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弔詭的時代,千禧世代一天到晚黏在手機上,但他們卻不愛打電話。一項針對千禧世代的觀察報導發現,他們對打電話真的有恐懼,對他們而言,電話這個媒介就像生活在黑暗時代一樣。
沒有什麼比政治人物、社會運動者的演說更能彰顯說服的威力,無論是爭取平權、凝聚國族向心力,或是發人深省的道德批判,一席演說,可以展現講者的精神、感動群眾,進而激發各種行動。
許多人之所以受歡迎,並不是因為能力特別出眾,而是善用雜談這種人際關係的「潤滑劑」,常常打招呼和聊天,拉近與同事和主管之間的距離。即便知道雜談的重要,面對主管還是難免會一時語塞。以下提供兩種情境的應對方式,讓你在面對主管時,都能發揮雜談力。
下班 LINE 不停、朝夕令改、大小事都管、天天向員工「畫大餅」⋯⋯如果你不幸遇上地雷老闆,請別沮喪,因為你並不孤單!
「說故事」是一個可靠的行銷策略,能更有技巧地幫助人們理解組織創辦人的信念,也更有機會說服同仁實踐組織文化與價值觀。掌握說故事重要原則:訴諸與聽眾的情感連結,才能讓人們體會到說一個好故事的力量。
「敢說敢做敢承諾」的人在職場中是稀有動物。大多數人要不是對自己沒信心,要不就是信奉不要強出頭的原則。敢說敢做敢承諾的人,能力才能快速成長,讓自己成為一個職場的傑出人士。
初入職場的時候,只要遇到陪老闆出門的情境,總覺得自己就是個臨時演員或是場景道具。後來慢慢懂了人世間運作的道理,以下提供10個陪老闆出門社交、吃飯的攻略:
有句俗諺叫做「沉默是金」。然而,等別人花時間來發現自己的時代早已過去。二十一世紀屬於那些擁有自我推銷精神和積極主動意識的人。所以,要主動發表自己的思想和意見,讓人們看到你的貢獻和才華。
管理社會學的核心思維,不是偏重經濟學或社會學,而是強調人的決策無論是否基於理性的經濟動機,在決策或執行過程中多少會受到一些社會因素及過程的影響。
在你的身邊是不是有一些人,他們的工作能力特別強,可是卻很難讓人將工作交付給他們。或者說他們雖然有實力,但人緣卻不是太好。如果能夠和這些人深交,可能會發現他們其實都是好人,但要我們主動伸出友誼的手卻很困難,因為他們身上散發出來的氣息讓人敬而遠之。
跟積極充滿活力的人溝通很容易,但跟被動消極的人溝通就困難多了。遇到這種狀況時,你該怎麼做呢?你應該繼續進行,並祈求有最好的效果嗎?當然不是。
星期一的早晨,辦公室裡氣氛本來就比較緊張而忙碌。再加上新調來的總經理也在同一天上任,大家不僅提早來上班,看起來也特別的嚴肅,而 Joanne 除了將前任總經理交辦的工作盡快完成,也不斷地詢問新來的祕書關於新老闆的背景及過去的習慣,深怕第一天跟老闆開會就留下不好的印象。
面對那些資深願意分享,同時仍保有謙虛、樂於學習的前輩,我們給予敬重;不過,你可能也曾遇到一些倚老賣老,常將「資深資淺」掛在嘴邊的同事。
用圖像傳遞訊息,不是只有具設計背景的人才能做,在職場上,如果我們可以將抽象的概念圖像化、視覺化,將會大大提升溝通能力。跟著以下 4 個步驟,將你想表達的內容全部化為圖表:
女兒在升上國小三年級後,突然開始經常使用「不爽」或「煩耶」之類的詞彙。從這個時候開始,她看著朋友的眼神也變得愈來愈不屑,不但經常以批評的心態看待他們,對家人和身邊的人說話也相當粗魯無禮。於是我開始試著建議她,別再使用那些詞語。
金色三麥管理部經理洪毓璞觀察到這類員工大多極有想法、思考迅速,他們並非不願服從,而是主管的能力、領導方式讓他無法信服。
生活中,我們會有很多與陌生人認識的場合,如飯局中初次相見、旅途中遇到旅伴、聯誼中有好感的對象……在根本不瞭解對方背景的狀況下,應該怎麼打破尷尬,讓對方對自己產生好感呢?
年輕時,一個職場前輩曾跟我講過這句話:If you want to look good, be good. 我有幸很早就明白這個硬道理:過度美化膨脹的話術都是假的,只有日積月累下來的戰功才是真的。只有真實的裡子,才能為你帶來面子。
Lily 在一家健身機構做私人教練,她待人特別客氣,是公司裡出了名的老好人。最近,她任職的機構生意不怎麼好,準備和另外一家機構合併,管理高層開始醞釀裁員計畫。
在職場上遇到不靠譜的同事、狀況外的客戶是日常,難免被惹得暴怒不已。並非不能表達情緒,而是許多人常用不恰當的言詞回應,除了把場面弄得尷尬,更嚴重的是毀損了自己的專業形象。以下 5 句話切勿隨口掛在嘴上,以免被誤認是抗壓性低又任性妄為的工作者。
我在台灣長大,在美國讀的大學,在美國科技公司工作,後又回國創業多年。我的交流方式,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雙重影響。我喜歡直截了當的溝通,但又不會不管不顧的直抒胸臆,傷害到對方。
溝通時最重要的,就是運用同理心成為對方的 「同伴」 ,也就是讓對方感受到:「這個人懂我,這個人值得我信賴。」那麼,要怎麼做才能成為別人的「同伴」呢?
「一點小事請你幫忙,應該沒問題吧!」聽到這句話,你是不是也不好意思拒絕同事的請託,或是擔心拒絕了,會被討厭,甚至被冠上不合群的標籤。
有效的溝通能減少工作壓力,並促進創造力、生產力,甚至讓你和同事、上級的關係更緊密。這道理人人懂,卻不一定都能做到,特別是與不同「溝通習慣」的人碰在一起,講沒幾句話,可能某一方心裡早已一堆黑人問號,不斷想著「天啊,他到底在說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