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在升上國小三年級後,突然開始經常使用「不爽」或「煩耶」之類的詞彙。從這個時候開始,她看著朋友的眼神也變得愈來愈不屑,不但經常以批評的心態看待他們,對家人和身邊的人說話也相當粗魯無禮。於是我開始試著建議她,別再使用那些詞語。
金色三麥管理部經理洪毓璞觀察到這類員工大多極有想法、思考迅速,他們並非不願服從,而是主管的能力、領導方式讓他無法信服。
生活中,我們會有很多與陌生人認識的場合,如飯局中初次相見、旅途中遇到旅伴、聯誼中有好感的對象……在根本不瞭解對方背景的狀況下,應該怎麼打破尷尬,讓對方對自己產生好感呢?
年輕時,一個職場前輩曾跟我講過這句話:If you want to look good, be good. 我有幸很早就明白這個硬道理:過度美化膨脹的話術都是假的,只有日積月累下來的戰功才是真的。只有真實的裡子,才能為你帶來面子。
Lily 在一家健身機構做私人教練,她待人特別客氣,是公司裡出了名的老好人。最近,她任職的機構生意不怎麼好,準備和另外一家機構合併,管理高層開始醞釀裁員計畫。
在職場上遇到不靠譜的同事、狀況外的客戶是日常,難免被惹得暴怒不已。並非不能表達情緒,而是許多人常用不恰當的言詞回應,除了把場面弄得尷尬,更嚴重的是毀損了自己的專業形象。以下 5 句話切勿隨口掛在嘴上,以免被誤認是抗壓性低又任性妄為的工作者。
我在台灣長大,在美國讀的大學,在美國科技公司工作,後又回國創業多年。我的交流方式,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雙重影響。我喜歡直截了當的溝通,但又不會不管不顧的直抒胸臆,傷害到對方。
溝通時最重要的,就是運用同理心成為對方的 「同伴」 ,也就是讓對方感受到:「這個人懂我,這個人值得我信賴。」那麼,要怎麼做才能成為別人的「同伴」呢?
「一點小事請你幫忙,應該沒問題吧!」聽到這句話,你是不是也不好意思拒絕同事的請託,或是擔心拒絕了,會被討厭,甚至被冠上不合群的標籤。
有效的溝通能減少工作壓力,並促進創造力、生產力,甚至讓你和同事、上級的關係更緊密。這道理人人懂,卻不一定都能做到,特別是與不同「溝通習慣」的人碰在一起,講沒幾句話,可能某一方心裡早已一堆黑人問號,不斷想著「天啊,他到底在說什麼?」
美國總統唐納.川普(Donald Trump)以一句「讓美國再次偉大」,激起公民對過往美國夢的美好想像,最後贏得選戰;英國脫歐派則使用「奪回主控權」的標語,宣稱英國被歐盟拖累,才走向沒落,說服人民贊同脫離歐盟。憑一句話「操控」別人,讓他人順著我們的意思做,其實是 2500 年前,古希臘時期的學門,它的名字叫「修辭學」,或者稱「雄辯術」。
有效建立人際網路是一項寶貴技能,特別是當涉及到求職以及建立人際關係助力事業成功。但這種社交技能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輕鬆掌握。
初入職場時,最仰仗的肯定是帶你進入狀況的人。這個人,有可能是你的直屬主管,也有可能是主管指派的資深同仁。透過這些老鳥的指點,你可以擺脫生澀,快速上手;而這些老鳥們看你可堪造就,也會覺得自己教導有方、與有榮焉。
有一次,為了採訪一位烹飪老師,我和年輕的編輯事前開會討論準備。年輕編輯雖然很緊張,卻準備得近乎完美,令我大吃一驚。他連自己要說什麼,再請老師針對料理說什麼,然後自己再提出什麼問題……全都像腳本一樣先擬好了。還事先做了鉅細靡遺的全盤調查,連老師經常使用的調味料都知道。
內向者容易感受到別人情緒,高敏感族群尤是如此。內向者的優點是會察言觀色,從蛛絲馬跡就能做出判斷;缺點則是容易受到影響。我認識的內向者大多講話不大聲,也不喜歡激烈的措辭和言論,溝通時屬於比較和緩、實事求是的類型。 別人把戰火往你身上燒
Netflix 推出了整理專家近藤麻里惠系列節目,協助客戶掃除凌亂,打掃衣櫃、把衣服摺成可以立起來的模樣,成為近來美國最熱門的潮流。不僅知名網站 Buzzfeed、今日心理學期刊、財星雜誌紛紛介紹「近藤效應」,還延伸出各種新的討論,包括舊物回收中心物資變多,或者因為極簡主義流行讓不能斷捨離的人的心裡更為憂慮。
同事之間互相幫助是好事,當你看到同事焦頭爛額的時候,可能一股衝動就想去幫他,但舊金山州立大學的一項研究指出,同事幫忙的成功和失敗機率是各一半,伸出援手不見得就會幫得上忙,尤其如果別人根本沒開口,可能還會覺得被冒犯,認為自己的能力被否定。
家裡的垃圾積得太多,髒亂的環境會影響人的健康;而心靈空間也是同樣道理,假如不刻意清理,負面情緒將影響精神健康。
「我和他的能力、績效都差不多,只不過老闆比較喜歡他吧,所以這次晉升的是他不是我!」朋友 John 沒有順利被拔擢為部門主管,心裡很不是滋味。「怎麼說老闆比較喜歡他?這跟晉升有什麼關係嗎?」我問。
「我想做一個好人!」職場上,盡心盡力幫助同事、完成任務,甚至攬下大部分工作,是大家眼中的「好人」,但心理學家告訴你,這不但不是一種美德,反而是一種心理疾病!
在職場中,除了努力之外,是否能跟對人,對你的職業發展至關重要。很多人覺得助理是一份最沒有技術的工作,未來的發展也不見得有多好,升遷機會更是少得可憐。其實不然,很多高階主管或是老闆,曾經就有當助理的經歷。
同事或部屬出錯了,你都怎麼告訴他?直接點出錯誤,還是要他回去再想想?
之前網路上流傳過一句:「圈子不同,不必強融」。從心靈雞湯的角度來講,這句話是對的,也就是「拒絕迎合別人,做獨立的自己」。但當很多人把這句話搬到職場,覺得職場也該是這樣時,就會有問題了。甚至在我看來,這句話是錯誤且愚蠢的。
「我做事就是有邏輯,不像別人那麼偏頗!」如果你曾有過這種想法,就代表你犯了常見的「慣性思考偏見」卻不自知。致力於認知心理學的南韓學者李男錫在新書《為什麼我們總是相信自己是對的?》,自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心理學家 Daniel Kahneman 的研究中,精選出 101 個慣性思考偏誤。藉由理解人類常見的思考偏誤,我們也能反過來利用人們下意識的偏見,達成某些特地目的,如:讓別人不知不覺對我們產生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