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MBA、MBA 在職專班差在哪?台灣一年能產生超過三千位 EMBA 畢業生,不乏上市櫃公司董事長或總經理。為什麼專業經理人、企業家重返校園?
PUA是什麼?PUA手法有哪些?常見的職場PUA是不斷否定你的表現,讓你喪失自信,進而願意順從主管指令。該怎麼避免這種心理操縱的情況?
在專案進行中針對每個工作項做確認與追蹤,在每一場會議前做足準備,並引導會議進行,提升自己的溝通能力。做好這幾件事,就是「獨當一面的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感到職業倦怠,是不是表示該考慮離職了?其實離職、換跑道,都不是唯一解方!5 面向調整心態、做出行動,就可能迎來契機:
密西根大學工商管理系教授珍.道頓說,極少數人能夠獲得一份熱愛且擅長的工作;多數人都做著一份「還可以」,甚至只是為了糊口「不得不」工作。
生涯規劃怎麼做?離開校園、走進職場的第一天,許多人如此期待未來:28 歲當組長、33 歲升經理、36 歲做副總⋯⋯然職涯真的能規畫嗎?職涯規劃怎麼做?
根據 yes123 求職網調查,為了求得工作順利,高達 87.1% 的社會新鮮人曾進行過「命理諮詢」。
邁入40歲的Check-list「40歲並不是30歲的延長線,而是180度轉變為完全不同的方向,是人生的轉捩點。」《40歲,好日子才開始》將人生比喻成一場馬拉松,40歲正好位於折返點上,是人生最重要的轉換期
年過 30,你是否也開始懷疑:我還要做這份工作多久?不妨先停下來問自己:我真正想換的,是工作,還是生活的主軸?
為什麼有些人工作總是充滿熱情,而你總覺得被消耗?也許你只是還沒找到真正適合的職涯節奏,了解自己的潛能、優勢和價值觀,才能在職場中找到持續成長的方向。
我們總說想轉職、想突破,但你有多久沒重新盤點目標?工作做得再多,若沒對齊真正重視的事,也只是在繞圈。進行下一步前,不如先自問:我在意什麼?我想成為誰?
第二曲線是當一個產品處於巔峰,前景看好的時候,在截然不同的領域醞釀、推出新產品,再造下一個巔峰,不斷延續下去,人生也是如此。如何找到你的第二曲線?
你一定聽過「三十而立」這樣的說法,但回過頭來檢視自己,比 20 歲的時候多了一點智慧,也少了青澀跟莽撞,但要說自己在工作領域上自立,或許還是沒有把握。
在家工作的副作用不容小覷?經濟學教授馬提亞斯・蘇特研究指出,即使工作效能提高,但升遷機會卻仍下降超過一成?
當你總是在工作裡當萬能小幫手,卻越做越疲憊時,或許該停下來問問自己:有哪些事,其實不必硬撐?只有放下不對的力氣,才能把精力留給真正值得長期累積的事。
「每個月很努力、卻還是沒存下多少薪水,一想到工作就覺得心很累!」朋友吃飯時,總是會討論到自己的工作狀態。最近斜槓青年的概念非常流行,可以發揮自己的專長,一面做各種喜歡的事,一面還能賺錢,大家都在聊,是不是該成為一個斜槓青年,才可以擺脫眼下的煩悶工作。
斜槓不是打工或兼差,而是真正把興趣變成足以獲得收入的專業!這個3個觀念人人都要有,才不會哪一天被職場淘汰,難以發展出新的能力、投入新的職場。
許多成功人士分享自身經驗時,多半會提到他們做的事是擇己所愛,廢寢忘食做上一整天都沒有問題,勉勵大家追尋自己熱愛的事情。但其中最大的問題是,我不知道我對什麼有熱情,又要我如何找到自己可以投入的事?
職場上很多人覺得自己很努力,卻在原地打轉,卻忽略了一個根本的原因:一個人的認知邊界,無形地限制了自己的資源、選擇和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