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 · 整理 林庭安

AI 不會馬上搶你的工作,但會幫老闆開除你!讓演算法決定解雇誰,好嗎?


2022 年 11 月 ChatGPT 推出以後,許多人都在討論如何應用人工智慧(AI),甚至盤點未來幾年哪些行業會消失。儘管 AI 可能還不會馬上取代你的工作,但已經有許多公司開始用 AI 來協助決定要解雇誰。根據 IT 研究與諮詢顧問公司顧能(Gartner)子公司 Capterra 對 300 位美國人資主管的調查,有 98% 的受訪者在 2023 年開始,會用演算法協助他們做出裁員決定。
與 15 年前的金融風暴相比,當時公司在選擇裁員或刪減福利時,人資部門大多沒有參與這些決策,而且多數人會用經驗、直覺來決定要刪減哪些部門或人才;但如今,人資部門被視為戰略合作夥伴,不僅能在企業決定採取哪些成本刪減方案中發揮重要作用,也開始運用 AI 工具來協助決策。
比方說,許多公司都會利用 AI 協助處理履歷、進行面試和評估候選人,亞馬遜(Amazon)和高盛都有使用 AI 平台執行影片面試,不只可以讓公司面試和聘用的人數翻倍,同時也能縮短面試時間;也有公司會用 AI 來評估員工表現,如摩根大通(JP Morgan)就在內部建了一個系統,蒐集員工在工作場所中的所有活動數據,包括花在 Zoom 視訊會議的時間等。
運用AI做裁員決策,最看重績效、技能數據
組織可以獲得各式各樣的員工數據,包括出缺勤、薪資、年資、技能、考績等。人資主管在做裁員相關決策時,雖然所有數據都會考量,但有 70% 的主管表示最看重績效、技能數據。
而這兩種數據的取得,每家公司、每位員工的評量方式都不同,有些是看銷售數字,有些則是蒐集生產力分數的相關數據,小至員工使用 email的時數,或是誰在會議中開啟鏡頭。
Gartner 指出,利用數據協助判斷是正確的行動,因為它可以讓人們依據證據、數據做決定,比較不會摻雜著無意識偏見、情緒等,而這樣的決策方式也比較能說服上層。
然而,只有 41% 的人資主管表示他們擁有足夠準確的數據,以及分析技能,讓他們有信心在降低人事成本方面給出良好的建議。在員工數小於 250 人的小型企業裡,更只有 25% 的人對此感到自信。
數據決策的兩難:能避免無意識偏見,卻無法全面考量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疑慮呢?首先,這些決策必須倚賴大量的數據,有許多企業並沒有足夠多的數據能使用。而且就算擁有大量數據,如果沒有特別注意這些數據是如何獲得的,也有可能得到錯誤的建議。
舉例來說,在調查裡面,有 70% 的人資部門會使用績效數據來產生決策,如果人資部門接收到必須解雇員工才能維持公司營運的指示,人資只要輸入他們需要的結果(如最終要裁員多少人),再把績效數據「餵」給演算法,系統就會列出可以解雇的員工名單。
不過,近年許多人資都坦承,績效評估的流程與方式,其實都還有許多改善空間。一個員工的績效分數很低,就真的意味著他沒有提供任何價值給組織,所以是裁員的第一人選嗎?的確可以這麼說,但也有可能是這位員工有一個對他有偏見的主管,或是公司缺乏完善、正確追蹤員工績效的制度。
由於演算法沒辦法兼顧所有考量,所以就有可能會產生不正確的建議。對人資來說,完全仰賴數據或經驗、直覺,都有可能做出錯誤的決策,這是一個兩難。
利用自動化系統協助決策,人資應秉持4態度
Gartner 指出,如果缺乏人類的智慧與常識,完全透過自動化系統做決策,可能會產生不準確、不道德的決策,衍生更多問題。如果公司的人資部門想要透過自動化系統協助決策,可以嘗試以下方式,讓你能做出正確決定:
1.慎選參考資料:
員工數據有些是事實,有些是人為數據,當有人的因素存在,就有可能會有偏見或某些外部因素影響數據的真實性。在選擇要使用哪些數據做決策時,必須先考慮一下數據的客觀性,也該把長短期目標考量進來。比方說用薪資高低決定裁員目標,當然可以馬上縮減成本,但如果因此裁掉具備關鍵職能的員工,未來還是要重建組織,這麼做可能會付出巨大代價。
2.理解演算法的運作模式:
每個模型的運算方式都不相同,如果你不清楚工具是如何得出最終的結果,必須先跟供應商聊聊,多了解一些數據是如何生成的。
3.探索更多解決方案:
如果分析結果顯示你必須減少員工數才能讓成本降低,這是否意味著你必須馬上裁員?其實不一定,或許你可以先減少員工工時,或是外包工作,讓承包商接手本來需要全職員工才能完成的任務,甚至讓有些員工可以提早退休。
數據可能告訴你只有一個選擇,但人類可以發揮創意,探索其他解決方案,也能達到相同結果。
4.保持適度懷疑:
在 Capterra 的調查裡,只有 7% 的人資主管完全放棄用經驗或直覺做出裁員決策。換句話說,就算人資部門已經變得更加倚賴數據驅動決策,但只要是決策涉及「人」,都還是要讓人類做出最後決定。
資料來源:Capterra, Business Ins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