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已訂閱 Netflix、Apple TV+等串流影音平台,但有時候想看的電影卻找不到,要一直切換平台尋找。「OTT 影音搜尋」整合了許多串流平台。
人若長期處在「情緒過勞」,不僅會影響工作表現、更容易影響生活,同時也是高離職風險群。「情緒過勞」時,如何自救?
面對焦慮,除了深呼吸, 你還能做什麼?《與焦慮和解》作者愛麗絲·博耶斯(Alice Boyes)推薦 3 種方法,幫助你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冷靜。
日籍網球好手大坂直美宣布,基於自身心理健康因素,不會於法網公開賽期間參與賽後記者會,引起體育界輿論;豈料不到一周又投震撼彈:將退出今年的法網公開賽。
通勤時光好無聊,在家工作後終於擺脫擠捷運、公車?哈佛商學院發現了通勤意想不到的好處:有益於角色轉換、讓你的大腦想到更多好點子。
疫情以來愈來愈多的工作者在家工作(WFH,work from home)。該怎麼建立健康的工作方式呢?以下是幾點建議。
「除了當上班族外,以前不太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事情」,回想7年前還沒有脫離組織工作時,徐豫「御姊愛」如此形容自己。
「人人憧憬做有興趣的工作,但大多事與願違。」上銀科技總經理蔡惠卿只對文字有興趣,一開始接觸機械,連別人講什麼都聽不懂,遑論產生興趣,直到卓永財點醒他:
我是容易把事情愈想愈糟的人,壞的思緒總千迴百轉,後來我用了「啟動當下切割法」來減緩負面情緒。
科學實驗顯示,要使大腦分泌更多多巴胺,需要的是 「驚喜般的獎勵」,但實務上,要如何在平凡的工作場合製造出令人意外的獎勵呢?
你的內心會發出聲音,跟自己對話嗎?如果自我對話總是偏向負面、誘導你往不好的方向前進,將會拖垮我們的身心健康、危及社交關係,並讓我們活在壓力之中。
「過勞讓企業付出大量成本。」無止境的加班、再長的工時,都難應付企業所需,不如縮時工作、周休 3 日,好處更多。
何我們看到一個負評,就忘了一百個好評?心理學家說,人類都有所謂的「消極偏見」,我們對於負面的訊息都會比較敏感,對於正面的訊息卻容易習以為常。
你容易感受到孤單嗎?從40歲開始,我們獨處的時間會急遽增加,遠遠超過於陪伴家庭、小孩、同事,而且,獨處其實占據了人們一生中大多數的時間。
亞馬遜 CEO 貝佐斯(Jeff Bezos)每天早上 10 點之前不會安排任何工作上的行程,對貝佐斯來說,這段時間並非毫無價值,而且還有3個好處>>
吳念真長年飽受憂鬱症之苦,他提醒,很多人出於無意或好意的提醒,反而帶來壓力和傷害。他與資深新聞主播陳雅琳描述了憂鬱的狀態:
工作上最難過的,就是「情緒」這一關,做人比做事還難。你目前在職場上的情緒狀況如何呢?是否處在情緒耗竭、對工作倦怠的狀態呢?
為什麼有些客服中心表現得比其他的好?檢視數據評量中的每個面向,都比不上瀏覽器透露的多!瀏覽器的選擇,能夠有效預測員工會做這份工作多久,甚至是工作表現!
「工作狂」其實是一種癮頭!看似是積極打拼的工作模式很可能是「工作成癮」,是一種心理層面的文明病。很多人誤會工時長、加班就是工作成癮,但事實並非如此>>
如果有人問你,一生中最大的挫折是什麼,你會怎麼說?奧美集團董事總經理謝馨慧的答案是「還沒出現」,因為不論在職場、人生的道路上,挑戰只會愈來愈多>>
何春盛在職場超過40年,職涯看似平穩,但何春盛說,每個人的一生都會起起伏伏,不太可能一帆風順,對他自己來說,40歲之後更能體會何謂「跌宕」>>
為了推廣正念,卡巴金去除禪修的宗教脈絡,留下4種技巧(身體掃描、靜坐、行走靜觀與正念伸展),再系統化成8周課程,協助一般人鍛鍊覺察能力,找回平靜的自己
小V第一次到男友家作客,不清楚餐桌上入座禮儀、習俗和禁忌的她,晚餐時的這個行為,竟讓男友父母臉色一變>>
我們都像跑滾輪的倉鼠一樣,一直跑到過勞。《倉鼠累了嗎?》的其中一位作者是心理諮商師,希望幫助每個人都成為「火已滅的倉鼠」,不再累到內心著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