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 Leadership > 團隊管理
feature picture
Elisa Calvet B. on Unsplash

2021「全球 50 大管理思想家」出爐!這些管理者該懂的理論,你都認識嗎?

2021-12-02 編譯‧整理 高士閔

每兩年一次,第十屆全球「50大管理思想家(Thinkers 50)」榜單在 2021 年 11 月公布,獲得終身成就獎的是行銷學之父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其著作《行銷管理》已經出版到了第 15 版,可以說是行銷界的聖經,從業人員幾乎無人不知。

第一名的得獎者是美國哈佛商學院領導力教授艾美・艾蒙森(Amy Edmondson),主要研究成功團隊的組成與互動,是「心理安全(psychological safety)」領域的先驅者。她認為,成員身在團隊的安全感,像是發言不會被否定、犯錯會被獎賞等,決定了創新的誕生,也是組織成功的關鍵。

延伸閱讀:別讓優秀員工拚到「過勞」!關於職場心理健康,領導者該做的 6 件事

近 5 年最夯的管理理論:藍海策略、破壞式創新

觀察前 10 名獲獎者,會發現幾個管理理論在過去幾年反覆出現,比如「藍海策略(blue ocean strategy)」。其提出者金偉燦(W. Chan Kim)和芮妮.莫伯尼(Renée Mauborgne)提醒,企業要突破既有疆界,不要總是採用壓低成本、搶攻市占等紅海策略,而是要找尋尚未被開發的需求,也就是藍海市場。

還有「破壞性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前 10 名中就有 3 位獲獎者與之有關,包含莉塔・麥奎斯(Rita McGrath)、史考特.安東尼(Scott Anthony)和惠特尼.約翰遜(Whitney Johnson)。

其中,麥格拉斯是破壞式創新的堅定擁護者;而安東尼進一步延伸出「雙軌轉型(dual transformation)」的概念,教導企業如何重新定義並鞏固現有事業,同時導入創新;約翰遜則是把破壞式創新應用在個人成長,提出學習架構「S型曲線(S curve)」,教導個人如何從基層做起,步步顛覆自己,最終走出人生新高度。

除了這兩個理論之外,還有一對組合已經連續 5 年入圍前十名,就是 亞歷山大.奧斯瓦爾德(Alexander Osterwalder)與伊夫.比紐赫(Yves Pigneur)。他們共同創造了商業模式畫布(Business model canvas),一項利用「可視化」「模板」協助新創把想法落地並成功獲利的工具。《獲利世代》《價值主張年代》《一個人的獲利模式》等大開本的「新商業模式」書籍,就是由他們所撰述。

近 2 年趨勢和現象:信任問題和科技威脅

進一步分析全榜 50 位獲獎者,以及第一次得獎的管理思想家,發現幾個趨勢:

趨勢1. 信任問題

這兩年新冠肺炎(Covid-19)橫掃全球,多數工作者被迫在家隔離,距離加劇了信任問題。所以,有些學者研究了科技如何改變人際關係,像是瑞秋.博斯曼(Rachel Botsman);而艾瑞卡.達萬(Erica Dhawan)是直接探討「數位肢體語言」,像是表情符號、標點符號,如何影響溝通;采黛爾.尼利(Tsedal Neeley)則研究了「工作習慣」,比如遠距該怎麼辦公,才不會影響團隊成員間的感情。

延伸閱讀:行銷 5.0 來了!科特勒:疫情下的成功行銷,要從 3 大場景貼近顧客

趨勢2. 科技威脅

人工智慧、大數據、演算法,它們有好的影響,也有壞的影響。思南.艾瑞爾(Sinan Aral)就專門研究社群媒體如何操弄人的選擇,像是選舉、假新聞;艾瑞克.布林優夫森(Erik Brynjolfsson)和安德魯.麥克費(Andrew McAfee)探討了人腦和電腦該怎麼互補;艾美.韋伯(Amy Webb)則警告,Google、微軟、阿里巴巴、騰訊等 9 大科技龍頭分別由華爾街和共產黨把持,所有使用者都只是韭菜,等著被收割。


2021年管理思想家 Top25

1. 艾美・艾蒙森(Amy Edmondson)

美國哈佛商學院領導力教授,主要研究成功團隊的組成與互動,是「心理安全(psychological safety)」領域的先驅者。所謂心理安全是指成員身在團隊的安全感,像是發言不會被否定、不害怕犯錯等。

2. 莉塔・麥奎斯(Rita McGrath)

美國哥倫比亞商學院管理學教授,因其在策略、創新和企業家精神的研究聞名,是破壞性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的擁護者。破壞性創新的定義是,新參與者憑藉科技的創新,提供低價、低品質的產品給次要市場的需求者,再逐漸蠶食、打敗主要市場的龍頭企業。

3. 金偉燦(W. Chan Kim)和芮妮.莫伯尼(Renée Mauborgne)

「藍海策略(blue ocean strategy)」的提出者,提醒企業要突破既有疆界,不要總是採用壓低成本、搶攻市占等紅海策略,而是要找尋尚未被開發的需求,也就是藍海市場。

4. 亞歷山大.奧斯瓦爾德(Alexander Osterwalder)與伊夫.比紐赫(Yves Pigneur)

共同創造了商業模式畫布(Business model canvas),一項利用「可視化」「模板」協助新創把想法落地並成功獲利的工具。著有《獲利世代》《價值主張年代》《一個人的獲利模式》等「新商業模式」書籍。

5. 羅傑.馬丁(Roger Martin)

於 1998~2013 年擔任美國多倫多大學管理學院院長,許多重大的商業概念都是由他提出,比如協助蘋果(Apple)創造出 iPod 的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找出解決方案的關鍵在於「我都要(and)」而非「二選一(or)」的整合思維(integrative thinking)等。

延伸閱讀:服務不是愈多愈好!設計思考 5 步驟,創造顧客「最有感」的服務

6. 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

美國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教授,專攻組織心理學。格蘭特好奇,人是如何找到動力和意義,並過上更具創造力和慷慨的人生?結果發現,關鍵在於你是哪一種人,給予者、索取者,還是互惠者?著有《給予》《反叛,改變世界的力量》等書。

7. 史考特.安東尼(Scott Anthony)

提出「雙軌轉型(dual transformation)」的概念,教導企業如何重新定義並鞏固現有事業,同時導入創新。曾與已故創新大師克雷頓.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合著《創新者的修煉》。

8. 惠特尼.約翰遜(Whitney Johnson)

把已故創新大師克雷頓.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的理論「破壞式創新」應用在個人成長,提出學習架構「S型曲線(S curve)」,教導個人如何從基層做起,步步顛覆自己,最終走出人生新高度,就像她一樣,從秘書入行,到與克里斯汀生合夥開公司。

9. 丹尼爾.品克(Daniel Pink)

對科學研究與實際行為間的落差充滿興趣,比如高績效的秘訣不是金錢獎勵,而是學習和創造新事物;時間管理不是藝術而是科學,什麼時候做(when),跟為什麼(why)和怎麼做(how)一樣重要。著有《動機,單純的力量》《什麼時候是好時候》等書。

10. 琳達.希爾(Linda Hill)

美國哈佛商學院教授,主要研究「集體才華」(collective genius,或稱天才集合體),即偉大的領導人如何賦予部屬創造力,比如營造適合創新的環境。希爾提醒,想成為更好的老闆,你只要做到3點:管理自己、管理網絡,和管理團隊。

11. 馬歇爾.范艾爾史泰恩(Marshall Alstyne)和傑弗瑞.帕克(Geoffrey Parker)

共同撰述《平台經濟模式》一書,是首位綜合分析、拆解平台商業模式的學者。他們認為,愈來愈多的商機來自公司外部,而非由組織內部孵化而成。企業不想落後於人,就必須儘早掌握在「多邊市場」上與眾多生產者和消費者協作的方法。

12. 思南.艾瑞爾(Sinan Aral)

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學院IT與行銷教授,研究臉書、IG 等社群媒體,如何透過科技改變人的思考,譬如假新聞,最後影響人們的選擇,包含選舉、購物等。著有《宣傳機器》。

13. 瑞秋.博斯曼(Rachel Botsman)

「信任」議題的世界級專家,研究科技是怎麼改變人際關係,讓我們失去、建立和恢復信任。其在TED上針對此議題的3次演講,總觀看人數將近 500 萬。著有《信任革命》。

延伸閱讀:成為「受歡迎」的主管,不如成為「受尊敬」的主管!如何建立士氣,帶領團隊創造績效?

14. 蒂法尼.波娃(Tiffani Bova)

被認為是最早投入雲端銷售策略的先驅之一,在顧客體驗、數位轉型、商業模式創新和未來工作等領域極具影響力。著有《全球 800 CEO必備的應變智商》。

15. 艾瑞克.布林優夫森(Erik Brynjolfsson)和安德魯.麥克費(Andrew McAfee)

麻省理工學院數位經濟研究中心共同主任,研究領域包含人工智慧、大數據和共享經濟。他們分析了人腦與機器的分工、產品與平台的互補,以及核心與群眾的比較,並斷言競爭和勞動不如協作、創作和網絡。著有《機器,平台,群眾》《第二次機器時代》。

16. 湯瑪斯.查莫洛–普雷謬齊克(Tomas Chamorro-Premuzic)

倫敦大學學院及哥倫比亞商業心理學教授。最近的研究著眼於「為什麼無能的人容易成為領導者?」和「為什麼有能力的女性晉升如此困難?」結果發現,組織的系統充滿缺陷,獎勵傲慢、自誇,而非謙遜、智慧,所以決定建立一套系統,幫助組織預測績效。著有《為什麼我們總是選到不適任的男性當領導人?》。

17. 陳勁(Chen Jin)

中國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是開放式創新、自主創新和全面創新的擁護者,也是全面創新管理(Total innovation management)的提出者。他認為,知識創新和價值理性(Value Rationality)是管理的核心。

18. 舒伯.喬賀瑞(Subir Chowdhury)

品質管理大師,深入研究「品質」是如何影響職能、策略,甚至你的人生。著有《我懂了!六標準差》《六標準差設計》《我懂了!六標準差設計》等20餘本書。

19. 多莉.克拉克(Dorie Clark)

美國哥倫比亞商學院和杜克大學商學院講師。其最新著作《企業家精神》(暫譯,英文為Entrepreneurial you)倡導個人品牌的重要,並為建立個人事業提供了藍圖,包含品牌建立、專業變現等具體方法。

20. 蘇珊.大衛(Susan David)

心理學家,研究情緒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例如負面情緒是在告訴自己在意什麼的表現,並確定了4個關鍵步驟,利用認知科學跳脫情緒慣性、將壞情緒轉化為好能量,最後將其應用在個人和組織上。

21. 艾瑞卡.達萬(Erica Dhawan)

於著作《數位肢體語言讀心術》一書中,拆解笑臉、比讚、標點符號等數位時代的肢體語言,在不同年齡、背景下會被如何解釋,協助主管在被迫遠距工作的情況下,依舊能維持團隊成員間的信任。

22. 法蘭西斯.福雷(Frances Frei)與安妮.莫里斯(Anne Morriss)

佛雷是美國哈佛商學院教授,其在 TED 演講〈如何建立和重建信任〉的觀看人次超過 500 萬;莫里斯是知名領導力教練。兩人研究指出,偉大的領導力跟你的地位、有沒有獲得升遷無關,而在於你有多關注他人,協助對方成長。

23. 法蘭西絲卡.吉諾(Francesca Gino)

美國哈佛商學院教授,研究側重於決策,談判、道德、動機、生產力和創造力。吉諾研究指出,不盲從的員工看似「不乖」,卻與企業的發展息息相關,因為人才叛逆,才懂得質疑現狀,並找出更富創意、效能的方法,幫助公司突破現況。著有《墨守成規》。

延伸閱讀:辦公室戀情到底行不行?公司設「禁愛令」,能據此開除員工嗎?

24. 海蒂.格蘭特(Heidi Grant)

美國哥倫比亞商學院動機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透過成就與動機的研究,格蘭特指出,想管理好目標是怎麼被執行的,有幾個關鍵,在於少關注過去失敗、多注意重要的事情,例如承諾、計畫、努力、自我控制和堅持,並在《好好拜託》一書中提供詳盡、可操作的方法。

25. 林達.葛瑞騰(Lynda Gratton)

英國倫敦商學院教授,學術專長為組織行為與人力資源策略,於倫敦商學院開設的「工作大未來」課程獲選為該校超人氣課程之一。葛瑞騰指出,科技趨勢和社會變遷會重塑工作和生活,組織必須保持彈性面對變化,譬如工作由競爭改為協作。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