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人際關係
feature picture
Shutterstock

堅持「我是為你好」只會讓溝通更困難!薩提爾:化解衝突前,先讓對方感受到「被理解」

2022-05-23 採訪.撰文 林庭安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無論是社會學、心理學或語言學等領域,許多研究都認為,父母的言行舉止或教養態度,對孩童的未來發展都有十足影響。學校教育也是如此。

學思達教育基金會創辦人、台北市普林斯頓中小學教學總監張輝誠,是台灣教育圈第一個實行「教室隨時開放觀課」的老師,至今已累積超過 6000 位老師觀課。學思達教學法,有別於傳統單向式講述授課,以學生學習為中心,希望每堂課都能訓練學生自學、思考、表達、分析等多元能力。

簡單來說,在學思達的課堂裡,因為課程設計的不同,會有大量不同形態的對話,比方說,透過小組內討論、學生上台發表後的追問與引導等,「課堂上的對話有 80% 是討論知識,20% 則是情意對話,薩提爾就像潤滑油,讓這 2 個大轉輪運轉得更順暢。」所謂情意對話,是當學生答不出來,或討論出現爭執時,老師就會開始詢問學生的心理感受,「薩提爾可以幫助老師連結自己、安定內在,進而有能量幫助學生連結自己。」

延伸閱讀:以為只要自己多努力,就能解決所有問題?薩提爾的「慣性模式」論,一眼看懂職場陷阱

我們待人處事的方式,受到原生家庭影響

為什麼是薩提爾而不是其他溝通方法?心理學家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提出的冰山理論,把人的內在和外在比喻成一座冰山,水面上是行為,水面下的冰山分別是感受、觀點、期待、渴望等。張輝誠表示,從「安頓自己」(覺察)開始,學會並逐漸熟悉冰山的各層次,再到有能力對他人展開好奇,進而探索、連結他人。

薩提爾的理論提及,人們最初的關係是與家人展開互動,因此人們大多是從家庭裡學習如何應對不同的關係。薩提爾提出人們有 4 種應對姿態:指責、討好、超理智與打岔,指責的應對姿態是用否定、命令來溝通;討好類型會忽略自己,希望得到父母或他人認同,總是以「好」「答應」來應對;超理智的人則會用爭辯、說理來溝通;打岔的人在面對問題或壓力時,則是會顧左右而言他,或是直接不溝通。

「我長到 40 歲才知道原生家庭對我的影響,也才知道怎樣把這條線剪掉,」張輝誠解釋,因為父親習慣用指責應對,自己就養成了「討好」的應對姿態。

2014 年,一場與李崇建的對話讓他的人生發生了改變。在那之前,他只知道李崇建致力於推廣薩提爾。當時,他們一同受邀至南京演講,在機場等待時,李崇建主動找他攀談,怕生的他一開始防衛心很強,聊天內容從一開始的閒聊,轉而談起成長歷程,李崇建分享自己的父親多次瀕死,在掙扎中求生存,最後成為一名教師、生下 4 名子女,但母親卻和女情人私奔了。

「我那時候想說,要比家庭慘是嗎?」於是,他也開始分享自己的家庭:外省老兵父親和心智年齡只有 7、8 歲的母親,甚至吐露自己這樣充滿防衛又具攻擊的性格,都是因為內心的自卑。

李崇建聽了只是淡淡地說:「其實像我們這種家庭長大的小孩,都很容易變成這樣。」張輝誠回憶,當時他沒想到對方會這樣回應,「長那麼大沒人跟我講這麼溫暖的話,那是一種被深刻接納、理解的感覺。」

當你願意改變,周圍的人會隨之改變

於是,他開始學習薩提爾,先從察覺自己的應對姿態開始,慢慢地,當壓力或衝突發生時,就不會做出不好的慣性反應,轉而先關注自己的情緒,接受它、轉化它,「只要你改變了,周圍的人都會因為你的改變而改變。」張輝誠說,自己前前後後花了 8 年,才從原本的應對方式,轉變到掌握薩提爾的精髓。

親自體會到薩提爾的功效後,張輝誠認為可以將薩提爾模式融入教學。他認為,老師必須面對、處理學生的任何狀況,但在處理學生的問題之前,老師必須先處理好自己的內在。

他常用一個情境詢問其他老師,「當你上課時,看到有學生趴在桌上睡覺,你會感到喜悅、興奮或有成就感的請舉手。」幾乎沒有一位老師舉手;但如果問題換成,「你會有點難過、失望、沮喪或挫折的請舉手。」通常有超過一半以上的老師舉手。

換句話說,在上課時有學生睡著,會影響老師的情緒,而且超過一半的人會浮出負面感受。如果老師無法察覺自己的內在狀態,可能就會用薩提爾常見的方式直接應對。

比方說,語帶責備地說:「怎麼睡著了?醒醒!」(指責);或是溫和地說:「同學快下課了,再忍耐一下。」(討好);或是開始講道理:「人的生命有限,不要再睡了⋯⋯」;甚至會忽視學生睡覺現實,當作沒看到(打岔)。

延伸閱讀:平日安靜的同事,生氣起來卻一發不可收拾?薩提爾教你覺察、疏導被壓抑的情緒

協助小孩理解自身感受,別說道理,而是提供新觀點

他強調,4種應對型態並不是要幫人分類,而是觀察對方遇到壓力的應對進退,再找出他的渴望、點燃它。其中的「一致性」,指的是一個人可以覺察並接納自己的內在狀態(冰山底下的要素),能真誠表達自己,同時又能關注情境與他人(不指責、不討好、不超理智、不打岔),兼顧自我、他人、事件 3 者的平衡。

舉例來說,某次他們全家出遊前先去餐廳吃飯,他幫母親倒了杯熱茶,沒想到母親一摸茶杯覺得燙,便把茶杯往前推,結果力道太大,翻倒在兒子的前胸與大腿上。

過去的他,應該會因為兒子受到驚嚇或受傷而責備母親,再加上看到兒子哭哭啼啼,老婆也會心疼、生氣,最後大家都把氣出在母親身上。一場出遊可能會有人憤而退出,或是照原定計畫出遊,但大家的心情都不好。

不過,學會薩提爾溝通法後,他可以覺察自己的怒氣,先讓自己平和下來,再引導兒子核對他的感受、觀點、期待和渴望。發現兒子覺得阿嬤是故意的,所以提供他新的觀點,「我覺得阿嬤應該是不小心的,因為我知道她很愛你,不會故意這樣做。」雖然兒子可能不會馬上接受新的說法與觀點,但重複核對期待、提供新觀點,進而連結渴望,就有機會消化小孩的情緒。

最後,他提議,「我進去問阿嬤是不是故意的,如果不是故意的,我請阿嬤跟你道歉好不好?」兒子接受了,在阿嬤向他道歉後,他的內在回到平和狀態,一家人又可以出遊了。

張輝誠指出,這種情意對話,是先幫對方拉出冰山,幫助每個人理解自己的感受、觀點與期望,「我是幫助對方察覺,不是改變對方。這不是講道理,而是給他新觀點。」

不要再說「我是為你好」,探索溝通衝突的冰山
經理人

張輝誠|學思達教育基金會創辦人
台灣師大文學博士,曾任教中山女高,2013 年開始提倡「學思達教學法」,取自自學、思考、與表達,期望讓台灣教育越來越好。現為學思達教育基金會創辦人、台北市普林思頓中小學教學總監,同時也是文學作家。

繼續閱讀 人際溝通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