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衣庫(Uniqlo)近期營收、營業利益雙雙創下新高,十月起將陸續提高中國門市銷售人員的薪資。先從一線城市開始,年薪平均增幅為 28%。
台灣臨床試驗因而人才不足,默沙東藥廠(MSD)於是決定從源頭解決問題,跟校方合作推動長期實習計畫,而且讓學生全職實習,一年後成為即戰力。
AI 時代,每個老闆都想搶數位人才,其實員工也在意公司能否提供相關培訓。研究顯示,如果一年沒學到 AI 技能,Z 世代考慮離職。
晶華國際酒店集團人資長李靖文分析,缺工原因分為環境因素與企業因素。針對後者,晶華透過提高內部轉調彈性、多元職能發展及加強人才培育等三大策略力抗缺工:
因應美國等國家 5G 設備需求放緩,諾基亞Nokia計畫大幅裁員 1.4 萬人,目標是到 2026 年底前,總成本節省 8 億歐元至 12 億歐元。
社群平台正處於群雄爭鬥的戰國時代,Instagram與短影音爭搶你的眼睛,推特被馬斯克收購後一團亂,現在殺出重圍的似乎是微軟的LinkedIn。
企業使用生成式AI的決勝點,是誰能在組織裡設計合理的配套措施,和員工妥善溝通、引發變革,才能讓技術變成戰力,否則可能開啟另一場災難。
日本一般旅宿業離職率高達26.8%,但星野集團不到15%,未來更希望能降到10%以下。星野集團的離職率能低於同業,要歸功於三個留才做法:
蘋果最新推出的 iPhone 15 系列手機,能在印度實現同步生產最大的功臣就是鴻海,但在這個新興生產基地,仍有許多挑戰要面對。
彭博社報導,摩根大通執行長 Jamie Dimon 接受專訪時談及人工智慧時表示,藉 AI 應用使下一代人類每週只需工作三天半,且壽命過百歲。
聯合利華、福特都採用!新興起的「共享工作」模式是什麼?為何僅 20% 美國企業採用?共享工作模式下,僅領全薪 6 成的薪水,但辦公更有效率,為什麼?
今年 1 到 7 月半導體產業平均每月釋出 2.5 萬個工作機會中,有 1.4 萬個不限工作經歷歡迎新鮮人。想跨入半導體也領高薪,哪些職缺正在招手?
ADP 研究所最新調查發現,許多員工升職後,反而更想離職。主要原因是就業市場改變,以及當下身為主管,比基層員工面臨更多挑戰。
解封帶來疫後缺工潮,餐飲業站在海嘯第一排。然而麥當勞早已超前部署,提出多元人力策略,擴大招募中高齡員工應戰。
疫情過後內需爆發,缺工嚴峻,業者建議開放移工填補人力,但官方抱持不同想法,認為提高薪資、友善中高齡就業環境才是根本之道。
張忠謀應邀出席國際法官協會活動,以「台灣晶圓製造競爭優勢」為題演講,介紹晶片歷史脈絡,並說明台灣人才優勢。
不少非高齡退休者,擁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及人脈。可惜目前勞動市場的供需,尚未充分媒合,建議雇主以部分工時、或科技輔助,導入這群龐大的潛在勞動市場。
經歷過的大離職潮和缺工潮,企業祭出高薪吸引人才加入的方式,開始出現了反轉,企業在招聘時變得更加謹慎,支付給新員工的起薪,相比幾個月前少得多。
透過裁員省成本,企業可能是在白費力氣!一圖看懂 3 年內的發展,為何大舉裁員的風險這麼高?企業如何省成本才有長期效益?
組織晉升工作表現好的人才,成為中階主管,這看起來是很合理的事,但其實升遷的過程,還要考量更多面向。
近來許多公司紛紛要求員工重返辦公室,結束全面遠距工作,求職履歷顧問公司調查發現,有 45% 的企業特別為員工開設辦公室禮儀課程,來訓練員工職場交際。
人力資源解決方案公司 SHL 調查顯示,有 42% 的面試者會因為面試經驗不佳,拒絕該企業,留下正面印象的面試體驗才能提高網羅潛在人才的機會。
隨著生成式 AI 爆紅, AI 人才成了當下最為稀缺的人力資源,Adzuna 資料顯示,6 月份美國與 AI 相關職缺已上升到 16 萬。
世界經濟論壇(WEF)報告顯示,未來 5 年內,全球將流失 1,400 萬個就業機會!報告稱,預計損失最大的是行政工作,如收銀員、售票員、會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