少進口,建立產業護城河。

簡單來說,如果政府是為了增加收入,那就是「財政關稅」;如果是為了保護在地產業,就屬於「保護關稅」。比如,如果進口稻米太便宜,可能會衝擊本地農民生計,導致血本無歸,政府就可能對進口稻米課高關稅,以保住國內糧食產業。

關稅的重要功能:國與國間的談判手段

除了增加政府收入、保護本地產業,曾於《雅虎財經》(Yahoo Finance)、《今日美國》(USA Today)撰寫專欄,擁有被國際視為高等級證照國際財務規畫師證照(CFP,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的羅賓.哈蒂爾(Robin Hartill)提到,關稅常見的功能還有 3 種:

1. 國家安全考量: 政府可能會基於國安理由,減少對他國關鍵產品的依賴,比如軍事物資。實際例子包括川普在第一任期的 2018 年時,以提升國家安全與公平價格為由,針對所有進口的鋁和鋼各課徵 25% 和 10% 關稅(2025 年則進一步宣布全面課徵 25% 關稅)。

2. 對他國施加壓力: 國家可能會基於人權等理由,設置貿易壁壘。關稅就是用於制止他國低價傾銷至本國的其中一項政策。所謂的低價傾銷,就是企業企圖以極低的價格,擊敗競爭對手,並侵蝕本國產品利潤。美國前總統喬.拜登(Joe Biden)在 2024 年宣布對中國 180 億美元的產品加徵關稅的原因,就在於中國「大量傾銷電動車至全球市場」。

3. 報復性關稅: 一國對他國加徵關稅,可能會使他國以報復性關稅加以回擊。比如,為反制川普在 4 月 2 日宣布的高關稅政策,中國政府回應,將對所有美國商品加徵關稅至 84%,歐盟則是以加徵 25% 關稅回擊。

關稅是價格調節器,還是地緣政治的武器?

關稅看似是進口商品的價格調節器,但實際上,從我們日常購物的價格,到企業的生產布局,背後都有它的存在,它已成為牽動全球供應鏈與地緣政治的關鍵槓桿。

川普這次的所作所為,就是要透過關稅,讓產業回流美國。他認為,只要給願意在美國設廠的公司減稅,並透過強力關稅保護這些企業,蘿蔔與棍子兼施,便可促進美國製造業的復甦。比如日前他自曝,如果台積電不赴美設廠,就要課徵 100% 的稅。

這樣的做法的確成功為美國帶來數千個就業機會,哈蒂爾分析,川普 2018 年對鋼鐵與鋁材加徵關稅後,確實有幾間關閉的鋼廠重新啟用,並為金屬產業創造數千工作機會;但也產生負面影響,比如中國實施報復性關稅,使大豆出口暴跌 63%,在農產品方面蒙受損失。

川普於 10 日發布〈調整對美進口鋼鐵〉(Adjusting Imports of Steel into The United States)一文指出,美國鋼鐵業的產能利用率在第一任期的措施頒布後有所提高,從 2018 年初約 75%,到 2019 年已達 80% 以上。

延伸閱讀:台積電對美擴大投資引外界疑慮!魏哲家親揭「原因在客戶」

關稅恐會轉嫁消費者,影響就業、推升通膨、削弱購買力

關稅所產生的費用,也有可能會推高產品價格,轉嫁給消費者。比如 iPhone 的生產大多依賴海外國家,像是晶片多由台灣製造,螢幕則來自韓國供應商,部分零件產自中國,最終有 9 成 iPhone 在中國完成組裝。美國金融機構羅森布拉特證券公司(Rosenblatt Securities)就預測,蘋果手機的價格可能會提高 43%,消息一出,便引起消費者搶購 iPhone 手機。

《富比士》(Forbes)指出,物價提高可能會進一步推升通膨,削弱貨幣購買力,因為消費者的收入變得不夠用,生活負擔加重,消費量能也可能下降。

除此之外,也可能影響就業機會,使工作者面臨薪資壓力;不同產業可能有不同的影響,好壞參半。比如說,美國鋼鐵業受惠關稅的保護,可能就能擴大招募或加薪;但也有產業因生產成本上升,比如汽車零件製造業,因購買原物料成本提高而縮編或凍薪。

核稿編輯|林庭安
資料來源|NBCYahoo1大英百科全書關務署關務署2Yahoo2富比士路透社White House

繼續閱讀 時事追蹤
相關文章
管理 Management > 財務管理
feature picture
2

匯率是什麼?美金匯率為什麼會影響台幣?幣值變動背後有哪幾隻手?

撰文 麻愷晅
2025-06-27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繼 5 月 2 日一天飆升 9.53 角後,新台幣兌美元匯率 5 日衝破 30 元關卡,一度升至 29.59 元。新台幣連續狂升,衝擊出口商,與此同時,也有大批民眾搶買美元、日圓,導致各家銀行的網銀、App 大塞車。一時之間,匯率成為眾人焦點。

匯率是什麼?

什麼是匯率?匯率代表一國貨幣對另一國貨幣的相對價格,比率多半是浮動的,由外匯市場的供需所決定。以新台幣兌美元為例,如果市場對新台幣的需求大,代表想要用美元買新台幣的力道變強,新台幣變得稀缺,所以匯率走升。若對美元的需求較大,代表想賣掉新台幣的人多,供過於求的情況下,使得匯率走貶。

匯率走升的原因:供不應求、貿易順差、台灣經濟成長

而影響需求的原因多元,台灣以出口導向為主,由於出口商將商品賣到國外,獲得美元後,會在外匯市場上賣美元,買新台幣,當買的人比賣的人多,新台幣就會升值。但如果是進口比出口暢旺,賣的人比買的人多,新台幣就會貶值。

除了進出口商,當國外投資人看好台灣的經濟成長、產業獲利機會、股市前景,或是認為台灣的銀行存錢利息比較高,就會把錢匯進台灣,希望獲得高報酬。此時,市場以美元換新台幣的人多,新台幣對美元就會升值。

投資人也可能因為預期新台幣會升值,而決定把錢先匯進台灣,等新台幣升值後再換回美元,賺一筆價差。舉例來說,美元原本換新台幣是 1:35,投資人預期新台幣會漲到 1:30,所以先把 6 萬美元換成 210 萬台幣,等到真的漲到 1:30 的時候,再把 210 萬台幣換回美元,就變成 7 萬美元。

延伸閱讀:從「大拉麵指數」看匯率:日圓價值遭低估 74%!美國金融科技公司揭關鍵原因

台幣狂升,與川普關稅政策有關

至於此次新台幣狂升的原因,跟美國的關稅政策有關。由於美國高關稅可能引發通膨,加上市場預期聯準會降息,使美元疲軟,亞洲貨幣普遍升值。此外,出口商紛紛兌換新台幣,壽險業也會對沖美元曝險,因而推升新台幣走勢。

另一方面,外界猜測美國會要求新台幣升值,作為與美國達成的貿易協議的一部分。美國總統唐納.川普(Donald Trump)為了解決該國貿易逆差的問題,4 月 2 日祭出對等關稅政策,許多國家陸續與美國談判。

市場傳出川普可能要求貿易順差國貨幣升值,以縮小貿易不平衡,並延伸出「海湖莊園協議」(Mar-a-Lago Accord)的討論,此為非正式協議,概念借用 1985 年由美國、日本、英國、法國以及德國簽署的「廣場協議」(Plaza Accord),旨在聯合干預外匯市場,當時各國協助讓美元貶值,促進美國經濟復甦。

市場也推測,台灣會在匯率政策上對美方釋出善意,作為談判籌碼,以換取較佳的關稅條件。但對於該說法,央行已多次澄清,表示純屬臆測。

匯率變動影響到誰?台幣升值,首先衝擊出口商、壽險業

匯率的變動影響範圍廣泛,幾乎所有人都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響,但會是「幾家歡樂幾家愁」。

當新台幣匯率不斷上漲,出口商首當其衝。因為美元計價的出口收入換回新台幣的金額減少,壓縮利潤。舉例來說,台積電 2024 年報便提到,公司幾乎所有營收皆為美元計價,且超過一半以上的資本支出是以非新台幣支付,主要為美元、歐元以及日幣。當美元對新台幣走弱,對營收和獲利可能造成不利影響。根據台積電 2024 年的營運結果,美元對新台幣每貶值 1%,會造成公司的營業利益率下降 0.4 個百分點。

除了出口商,壽險業也會受影響,由於壽險公司長期持有大筆美元等外幣資產,新台幣急升將造成帳面匯兌損失,侵蝕獲利。

延伸閱讀:台幣飆破 30 元,誰賺翻、誰虧慘?一文看升值潮下的贏家與輸家

但對於進口商,或是打算出國旅遊的民眾來說,台幣升值對他們有利,代表用相同的台幣,可以換取更多美元。如果台幣貶值,旅遊成本則會變高。

而匯率劇烈升值時,央行通常會在外匯市場操作,讓新台幣趨於貶值。此次新台幣狂升,外界認為可能也因為央行「放手讓升」。《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的專欄指出,央行擔心遭美國財政部貼上「匯率操縱國」標籤,且政府不敢在敏感時刻激怒白宮。

事實上,台灣在 1980 年代,對匯率市場有許多管制,而且為了維持台製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央行試著阻止台幣升值。除了控制匯率,也對進口產品課徵高關稅。因此後來被美國列為匯率操縱國,遭施壓後,台灣鬆綁對匯率的管制,使新台幣大幅升值。

而面對近期台幣狂升的狀況,央行總裁楊金龍 5 日強調匯率由市場決定,但波動過度,央行 2 日、5 日都有進場適度調節,只是市場對升值的預期太強,導致干預效果有限。

資料來源:《致富的特權》路透社金融時報台積電

核稿編輯:王宥筑

本篇不提供合作夥伴轉載使用

相關文章
管理 Management > 財務管理
feature picture
3

川普關稅戰背後藏著「美債問題」!一文看懂:美國欠錢,為何你要緊張?

撰文 李岱君
2025-05-12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從美國總統唐納.川普(Donald Trump)今年 4 月宣布將對各國開徵高額關稅後,引起全球市場震盪,不只科技股下殺,連帶讓美國 10 年期公債殖利率飆到逼近 5%,金融圈瞬間神經緊繃。

而這場震盪,不只是華爾街的事,因為台灣央行手上的外匯存底有超過 8 成是美元資產,其中相當大一部分,就是美國國債,其實它和房貸利率、台幣匯率、甚至你勞退帳戶裡的績效,都脫不了關係,「美債壓力」才是壓在全球金融系統上最大的一顆石頭。要理解這場波動,你就得先搞懂債券是什麼。

債券是什麼?

債券(bond),本質就是一種「借據」。當政府或企業需要錢的時候,就會發行債券,向市場上的投資人借錢。你買它的債,就是借錢給它,它會承諾你一段時間後還本金,並定期付利息給你。

為什麼政府要發債?因為它有很多支出需要資金,比如基礎建設、軍事、教育、社會福利等。這些支出的金額往往大到超過稅收,所以政府就會透過發債來籌錢。

美債為何受各國歡迎?

美國是全球最大經濟體,國債規模也最大。而因為它信用好、經濟大,很多國家,包括台灣的央行,都會買美國國債,目前美債持有最多的國家是日本,其次是中國。

主要也是因為美債提供相對穩定的收益和安全性。對於保守型投資者、退休基金、保險公司或國家外匯儲備管理機構而言,債券是投資組合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類別 到期年限 常見名稱 特徵說明
短期公債 1年以內 Treasury Bills (T-Bills) 無息票債券,以折價發行,到期時以面額償還,本金與利息合併一次支付。
中期公債 2年~10年 Treasury Notes (T-Notes) 有固定利息(票息),每半年支付一次,到期償還本金與最後一次利息。
長期公債 10~30年 Treasury Bonds (T-Bonds) 和T-Notes類似,但年限更長,票息固定,每半年支付一次。

但在川普祭出關稅措施後,加上貿易談判中時常出現的矛盾信號,放大了股市、匯市(如新台幣急升)和公債市場的波動,市場拋售美債,表達對於政策的不信任跟不滿。

延伸閱讀:台幣飆破 30 元,誰賺翻、誰虧慘?一文看升值潮下的贏家與輸家

大量美債到期,美國可能出 4 招應對

根據估計,美國 2025 年需要進行再融資的美國公債總額高達 9.2 兆美元,約占未償還可交易公債總額 28.6 兆美元的 1/3。這種「展期風險集中」使美國政府的融資成本對當年內的利率波動和市場情緒極為敏感。

面對這一空前的債務到期壓力,美國政府有 4 項可能採取的措施。

1. 按部就班發新債還舊債: 最直接的方法是繼續舉行定期拍賣,發行新債券來償還到期債務。就像使用一張新信用卡來償還舊信用卡的欠款。這是美國財政部目前採取的主要策略。

2. 調整債務結構: 美國可以改變借款的方式,例如發行更多長期債券而非短期債券,或增加通膨保值債券的比例。這就像是把短期房貸轉換成長期房貸,利率可能高一些,但可以降低短期內需要頻繁再融資的壓力。

3. 削減政府支出: 減少政府開支,控制財政赤字,從而減少新借款需求。就像家庭縮減開支,將更多收入用於還債。

4. 增加稅收: 提高稅率或擴大稅基,增加政府收入用於償債。相當於增加家庭收入來應對債務壓力。

美債恐成川普關稅政策的談判手段

在這個債務危機的背景下,「海湖莊園協議」(Mar-a-Lago Accord)的概念進入白宮的政策討論。旨在解決美國的貿易逆差、強化國內製造業並緩解財政壓力,意在將美國的金融、貿易和安全政策目標捆綁在一起。關稅被視為實現這些目標的關鍵工具,既能激勵生產回流,又能增加財政收入。

在貿易談判時,美國還可以利用其作為全球最大債務國的身份,向主要債權國(如中國、日本、台灣)施壓,要求他們讓步。具體來說,美國可能暗示:「想要你們持有的美債保值嗎?那就接受我們的貿易條件吧。」

如果主要債權國拒絕繼續購買美國債券,或開始大規模拋售,美國將面臨更高的借款成本,但債權國自己持有的美元資產也會貶值,形成一種「金融互相摧毀」的局面。

在這種框架下,川普政府可能透過以下 3 種方式,利用國債到期再融資影響貿易談判。

1. 選擇性發債條件: 對貿易友好國提供更有利的債券發行條件。
2. 與安全保障掛鉤: 使債務購買、持有與安全保障承諾相關。
3. 引導貨幣走勢: 透過債券操作,影響匯率市場預期。

然而,假設他國(特別是主要債權國)同意接受對自身不利的條款,將嚴重動搖國際社會對美國公債作為全球「無風險」資產的信心。

但僅僅是美國可能利用債務施壓的預期心理,就足以引發金融市場波動。2025 年 5 月,新台幣突然大幅升值(美元兌新台幣從 1:33 飆升至 1:29),部分原因就是,市場猜測美國可能要求台灣讓貨幣升值,以減少貿易逆差。

延伸閱讀:匯率是什麼?幣值變動背後有哪幾隻手?

美債跟台灣的關係是什麼?

美債跟住在台灣的我們有什麼關係呢?由於台灣的外匯存底有 8 成都是美元資產,在國際情勢的動盪之下必會受到影響。美債波動在台灣人的日常生活中,主要會體現在以下幾個面向:

一、改變出國和投資成本

當美債市場劇烈波動,會牽動全球資金移動,匯率也跟著大起大落。像 2025 年初,新台幣就因為資金回流亞洲,對美元大幅升值。結果出國旅遊和購物變便宜了,留學生的學費開銷也減少;但反過來,持有美股或美元資產的投資人,卻會因為匯損讓投資報酬縮水。

二、影響房貸利率和銀行存款的利息

美債殖利率(也就是債券利息)常被視為全球利率的風向球。一旦它大幅波動,像 2025 年曾在一個月內劇烈變動 70 個基點(0.7 個百分點),台灣的房貸利率就可能跟著上升。如果你有房貸,就要多付利息;但如果你有定存,利率也可能升高,利息收入變多。

同時,很多人投資的債券型基金,也會因美債價格下跌而出現虧損。這些基金多半會配置美債,一跌起來,投資人就受到牽累。

三、保險和退休金也會被牽連

台灣壽險公司持有大量美國公債資產,一旦美債價格下跌、新台幣升值,這些公司就可能產生損失,甚至影響到你手上的保單紅利。勞退基金也投資國際債市,績效也會跟著美債行情走。所以,就算你沒在炒股,只是有保險或退休金,美債變動也可能讓你的資產「悄悄縮水」。

四、牽動股市與你手上的股票表現

美債市場的動盪,也會讓股市震盪不已。2025 年美國一宣布新關稅措施,全球股市(包括台股)就大跌。像台積電這類出口企業,如果新台幣升值,獲利會被壓縮,連帶股價也可能下跌,影響投資人的股票資產。金融股也不能倖免。壽險公司若因美債損失過多,像富邦金、國泰金等,也可能面臨股價壓力。

五、衝擊出口業,進而影響工作與薪資

台灣是一個出口導向的經濟體,當新台幣大幅升值、加上美國加徵關稅,出口競爭力就會被削弱。不只是高科技,紡織、機械、製造等產業都首當其衝。企業獲利變差,就可能凍漲薪水或縮減人力,衝擊就業市場。

美債+關稅=雙重打擊

2025 年特別棘手,是因為美國不僅面對債務壓力,還端出了關稅大刀。美國預計對台灣部分產品加徵 32% 關稅(雖然半導體豁免),市場猜測這可能只是談判籌碼,意圖逼迫新台幣升值。這讓台灣同時面對「貿易壓力」與「匯率風險」雙重挑戰,經濟與金融市場難免受到衝擊。

核稿編輯:王宥筑

資料來源:Congress.govJ.P.Morgan(2)AP NewscboinvestingMorgan Stanley

本篇不提供合作夥伴轉載使用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