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風格較為傳統的老闆,喜歡強調自己的經歷、曾做過的大案子和大客戶,聽員工報告時,老愛下指導棋。最可怕的是,當出現問題時,他們不願意認錯。
綜觀過往經驗與本次調查結果,「年資 5 至 10 年」員工的敬業度和留任意願,和其他年資的族群相比,常居於高風險區。面對這些即戰力,主管怎麼留才?
下班傳LINE給部屬交辦任務,對團隊會產生哪些影響?研究提到,若主管臨時需要協助,沒顧慮上下班的時間界線,容易導致團隊工作效降低,甚至因此流失該人才。
疫情趨緩,不少企業開始取消居家辦公的制度,要求員工們回到公司上班,部分雇主為吸引員工回辦公室上班,還舉辦復工派對、發放獎品或是免費的午餐。
原先公司透過獎勵和升遷機制,希望激起部屬的競爭意識,進而挑出表現傑出的員工,然而這樣的美意,一不留心就會讓部屬之間陷入惡性的比較,讓「忌妒」無所不在。
領導者有願景不夠,願景很清晰明確也還不夠,願景要能收效,必須要有強大的力道,才能讓別人放下自滿的態度,轉而有幹勁去採取行動。
如果管理者在會議上失言爆出雷句,即使並非有意,反而會降低成員的向心力,可謂得不償失,以下是常見的 6 大雷句:
基層同仁、中階主管到高階主管,每個角色都有它的功能,對待不同的位階角色,必須有不同的帶人邏輯與管理心法。
根據內隱領導理論,領導者不只要辨明自己心中的領導特質為何,更要考量追隨者的偏好特質與行為,才可以吸引更多人效忠。
歷經封城、員工離職潮之後,勞工短缺成了餐飲業普遍的問題,麥當勞如何提高就業誘因與員工福利,將好人才留下呢?
台灣進入第三級警戒,LINE工程師一聽到消息,馬上召開線上會議討論,「我們能為台灣做什麼?」 LINE人資總監指出,員工主動提出「要做什麼」是常態。
薪水、獎金等外在的物質報酬,是員工評估公司是否重視自己付出的標準,也直接影響工作動機。要發多少才能有吸引力?
為台灣而教永續長杜瀛,加入TFT前,他在IBM擔任企業轉型顧問,「你不是要找百利而無一害的選擇,而是要找利與弊相減值最大的。錢當然是工作給你的package,但這包裡面不可能只有錢。」
「不夠到位、要改!」主管的意見這樣說,部屬最討厭、還無力改進。誰知道主管心裡「又美又到位」,長什麼樣?我後來才明白,主管要給好意見,也是要學習才會。
人生的「減法」,你會做嗎?老子的《道德經》提醒,領導者,不該為自己的利益和欲望做事,享受事物本身,不強求結果,反而會得到更好的果實。
身為高階主管,時常會面臨人情壓力,有人想介紹親朋好友來上班、有人想介紹廠商和公司合作、到哪裡都有人把履歷塞給我......,這些問題曾讓我傷透腦筋。
《機智醫生生活》第二季2021年6月上映,延續溫暖的故事風格療癒觀眾。從實習醫生新血加入,看好主管在新人犯錯時會怎麼做?
「這麼逼自己會搞壞身體的,還是要適度休息吧!」有人對自己這麼說時,自己反而會更想努力,這是為什麼呢?
很多主管總覺得事情做不完,而且好像什麼事都十萬火急,不知道該先處理哪一件事?每天就不斷地忙進忙出,不停處理大大小小的「急事」。
正向思維的主管在面對挫敗時,不會第一時間情緒潰堤,反而能帶領低迷的團隊理性解決問題、重新定義目標,激勵大家成功近在咫尺,不要洩氣。
魅力不是單一「元素」,而是由多種元素,以不同的比例組合而成的「化合物」。長年為 CEO 們進行魅力培訓時,我發現領導者們最不可或缺的魅力元素有 8 種
我曾碰過一種主管,在組織圖上是部門的主管,但怪異的是,他三不五時總會提醒部屬「我是你的老闆」;部屬不搭腔的時候,還會補上幾句「你的請假單是我批的,你的支出單是我核的」,深怕部屬忘了他是老闆。
追隨者對理想的領導者所應具備的特質與行為有特定的想像,如果領袖的實際領導特質和行為符合追隨者的認知原型,則會被追隨者視為有效領導人。
究竟是什麼原因促使員工開始尋覓、更換新工作呢?除了更好的薪水、更有發展性的職涯等外部拉力,其實組織內的推力也不容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