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社男

好多問題待解決,心好累?4 技巧自救,找回節奏、擊退決策疲憊


最近無論跟哪個區域的餐飲業經理人開會,談到疫情間的經營甘苦談,話題都幾乎會帶到經營壓力和精神疲憊這兩件事,原因之一應該跟「決策數量」有關。過去因經營環境相對安定,競爭、產品、資金等決策事項很少會同時擠在一起,現在因疫情業務負擔更沉重,連經營壓力和精神疲憊都一起找上門。
在日本,也有一個跟決策數量相關的社會現象詞彙「決断疲れ」(決策疲憊)。意思大致上是,一直處於要做許多決策的環境中,由於能量跟體力高度消耗導致身心疲憊,決策品質也難以維持在一定水準,最終陷入負面螺旋的狀態。
餐飲業真的辛苦!疫情好轉、變壞時,該考慮的 4 面向問題
簡單來看,無論疫情變好或壞,產品種類、食材原料、人力、營業時間這 4 個變數,都是餐飲業經理人需要決定下一步怎麼走的:
疫情好轉時要思考的事
4 大變數 | 需思考的問題 |
---|---|
產品種類 | 產品銷售種類是否要恢復跟疫情前一樣多? |
食材原料 | 食材進貨量要增加嗎,會不會用不完? |
人力資源 | 要聘雇人員嗎?營業額能負擔這些人事費用嗎? |
營業時間 | 營業時間要恢復或設定新的時段?消費者的習性有變嗎? |
疫情變壞時該想的事
4 大變數 | 需思考的問題 |
---|---|
產品種類 | 維持顧客基礎需求的最低產品種類是多少種? |
食材原料 | 要是進貨量太少,供應商不配合配送怎麼辦? |
人力資源 | 如何交涉工作時間,同時留住員工並減輕財務負擔? |
營業時間 | 生意差是否提早打烊,只看損益上的數字是最佳決定嗎? |
陷入決策疲憊怎麼辦?4 技巧自救,找回內心踏實感
不光是上述 4 個變數,疫情間的問題跟海浪一樣,一陣一陣的打來,一不留意就會被這些不定期撲打來的問題弄得決策疲憊。要脫離決策疲憊的狀態,其中一個方法就是加快通過決策的速度,讓單位時間產出數變高,減少決策議題堆積在心靈的機會。這應該跟經理人所處的決策環境是否有「安全感」有相對關係。
舉例來說,下班後你應該不會猶豫,是不是要搭眼前這班回家,因為每天都搭同一班,這個決策一定是有安全感的。但當氣氛是你不熟悉、存在太多不確定時,因缺乏安全感就會猶豫,自然就無法果斷地做決策。
如何建立有安全感的決策環境?這邊提供幾個在商社累積的經驗供大家參考:
① 別靠反射動作決策,建立自己的「決策流程」
遇到某件事的當下,通常我們會自然而然根據過去的經驗,快速反應、得出最佳解方,但碰到沒遇過的事件時,因為過去經驗不再適用,可能就會開始不安與慌張。
決策前,最好先設定要按照哪些流程,比方說:先找訊息 → 做紀錄 → 做比較 → 最後才下判斷。這樣比較不會找不到第一步下手的地方,能有方向的進入決策流程。設計決策流程是一個能藉由經驗而進化的技能,使用決策流程的次數越多,設計的技能就越進化,得出的決策流程就能運用在更多場面,也有機會變成自己的經營顧問。
② 確定問題牽連的範圍,掌握「整體地圖」全貌
設定好基礎的決策流程後,接著要掌握的是決策事項的範圍及風貌。不了解這些會很難估計問題的難度,就不知道可能要花多少時間,或需要投入多少人力,也因為無法掌握決策流程的整體時間,會很難有安全感。
了解決策範圍、掌握整體地圖後,因可預期大致會遇到什麼狀況,就會比較安心,同時也能確認是否自己一直在非主戰場的地方解決非根本的問題,而應該優先處理的卻放在那邊繼續惡化,導致一直冒出零零碎碎的周邊課題,讓問題範圍一直擴大。心靈不安外,收拾的成本也越來越高。
③ 將問題細分、拆解成多個元素,幫自己找到著力點
常讓人陷入不安的另一個因素是,「不知道要如何解決問題,不知道該如何判斷」。這邊提供一個「自己」找出如何解決方法的技巧,就是試著將問題細分,拆解成多個元素,就比較容易發現自己能解決的部分。
舉例來說,「要不要增加進貨量?」這個要考慮的因素很多,但只要把進貨拆解成食材跟包材。因為包材不會有過期的問題,就解決一部分進貨的問題,而食材能再拆解成能保存 3 個月以上跟以下的。隨著細分後的問題被一個個解決,內心也會比較踏實,更有餘力去解決其它小問題。
④ 觀察同業怎麼做,嘗試交換資訊、向彼此學習
解決問題只能靠自己嗎?其實同業是你最好的救援投手,如果知道同業都怎麼做決策,當自己又找不到方向時,至少遵循同業已過濾一次的結果來做決策,在「同業都這樣做」的氣氛下也能比較安心前進。同業交換訊息的意願應該會比你想像來的高,或問一下供應商同產業的動態,應該就能獲得不少資訊。
不安的存在也不盡然全是壞事,有不安才能會讓經理人想多一點、更謹慎些,減少決策錯誤的風險。如果經理人都環繞在簡潔、明快、安全的決策氣氛,就能避免決策疲勞,維持好的決策品質。
希望疫情趕快過去,讓經理人們能有喘息的空間!
(本文由「商社男的外食迷宮」授權刊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