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 Leadership > 領導力
feature picture
g-stockstudio via Shutterstock

賈伯斯、貝佐斯都受用的管理法!教練式領導是什麼?定義、例子一次看懂

2022-11-03 編譯 · 整理 Y Chen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教練式領導(coaching leadership)並非管理學上的新知識,但近年能被大眾重新認識的經典例子,非屬微軟(Microsoft)執行長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他在 2014 年接任後的 7 年內讓微軟市值翻了 6 倍,成為第二間市值突破 2 兆美元的企業。在提到管理訣竅時,他就多次分享自己是如何使用「教練式領導」的精神帶領公司——善用同理心、展現對員工的關懷等。

教練式領導的定義是什麼?

教練式領導一詞源自 1970 年代的美國網球教練湯瑪士・高威(Timothy Gallwey),他從教導網球的經驗中,發現運動員的內心都有些干擾和盲點,自己難以察覺,卻會影響外在的表現。他透過用啟發式對話及陪伴的方式,幫助運動員察覺自己的盲點所在,進而將潛能發揮到極大的限度。 陪伴、成長是教練的核心能力,也是「教練式領導」的基本概念之一。

過往在職場上提及領導力,一般所認知大都偏向於「指導式領導」(directing) ,是一種上對下的關係,主管的領導方式是「告訴你怎麼做」或「針對某個問題,給出特定的答案」。相反地,教練式領導強調的是透過「非指導、非命令」的方式來引導部屬,透過改善自己的思考及行為模式,進而提高工作績效。

主管所要扮演的就是「教練」的角色,用陪伴、聆聽與啟發式的對話,讓部屬發揮自己的潛能,不僅能夠使自己成長,也能在工作上獲得更大得成就感。

教練式領導 vs. 指導式領導

定義 教練式領導 指導式領導
領導方式 透過積極聆聽、有效提問,讓部屬從對話反思動機、自行找出答案 給予部屬明確指示與清楚說明
主管扮演角色 陪伴部屬探索潛能 擔任管理、監督的角色
與部屬關係 平行的夥伴關係 垂直的主從關係
傳遞觀念 部屬有潛能、只是尚未發揮 部屬自身難以處理問題
學習廣度 引導學習、改變做事模式 通常解決單一問題
適用時機 重要但不緊急,成果需要時間 重要且緊急,立竿見影

(資料參考:國際教練聯盟台灣總會 陳培元,原文如下)

延伸閱讀:[跟著教練學管理] 教練式領導 VS. 教導式領導

教練式領導知名例子:矽谷教練

「職稱讓你成為經理人,但部屬讓你成為領導者。」 過去在矽谷有不少創業家,都曾受過人稱「矽谷教練」的指導與幫助。這位教練正是比爾・坎貝爾(Bill Campbell),一位 39 前都在帶領大學橄欖球隊,輾轉進入矽谷後運用自身經驗,幫助了眾多後來成為傑出領導者的創業家們。

最知名的例子就是蘋果(Apple)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在經歷被自己創辦的公司踢出門後,能夠在 1997 年重回蘋果,就是坎貝爾陪伴著賈伯斯,讓蘋果從瀕臨倒閉的窘境,一路到後來稱霸智慧型手機的輝煌時刻。

其他受過坎貝爾幫助的也包括Google 現任執行長桑德・皮蔡(Sundar Pichai)、亞馬遜(Amazon)創辦人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前 Meta 營運長雪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在內的多位領導者,都曾經受過坎貝爾的指導與幫助。他就曾說過, 一位稱職的領導人不只要帶領團隊向前達成目標,更要引領他們成長、感受到工作的價值。

延伸閱讀:微軟 CEO「柔性領導」的 3 個做法, 不到 4 年公司市值增加千億!

教練式領導強化員工滿意度,替組織留下好人才

從員工角度來看,與「教練」工作可獲得的好處很多,那對組織來說呢?

職涯電子刊物 Atlassian Work Life 分享,當內部團隊碰到團隊成員敬業度或積極度偏低、管理階層和執行者之間未能建立信任、組織和個人目標脫勾等問題時,教練式領導將會是一劑好的處方籤,能夠藉著關懷員工,重新找回企業的正軌。

職缺媒合平台 Indeed 則認為,教練式領導可以促進團隊發展新技能、改善溝通模式、賦權於執行者且營造積極的工作文化。在職場中能夠善用教練式領導,員工更能夠充分展現自身能力且更有自信,便能有效降低流動率,替公司保留優秀人才。

綜合來看,教練式領導無論員工本身,還是整體企業營運,都有不少好處,而當組織決定轉換領導風格時,應該要從兩方面下手:正確的認知,以及正確的養成方式。

懂得關懷也擅於給予挑戰,5 關鍵成為好教練

教練式領導要發會效用,首先得建立正確認知,經營階層一定要謹記,教練式領導並非「做了馬上有用」的特效藥,需要時間來逐步取得成果。Indeed 寫道,管理者應先坐下來、與團隊成員討論想要發展的領域,經常給予回饋以及追蹤後續進度,是一項需要定期跟進、花費心力的流程。同時,「教練」若想成功,關鍵建立在溝通雙方都願意做出承諾,若是面對不想成長的員工,也可能難以預期成效。

延伸閱讀:優秀員工想離職,讓他休假有用嗎?教練式領導 2 步驟留才

想朝著教練式領導邁進的管理者,可參考《哈佛商業評論》針對教練式領導提出的 5 大關鍵元素「COACH」:

C-關懷(Care)

多數工作者造感受到主管「在乎」他們,才能夠 100% 投入任務。若想搭起信任,在聚焦團隊最終結果之外,領導者還要關注個人狀況、情緒。《富比士》則提醒,若希望部屬在碰上困難時,能夠向主管誠實以告,領導人在遇上難處時也要願意向團隊展現誠實或脆弱的一面,更有助於團隊內部敞開心房。

O-組織(Organize)

當人們從事喜歡或擅長的事情,經常能展現高度熱情並交出好成果。領導者需懂得辨別團隊每個人的強、弱項,和引發衝勁的動機,把團隊中的大家放到最適當的工作崗位。此時不妨善用實際跟著團隊到業務現場,更有辦法掌握他們的做事方法與優勢。

A-對齊(Align)

《哈佛商業評論》引述一名前科技業執行長的看法,指出人們會為超越獲利的目標更加賣力,但現實是組織在設定願景時容易過於遠大,以至於難連結至個人的日常工作。一位好教練除了有遠景,更要具備落地的能力,幫助部屬了解自己的職責,如何實際創造個人與公司的價值。

C-挑戰(Challenge)

上述提到,教練要懂得找出每個人的適當位置,同時也要適時把大家推出舒適圈,才可能進一步激發潛能,帶領成員往更高的成就邁進。

H-協助(Help)

教練應實際走進人群,而非坐在高處、成為與眾人脫節的領導主。跨國藥廠默克(Merck)前執行長羅伊・維格洛斯( Roy Vagelos)過去習慣到員工餐廳用餐,直接與員工交流、詢問工作上難關,並將問題帶回,後續分享解決辦法。

最後,記得教練式領導處理的不只是問題或困難,碰到好表現與順利進展,也要適時慶祝成功,畢竟員工希望獲得教練指導的目的,除了增進自己的職涯技能與提高效率,也希望能建立起足夠的信心,讓他們更願意付出。

資料來源:HBRForbesAtlassianIndeed

本篇不提供合作夥伴轉載使用

相關文章
成功 Success > 職涯發展
feature picture
攝影 / 賀大新

聽到「寫程式」就關上耳朵?AI 時代下的文科生大機會:3招跨過門檻,從庶務中解放、放大專業

2025-08-24 林柏源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職場裡,行銷人常被形容為「萬事通」:從貼文、部落格、簡報、影片到活動執行,樣樣都得一手包辦。尤其在小型團隊,策略與執行往往無法切割,導致專業人員的時間被大量瑣碎事務消耗。

這樣的困境,Webbrain AI 共同創辦人 Sofia 再熟悉不過。儘管最有價值的工作是策略規劃,真正耗掉大部分精力的卻是執行細節。她表示,執行端約占到 60%,策略大約僅有 40% 的時間可用。

但當公司決定「全面導入 AI」時,文科背景出身的她,卻發現了另一種可能:Vibe Coding —— 一種讓非工程師也能用自然語言與 AI 協作,完成自動化流程的方法。更重要的是,這種方式不僅解放了工時,也逐步改變了她與團隊的分工模式。

人人都能用 AI 寫程式!把手動瑣事自動化,解放更多時間給人生要事

談到「寫程式」,許多文科背景的朋友可能就關起耳朵、覺得事不關己。但事實是,有一定比例的「重複性」工作,像是資料複製貼上、報表整理,甚至是客製化郵件發送等「行政庶務」,明明能被自動化解決。

許多人即便有心,卻可能力不從心,一是不知從何下手,二是在實際摸索前,就被「感覺好難」的心理門檻拒之門外。

Sofia 坦言,自己也曾經害怕「數學不好、邏輯差」,加上擔心打擾同事,往往讓她不敢嘗試新工具。不過,AI 就像一位永遠不會翻白眼的同事,不管問題多抽象、簡單,AI 都會耐心回答,甚至協助 debug。「面對 AI 可以放心提問,不用擔心被嘲笑,」。

這種安全感,讓她第一次真正感覺自己能更自在地接觸技術世界。心理障礙的解除,是 Vibe Coding 能在文科人才之間快速傳播的關鍵。因為 當挫折感不再成為阻礙,每個人都有機會透過語言驅動技術,進一步放大自身專業、更解放工作時間時,就更有機會重新聚焦對自己職涯、人生的要事。

Vibe Coding 不難!克服心理門檻的3心法:從生活中「重複的痛」開始

如果想進一步利用 AI 為自己加值、嘗試 Vibe Coding,但還是有些茫然、恐懼,Sophia 分享了她的 3 個心法:

1. 建立認知:AI 不會翻你白眼,不用怕問笨問題

勇敢嘗試,不要害怕,因為 AI 不會對你翻白眼。不需要擔心自己邏輯或數學不好,因為 AI 在這方面的能力比你強,你可以借助它的力量來達成目標。

2. 找到一個想解決的「具體問題」

從日常生活中或工作中,一個讓你困擾已久的重複性問題開始。當你解決一個實際問題並看到成果時,那種成就感會推動你繼續學習。

3. 善用「工具箱」思維:建立自己的組合技

不用急著決定使用哪一個工具,只要跟 AI 說你的問題是什麼,它就會給你具體的建議。你可以將不同的 AI 模型視為工具箱中的不同工具,例如有些 AI 擅長生成文字,有些則擅長寫程式。重要的是,找到最適合你工作需求的工具組合,而不是死守一個工具。

Sophia 指出,擁有工具箱思維讓減少對技術人員的依賴,先自己嘗試完成初版,再與工程師協作完成更完整的版本。遇到無法解決或較複雜的狀況時,再由人類同事出手補強。這種「先 AI、後人工補強」的模式,大幅提高了效率,也讓團隊資源分配更合理。

《職場必備 Vibe Coding 實作課》微型線上課 裡,Sofia 會帶著你親手打造屬於自己的工具箱:

  • 學會怎麼描述需求,挑對 AI 模型來產出成果
  • 學會用 Google Apps Script、各種小模組,把工作瑣事自動化
  • 實作成果可應用在職場中,包括團購表單、名片掃描小幫手、互動提案網站、導購產品頁面
  • 獲得示範成品,直接套用整理過後的程式碼,小幅修改就能上線

也曾害怕「公司還需要我嗎?」用行動把 AI 焦慮,化為競爭力

AI 的快速普及,也帶來另一種焦慮。Sofia 提到,當她第一次看到 AI 能生成部落格內容時,心中確實浮現過「那還需要我嗎?」的疑慮。

但隨著使用經驗增加,她逐漸理解:AI 幫助的是高重複、低差異的任務,而專業人員真正的價值在於策略思考與溝通;因為 AI 的加入,自己能把更多時間回到策略與溝通上,這才是最能發揮行銷價值的地方。

換言之,AI 不會讓行銷人失去價值,而是迫使專業人才重新定義自己的價值。能與 AI 協作的人,才有機會把焦慮轉化為競爭力。

AI 的角色,正逐步從「工具」走向「同事」。它不一定會取代你的專業,但很可能重塑你的工作方式。關鍵不在於你是否會寫程式,而在於是否願意嘗試,讓 AI 成為團隊的一員。

在這個全新的分工時代,能與 AI 共事的人,將在職場中展現更強的競爭力。

《職場必備 Vibe Coding 實作課》

資料來源:《職場必備 Vibe Coding 實作課》微型線上課數位關鍵字 EP 192. 文組人也能上手的 Vibe Coding!AI 如何協助行銷人員解決重複性工作

繼續閱讀 AI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