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資歷有時反而是種扣分嗎?如果一個人的職涯軌跡持續向上,那一般會獲得較好的評價,但這個持續向上不見得是職銜上的提升,而是涵蓋多個層面>>
疫情洗禮過後的日本,解雇或停止雇用的人數已經超過 8 萬人,《週刊東洋經濟》整理出預估未來將消失和崛起的工作種類:
農曆年後往往會有一波轉職潮,工研院透過人工智慧 AI 利用大數據分析,辨識出「這種員工」離職風險最高 > >
面試時,你能分辨企業開出的待遇,哪些是勞基法保障的勞資條件?哪些是額外的福利嗎?當資方告訴你「試用期過後會調薪」、「公司一切優於勞基法」這些話合法嗎?
每年過年前後,轉職者開始蠢蠢欲動,已有工作者應把握 2 個「年後轉職黃金期」,想要領完年終再離職,但擔心錯過下一個好工作該怎麼辦?
疫情衝擊各行各業,業界出現一波顯著的人才流動潮。如果你 2021 年打算換工作、找工作,不妨參考LinkedIn這份報告吧!
1月工作機會數突破70萬大關,是近兩年最高!年關將至,受疫情衝擊產業的工作者如何趁農曆年前轉職成功呢?
單靠面試官的一面之詞,很難了解一間企業是否重視員工。求職者可在面試時向主管或招募人員提出3個具體問題,正確判斷員工在企業心中的順位:
求職網站 Glassdoor 針對 2021 年職場提出一份預測報告,點出了幾個需求量將大減的職業,然而也有一些受惠於疫情,工作需求大增的產業!
近九成上班族考慮不等年終、直接跳槽,是什麼原因讓轉職者急著換工作?yes123求職網「年前跳槽風與企業徵才熱調查」解析農牛春節年前轉職與徵才現況。
明明和身邊的同事擁有相似的經歷,為什麼他總是得到更好的機會?三個你一定要知道的轉職觀念,讓你不再成為求職市場中的冤大頭。
很多人收到面試未錄取通知時會犯下一個很大的錯誤:白白浪費了在面試過程中與企業建立起的良好關係。千萬別忘了做這件事,讓人對你印象加分!
當面試官問道「你的長處/強項是什麼?」,要怎樣回答才能讓人印象深刻?建議可以事先列出自己的強項,並且融入不同問題的答案裡。
談薪水是職涯中非常實用的軟技能,卻不是每個人都知道該怎麼談,在你開口與主管協商前,不妨先審視自己是否有這三項常見迷思>>
履歷就像一篇文章或報導,想要寫得好看,必須考量「讀者想讀到什麼」,以下 4 個技巧幫助你提升履歷易讀性,吸引招募人員的注意力!
人資每天要篩選大量履歷,想要自己的履歷在激烈競爭中突圍而出,記得做到以下4件事情,幾秒鐘之內就可以抓住人資的目光>>
你的「學習風格」跟你適合哪種工作息息相關!了解自己是屬於「視覺型」、「聽覺型」還是「動覺型」的學習者,可以幫助你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
多數人在轉換職涯跑道時難免會留下一段工作「空窗期」,長度可能是幾天或幾星期,甚至數月或數年,在寫履歷的時候該怎麼描述這段時期會比較好呢?
許多雇主不喜歡在面試的時候聽到相關問題。但實際碰到需要談薪資的狀況時,有什麼需要注意的事情?以下有 3 個小技巧可以參考:
如果希望找到跟自己價值觀相同的公司,可以在面試時或是接受工作之前,問未來的老闆以下 10 個關鍵問題。
面試的最後,當你聽到「有什麼問題要問的嗎?」該怎麼回答?有些問題聽起來還不錯,但聽在面試官耳裡卻是大忌,求職者不得不留意。
因為惱人的疫情,許多不幸被犧牲掉的員工加入「畢業求職潮」,要和新鮮人一樣尋尋覓覓、一拚高下。而履歷該怎麼寫,才能在人山人海的求職大洋裡,展露一絲生機?
畢業季節到,企業徵才給薪行情如何?分析上市櫃企業,2019年給薪比2018年成長者不少,大專院校新進人員給薪誰最敢給?碩博士生新進人才起薪誰最大方?
今年將有19萬畢業生將走入社會,為提振薪資協助青年縮減待業時間,政府祭出6大方案,只要選對行業,除月薪外,最高還可領13.8萬額外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