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撰文 林庭安

FBI 也愛用的談判技巧!用對「問句」開啟談判,更容易達成溝通目標


美國作家拉爾夫.愛默生(Ralph Emerson)曾經想把一頭正在吃牧草的牛牽進穀倉,他跟兒子一人用力推、一人用力拉,但小牛拒絕前進,三方動彈不得。這時,有位婦女經過,把指頭放進小牛的嘴裡,一邊讓牠吸吮,一邊輕輕推牠,輕鬆將小牛帶進穀倉。
這故事背後闡述的道理,就如同人際關係學大師戴爾.卡內基(Dale Carnegie)所說:「天底下能令人做事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讓他自己想要去做。」
這個簡單的概念人人都懂,實踐卻很困難。《工作上90%的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指出,我們往往認為影響是要說服對方,或是告訴對方要做什麼,但這樣就等於把自己的世界觀加諸在他人身上,當對方跟你用不同的方式看世界,就會產生反彈,溝通、協商停滯不前。
找出對方重視的東西,才知道用什麼換取你要的協助
想讓事情朝著你想要的方向,就必須用別人的角度看待事情。美國航空(American Airlines)有段時間旅客的行李不斷遺失,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當時的總經理要求各分站經理飛到總部開會,而且設法讓每位經理的行李在運送過程中遺失。這個舉動,讓經理們得以從顧客角度理解問題的嚴重性。經過此事之後,美國航空的行李運送效率大幅提升。
當你想得到他人的協助,就必須給對方重視的,換取你需要的東西,這稱為「互惠定律」。當其中一方沒有感受到某種程度的好處,通常協商就會破局。
要如何找出對方重視的東西呢?在組織內,績效評量形塑了許多人的行為,有些你認為他行事難纏或消極的人,可能是因為他只做他職務範圍中,被視為良好表現的事。你必須了解其他人的評量標準,依此決定如何談判。
《與人同贏》提及,每個人的觀點和經歷都是迥異而複雜的,如果能鍛鍊自己找出別人觀點背後的邏輯,你的思考方式便可以得到擴展。
《沒權力也能有影響力》指出,當你聽懂對方的話時,會驚訝地發現,人們有多常公開表明他們的思考方式。比方說,他可能會用園藝、運動相關的比喻來描述人才,或是大量採用人性弱點的例子來描述成就,那你就可以得知,他或許對園藝、運動有研究,以及在面對人性時,可能抱持性惡論的態度。
搞不懂對方的時候,不妨直接問「你需要什麼?」
愈了解一個人,你的力量就愈大。《FBI談判協商術》寫到,FBI在攻破嫌犯時,往往會利用對方的情緒,稱之為「戰術性同理心」,指的是,理解對方當下的心情與心態,才能知道之後可以採取什麼行動達成共識。
甚至,有時候你不得其門而入時,不妨直接問一句「你需要什麼?」
美國某電視台有個新節目剛開播,就收到地方電視台的告訴,原因是:兩者的節目名稱太相似,大電視台火速改了名稱,但對方還是不願撤訴。最後,大電視台的高階主管在調解時只問了一句:「你們需要什麼?」
這個問題讓對方愣了一下,但也開啟整場談判,「我們提告是因為擔心活不下去,因為你們的知名度太高。」得知他們是怕收視率被新節目擠下去,所以她提議:要不要在他們旗下的其他頻道打廣告?對大電視台來說,花不了什麼錢,但對地方製作團隊來說,可以得到原本付不起的曝光量。
《鏡與窗談判課》指出,當你知道對方潛藏的需求時,要談判就比較容易。當我們找出別人的需求時,這些需求就會幫我們產生更好的方案,去解決棘手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