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政策創造友善跨國人才的環境,台灣企業在文化、福利等各面向,如何因應才能吸引、留住這些跨國優秀人才成為組織生力軍?
諾基亞面對營收衰退,選擇一次大砍 2300 名員工,卻引來員工的不滿罷工;企業要和人才告別,怎麼才能好好處理?專家這樣說。
身為企業管理者,如果面臨公司營運衰退,或是員工表現不佳,到底什麼時候該走到裁員這一步?事實上裁員可分為 2 類,資遣與解僱。
話題之作《人選之人—造浪者》透過描繪政黨內部的日常,帶出台灣職場長期發生、卻未能解決的問題:DEI。台灣企業該如何落實執行 DEI?藝珂陳玉芬建議:
全球科技業裁員潮加劇,2023 年至今裁員近 20 萬人。但裁員不只是精簡組織以及節省支出,事實上卻也讓6成的「倖存者」們表達自己的工作效率下降。
AI 真的引發企業裁員潮,美國就業諮詢公司報告顯示,單月近 4000 個工作崗位因 AI 而消失。IBM CEO 承認,AI 搶走人類工作的風險很大。
這幾年企業面臨多世代工作者的組織文化,面對當前人力市場的世代遞延跟可獲取性,應該開始建立雇主品牌,打造商譽,搶占人才市場。
職缺數來到史上新高!56.6萬個全職工作機會歡迎新鮮人,歡迎中高齡的工作機會數達 18.1 萬個。哪些產業正對新鮮人、中高齡大力招手?
提升顧客體驗通常是品牌的當務之急,但員工體驗也不容忽視!Airbnb、3M、Automattic 的管理啟示:注重員工職涯體驗,對業績、營運都有幫助。
美國勞動研究機構 Employ America 分析去年 3 月到今年 3 月期間,失業的白領階層一口氣增加了 15 萬人。這個現象背後因素為何?
流動型人才不只能填補企業的人力缺口,對工作者來說,也提供了工作選擇與職涯想像的更多可能性。企業應該要從哪裡找到流動型人才?BCG 指出有 5 種管道:
如同過去的經驗,一項新技術的出現,勢必會影響到既有的勞動需求。但從歷史經驗也可得知,當自動化取代某些工作時,往往也會創造新工作。
台灣產業界目前需求最迫切的數位人才有哪些?KPMG 數位創新服務營運長賴偉晏指出,有 4 種技能,重要性不輸 AI、大數據:
組織內部流傳各種不實的裁員傳聞,往往比裁員更具破壞性。它會讓員工喪失對管理階層的信任,影響生產力。景氣衰退時,人資和主管該如何穩定團隊軍心?
為了解決缺工,企業除了提升薪資福利,「支付求職者面試費用、測驗費用」的趨勢也開始萌芽,甚至成為招募流程重要的一環,為什麼?
在智慧財產權領域,大家熟知的有著作權、商標跟專利,但營業祕密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視。營業祕密需要怎樣的要件才能認定?這可不是企業自己說了算。
90歲阿媽當餐廳服務生的新聞,隱含了一個未來趨勢:勞動人力不足。未來60、70歲的老人勢必也將投入工作,才能彌補人力缺口。而所有企業也都要雇用已退休的人員,才能正常運作。
裁員潮還沒退去的此時,其實 9 成小企業正在「囤積勞動力」,為什麼有些企業主不惜削減自己的工資也要積極留才?
中階主管正被「消滅」中!為什麼?麥肯錫:當組織逐步削去這些中階主管,當下看來可能節省了不少費用,但隨後浮上來的,是更難解決的「心」難題。
軟體、媒體、金融業掀起大裁員潮!多數企業稱「經濟不景氣」讓它們被迫做出裁員決定,但實際上很可能只是相繼模仿;企業想要降低人事開支,卻可能付出更多代價?
新人剛加入團隊時若缺乏引導,容易跟不上、產生挫折。為了幫助新進員工快速融入公司、上手工作,減少適應不良的問題,日本亞馬遜的培育方針有以下 4 個重點:
因應躺平主義、安靜離職風潮下的年輕世代,及工作模式與工具的進步,企業可以採取3種作法來使得公司文化更健康多元,人才晉用與運用也更有彈性:
AI可能不會馬上取代你的工作,但已有許多公司開始用AI來協助決定要解雇誰。調查顯示,有98%的人資在2023年開始,會用演算法協助他們做出裁員決定。
從事IT、資料科學、AI、銷售、服務、運輸與物流的人,有 4 成每周或每月都有新工作找上門。所以我們可以說,在徵才市場上,求職者確實占了上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