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唐納.川普(Donald Trump)以一句「讓美國再次偉大」,激起公民對過往美國夢的美好想像,最後贏得選戰;英國脫歐派則使用「奪回主控權」的標語,宣稱英國被歐盟拖累,才走向沒落,說服人民贊同脫離歐盟。憑一句話「操控」別人,讓他人順著我們的意思做,其實是 2500 年前,古希臘時期的學門,它的名字叫「修辭學」,或者稱「雄辯術」。
有效建立人際網路是一項寶貴技能,特別是當涉及到求職以及建立人際關係助力事業成功。但這種社交技能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輕鬆掌握。
初入職場時,最仰仗的肯定是帶你進入狀況的人。這個人,有可能是你的直屬主管,也有可能是主管指派的資深同仁。透過這些老鳥的指點,你可以擺脫生澀,快速上手;而這些老鳥們看你可堪造就,也會覺得自己教導有方、與有榮焉。
有一次,為了採訪一位烹飪老師,我和年輕的編輯事前開會討論準備。年輕編輯雖然很緊張,卻準備得近乎完美,令我大吃一驚。他連自己要說什麼,再請老師針對料理說什麼,然後自己再提出什麼問題……全都像腳本一樣先擬好了。還事先做了鉅細靡遺的全盤調查,連老師經常使用的調味料都知道。
內向者容易感受到別人情緒,高敏感族群尤是如此。內向者的優點是會察言觀色,從蛛絲馬跡就能做出判斷;缺點則是容易受到影響。我認識的內向者大多講話不大聲,也不喜歡激烈的措辭和言論,溝通時屬於比較和緩、實事求是的類型。 別人把戰火往你身上燒
Netflix 推出了整理專家近藤麻里惠系列節目,協助客戶掃除凌亂,打掃衣櫃、把衣服摺成可以立起來的模樣,成為近來美國最熱門的潮流。不僅知名網站 Buzzfeed、今日心理學期刊、財星雜誌紛紛介紹「近藤效應」,還延伸出各種新的討論,包括舊物回收中心物資變多,或者因為極簡主義流行讓不能斷捨離的人的心裡更為憂慮。
同事之間互相幫助是好事,當你看到同事焦頭爛額的時候,可能一股衝動就想去幫他,但舊金山州立大學的一項研究指出,同事幫忙的成功和失敗機率是各一半,伸出援手不見得就會幫得上忙,尤其如果別人根本沒開口,可能還會覺得被冒犯,認為自己的能力被否定。
家裡的垃圾積得太多,髒亂的環境會影響人的健康;而心靈空間也是同樣道理,假如不刻意清理,負面情緒將影響精神健康。
「我和他的能力、績效都差不多,只不過老闆比較喜歡他吧,所以這次晉升的是他不是我!」朋友 John 沒有順利被拔擢為部門主管,心裡很不是滋味。「怎麼說老闆比較喜歡他?這跟晉升有什麼關係嗎?」我問。
「我想做一個好人!」職場上,盡心盡力幫助同事、完成任務,甚至攬下大部分工作,是大家眼中的「好人」,但心理學家告訴你,這不但不是一種美德,反而是一種心理疾病!
在職場中,除了努力之外,是否能跟對人,對你的職業發展至關重要。很多人覺得助理是一份最沒有技術的工作,未來的發展也不見得有多好,升遷機會更是少得可憐。其實不然,很多高階主管或是老闆,曾經就有當助理的經歷。
同事或部屬出錯了,你都怎麼告訴他?直接點出錯誤,還是要他回去再想想?
之前網路上流傳過一句:「圈子不同,不必強融」。從心靈雞湯的角度來講,這句話是對的,也就是「拒絕迎合別人,做獨立的自己」。但當很多人把這句話搬到職場,覺得職場也該是這樣時,就會有問題了。甚至在我看來,這句話是錯誤且愚蠢的。
「我做事就是有邏輯,不像別人那麼偏頗!」如果你曾有過這種想法,就代表你犯了常見的「慣性思考偏見」卻不自知。致力於認知心理學的南韓學者李男錫在新書《為什麼我們總是相信自己是對的?》,自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心理學家 Daniel Kahneman 的研究中,精選出 101 個慣性思考偏誤。藉由理解人類常見的思考偏誤,我們也能反過來利用人們下意識的偏見,達成某些特地目的,如:讓別人不知不覺對我們產生好感。
人與人的溝通,尤其親朋好友之間總是會講出一些無心的傷人之語,但這些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摘自全球暢銷 25 年經典,《觸動人心的柔話術》的 11 個永遠不要對人說的話,以下幾個地雷讓你覺得耳熟嗎?
許多職場生存學都提到,想在短時間內迅速晉升,最好的辦法之一是被主管看見你的價值。說來抽象,實際上到底該怎麼做?
想像中,以優異成績從名校畢業的高材生,不管去什麼企業工作,應該都很吃香吧?但《世界一流菁英的 77 個最強工作法》作者金武貴強調,會不會讀書、顯示知識量多寡的智商 IQ,和能不能展現最佳工作水準的「工作 IQ」不同,而後者才是職場菁英勝過一般工作者的關鍵特質。
一般人常把「貴人」跟「小人」畫分成二元對立的概念,我們總覺得要去追求、接近那些能為自己帶來益處的,避免那些想陷害自己的小人。我的經驗是,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誤區。人就是人,好人壞人的畫分是很主觀的界定。有時候,表面上看起來阻礙你的,反而能在背後推動你前進。
前幾年有一部金‧凱瑞的喜劇片《沒問題先生》(Yes Man),電影主角凡事說「Yes」,讓生活多了很多新鮮事;現實生活中,如果我們面對要求,事事說「好」,恐怕反而不太好過,該怎麼說不?不只需要勇氣,還要有一些技巧…… 大膽拒絕也不傷人!3 個溝通技巧,
《說理I+ II》整理 2500 年歷久不墜的說服修辭法則,教你如何看清情境,靈活運用不同的說服工具,建立共識、解決問題,就算做錯事也能平安度過。
雖然大家都知道溝通時「讚美」的重要,但我認為很多人沒有注意到「為什麼需要讚美?」的理由。某間大型企業的局長說:「我不喜歡稱讚別人。」我問他原因,他這麼回答:「我討厭讓人覺得我是為了討好對方才會稱讚。」我懂這位局長的心情,但我會這麼想:\\
大部分的工作都無法一人獨立完成,必須和人接觸的服務業愈來愈多,即使不是服務業,多國籍工作團隊也早就見怪不怪了。於是工作場合中的溝通愈來愈重要,而溝通失誤也等比例增加。而且這些溝通失誤,並不是抱著「充分傳達」、「仔細聆聽」的心態,就可以改善。就算自以為說清楚聽明白了,其實根本不是那麼回事。
在職場上,有些事總有苦難言,這些辛酸說大不大,但長久累積下來,不僅負能量爆表,也嚴重影響工作的情緒與效率。
婉婷在公司負責人事行政事務,常常需要催促同仁完成公司規定的政策。舉例來說,公司規定同仁每天都要將行程輸入電腦,以方便追蹤同仁的工作進度,但就是有同仁不願意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