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上,冷靜俐落被認為是較「專業」的表現,然而研究人類脆弱及自卑等情緒的休士頓大學教授布芮尼.布朗認為,善用看似負面的情緒,反倒能為事業帶來突破。
動畫導演宮崎駿總是跟年輕的工作人員說,製作電影有 3 大原則:第一是「有趣」,第二是「有價值」,第 3 是什麼呢?
不論你是正在學習的學生,還是正在準備就業的年輕人,或是正在工作的上班族,唯有懂得休息的人才能夠走得更遠。
來自華爾街基層員工指出,超時的工作讓他打算離職,也讓「無薪加班」的問題再度被大眾重視。無限上綱的工作時間,讓員工身心靈疲憊不堪,真的會對公司有利嗎?
如果真的可以不用工作,我們會過得更快樂嗎?為何許多退休族,仍然會去打零工或去當志工?
「下班之後該不該把工作帶回家?」是一個很具爭議性的問題。在辛勤工作後,不妨學習「法式停擺」的思維,為家庭、朋友保留一些時間。
「身體顯示已到極限的 SOS」是你最重要的著眼點。儘管身體已經發出警訊,而你卻不予理會,依然讓身體維持在一貫的生活步調,那麼事態就會變得很嚴重。
我們經常在媒體或社群平台,不斷瀏覽與閱讀負面消息,無止盡地搜尋各種疫情、隔離相關資訊,陷入了「Doomscrolling」(末日刷新)的困境。
隨著工作型態改變,工作與家庭疆界愈來愈模糊,一個身分會干擾另一個身分,如何切換工作與家庭的角色?
正面不代表不能低潮,再強也要允許自己有受挫、需要休息一下的時候,本文談二個最核心的觀念,用兩種「放下」來幫助管理者,打開心魔,踏出泥沼,樂觀看待困難,
看東京奧運賽事緊張到心臟痛別輕忽,研究顯示,德國在世足賽期間心肌梗塞風險比平時高一倍。醫師提醒,有心臟病史、三高、抽菸、少運動、肥胖等5族群,若出現3大症狀務必就醫。
哪些職場惡事會傷害身心健康?《換個工作,更好嗎?》整理出容易打亂生活步調的 4 件事,值得你留意。
獲英國國家學術院頒發總統獎章的克勞蒂亞.哈蒙德組織了史上規模最大的休息研究「休息測試」,找出以下這些有效的休息方法:
她在30歲之前,其實是一位工作狂,連上廁所、走路都嫌花時間,巴不得能一直坐在電腦前。直到某天工作時,肚子突然痛得受不了,去醫院才發現腹腔發炎。
每天規律運動,又睡足8小時,為什麼還是很累?原因之一可能是能量補充跟不上消耗,也就是說,你做太多讓自己感覺疲倦的事情。
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在52歲那年檢查出得到第4期淋巴癌,因為這場病,他才體悟到好好睡覺的重要。為什麼我們明明知道休息很重要,卻很少認真重視它?
除非公司關閉,否則哪有可能毫無問題?不只是創業,當主管、當職場人,工作中都會遇到永無止盡的問題,一點也不奇怪。期待變「輕鬆」,才是不切實際的想法。
冰島實施一項大規模前導實驗計畫發現,每周工作 4 天的人不僅更幸福,工作產能也更好。
正向心理學重視科學驗證,並回答幾個重要的問題:快樂是什麼?誰能夠擁有快樂?如何建立持久的正向情緒?
為什麼「成功人士」很少有人是真正開心的?劉軒對此感到疑惑,也從正向心理學的角度,找到了解答。
過去幾年來,不乏許多知名企業設置快樂長一職,包含Google、IKEA、樂高(Lego)等,致力策畫活動,增加員工的幸福感,確保他們從任務中找到樂趣,提高生產力的同時,維持工作的動力與熱情。
在得到他人的認同之前,必然會被必須忍耐、必須壓抑自己努力,這樣的「他人認同」所束縛。不由你決定自我價值,而是由他人來衡量你的價值,真的是你想要的嗎?
近期每天都能聽到疫情嚴峻的消息,令人感到焦慮緊張,不少人會求助於冥想等有助於放鬆的練習,不過過度冥想,也可以影響到身心健康?
其他的國家都怎麼度過疫情惡化的期間?本文彙整日、法、西、奧地利、美 5 地的經驗,包含採購準備、封城心態、罹病概況,了解接下來的後疫情日子怎麼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