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公司的團隊會議、教育訓練,還在把議程從早到晚塞滿滿嗎?專家建議,別急著排一堆活動,先考慮場地的安排。選擇合適的活動場地,能讓參與者獲得更多啟發。
企業對求職者了解愈多,愈能找到好員工,但在索取求職者前公司的薪資等資料時,必須得要對方點頭,以免誤觸《個資法》。
美國白領工作者受到裁員浪潮衝擊,不光只是檯面上的「裁員」,據《華爾街日報》指出,也有雇主透過其他方式讓員工自行離職,產生類似裁員的效果。
U.S. News 將 2023 年的 100 項「最佳工作」進行排名,其中軟體開發人員名列第一,還有哪些夢幻工作也擠入前十名?
矽谷科技巨頭近幾個月裁員不斷,專家直指矽谷科技公司「假工作」、「坐領乾薪」文化盛行,反映的是這些科技公司內部管理不善。
疫情驅動全球職場大風吹,隨著遠距工作的普及,更掀起一陣罕見的「大離職潮」。這樣的職場現況,催生了一個新興職位——「員工體驗經理」。
Google、臉書、亞馬遜⋯⋯大企業提供難民的「微工作」是什麼?微工作就像微型金融一樣,是種專給無業和貧困族群的貸款方案,為這些計畫打包票的,是⋯⋯
去年底知名網路書店爆發「假承攬真僱傭」事件,凸顯企業為了獲利,往往在法令遵循及節省成本中來回遊走。像這樣在身上抱著未爆彈,真能平安長久經營嗎?
台積電為因應業務成長與技術開發需求,預計將招募超過 6000 人,包括工程師及生產技術員,碩士畢業新進工程師平均整體薪酬上看新台幣 200 萬元。
疫情結束加上新年後預計進入員工轉職高峰,是各企業經理人接下來最頭痛的事,處理得宜則整年平順,處理不當恐怕陷入無限聘人迴圈。
BCG 和招聘網站 The Network 合作展開全球調查,蒐集超過 9 萬名求職者意見,列出 7 個雇主該調整的思維,才能贏得這場國際人才戰。
Google、Twitter 近期都用 email 開除員工,公司用 email 通知員工「你做到今天」合法嗎?資遣費、離職預告期該怎麼算?
許多主管或雇主在招募時,會對出現「職涯空窗期」的求職者投以懷疑的眼光。但根據調查,有將近一半的英國Z世代有半年以上的空窗期經驗,職場偏見可能被翻轉嗎?
缺工潮持續延燒,這也讓聘用「迴力鏢員工」成為公司補充人才缺口的重要途徑。美國人力資源協會建議:了解當初離職原因、以及如何談出合理的薪資是關鍵。
「486先生」陳延昶,過去也曾是受薪階級,知道台灣某些公司不會給加班費,年終是用底薪去算,所以 2003 年出來創業後,他就決定要打破這些東西。
資誠會計師事務所人資長林瓊瀛坦言,大家都說找不到人,但如果連老闆都找不到自己的亮點,理所當然,企業在人才招募上就會比較辛苦。
該如何確定自己是否為員工心中的好雇主呢?員工意見調查就是很好的工具!LinkedIn出版的《人才吸鐵石》將員工調查分成 3 個層次。
南亞科技人資處長謝章志認為與其高薪搶才,不如內部自行培訓。他們推出菁英人才培育計畫,受試者必須與團隊分享學到的觀念,確保學以致用。
台達人資有一個粉絲專頁專門發布公司的學習及訓練發展、員工福利、海內外招募等消息;讓潛在人才還沒進來就會知道,台達員工工作與生活的樣貌。
學測將公布成績,104 人力銀行分析近 5 年大學畢業生第一份正職工作月薪,依照教育部畢業科系分類方法,盤點工程、商管、社會人文三大學群起薪。
52%的台灣人在考慮換工作時會在意所屬團隊是否會關心自己的幸福與健康。主管該如何打造讓人願意共同努力、又能開心工作的團隊呢?
知名市調公司 Gartner 針對 2023 年,列出了 9 項觀察,提醒企業主和人資單位應留意的未來工作趨勢。
根據104資料,夢幻企業特質第一名是「願和員工共享獲利」,其次是「生活與工作平衡」。這反映出,工作不再是成就感的唯一來源,現代人重視培養個人興趣,對企業的期待也因此改變。
6成受訪上班族認為目前任職的公司「不是幸福企業」,主因在於薪水偏低。然而不少企業替員工加薪了,員工依然跳槽,該如何調薪調到讓員工滿意,願意持續努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