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決策技術
feature picture
侯俊偉 攝影

從小漁船做到大軍艦!龍德造船與同業有何差異,成國內第一家標下軍艦的民營造船廠?

2023-10-18 採訪・撰文 高季芃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你們進來一定會很驚訝,造船廠怎麼是這個樣子?」當車子一駛進位於蘇澳的龍德宜蘭 6 廠門口,「Every ship a work of art.」(每艘船都是一件藝術品)」的字樣立即可見;走進廠房大廳,空間寬敞透亮,一個個玻璃櫃裡,陳列著歷年來的船艦產品模型;天花板更是仿造海上航行時,一望無盡的星空熠熠⋯⋯「不能讓人家覺得造船廠是傳統產業,造船是高科技公司。」龍德造船董事長黃守真說道。

成立近 50 年的龍德造船,是台灣少數位於北部的造船廠,憑藉 2012 年拿下「沱江艦」訂單,成為首家取得政府國艦國造標案的民營造船廠,引起各界矚目。回想拿下訂單時的心境,黃守真自信地說,「我們自認為是國內唯一有能力把這個船造得好的公司。」

接下沱江艦的案子時,龍德是第一次造軍艦,也是第一次造那麼大的船,但是在此之前,已經打造近 100 艘鋁合金船,累積幾十年的設計經驗,是公司投標的底氣、得標的關鍵,更是如期如質如預算完成所託。

「我們是少數有設計部門的造船廠,可以從船東的需求開始做基本設計。」黃守真說,從徹底的外行,打造出第一艘漁船開始,龍德就體會到設計的重要性,自此也成為公司取得海內外訂單的核心競爭力。

2023 年,龍德再次獲得沱江艦第二批、5 艘軍艦的標案。問黃守真,團隊成員在交出第一批軍艦時,應該很有光榮感吧?他只是淡然地回說,「做完以後,我們大家的一個共同的感覺,就是我們應該可以做得更好。」因為公司已經從前一批得到了很多的經驗。「我覺得龍德有一個很可貴的就是,大家都在求進步,我們沒有自滿,說這已經很好!」

黃守真說,造船不是一成不變的行業,每一艘船都不一樣,每一年都有新的考驗,所以他希望團隊成員都有樂於接受挑戰的特質、時刻檢討的習慣,還有不要害怕失敗,「要把失敗的教訓變成公司的資產。」

累積多年經驗,黃守真說,「有時候在我熟悉的範圍裡,一看就知道一張設計圖有沒有靈魂。」他認為,造船首重設計,但工藝的精準和美學素養同樣重要。如今面對自動化、智慧化、無人化的科技趨勢,「我們幾乎都在學,因為時代在進步。」黃守真還要帶領龍德持續投入研發與設計,迎接更多挑戰。


從「零基礎」開始學造船,持續精進技藝,挑戰不同船型

Q:化工系畢業,投入造船業的契機?
A: 完全是機緣。我民國 60 年大學畢業,那個年代大家都想創業,台灣經濟正在起飛,到處都是小工廠。我真正創業是民國 65 年,幾個同學一起,找親戚朋友 10 萬、20 萬,湊到 200 萬,設了一個小工廠。

正好國內引進 FRP(fiber-reinforced plastic;玻璃纖維強化塑膠),我念化工,有接觸過,知道 FRP 加工是比較容易進入的行業,只要開模具、做手工,不必投資很多機器設備。那時候,台灣外銷很多 skateboard(滑板),我們就從這個做起。幾個年輕人,一股熱忱,做下去才知道,生意不好做。

後來,因為我們在蘇澳設廠(創業夥伴都是宜蘭人),很接近南方澳漁港,一個漁民來找我們,聽說南部都用 FRP 造漁船。當時,南方澳都用太平山的檜木造漁船,檜木生長慢,又被砍差不多了,不容易拿到,成本很高,就想到用 FRP。我半開玩笑說,「你如果有勇氣把訂單給我,我就幫你造。」結果漁民說好,我們就開始造第一艘船。

當年我們還是田中央的小工廠,在龍德工業區裡,等於在鄉下地方、陸地上造船,勇氣很大。造完後,要把船拖出去,非常轟動,是南方澳第一艘 FRP 漁船。 船下水後的第一年(1980 年),南方澳有競賽,漁獲量第一,讓其他漁民有信心,船是可以用的。我們藉這個機會,拿到第二艘、第三艘船的訂單。

Q:做滑板到造漁船,隔行如隔山?
A: 我們公司本來叫恆聚工業,為了造船,去跟基隆港務局申請,科長一看,你們「不是造船廠,不能造船」,起碼要是造船公司。我就跑去工業局,把公司改名龍德造船。

造第一艘船時,完全是外行,發現不簡單,才到處請教專家學者,學習造船的原理和技術。我們是小公司,不容易請到專業人才,一定要靠自己學習。 我們最成功的是,一開始就體會到,每件事都知道要經過設計、計算,不是盲目去做,團隊又有研發精神,接受了這樣的挑戰。 更重要的是,剛好碰到漁業在發展,造船市場需求很大,很多船東願意給我們機會,生意不斷,持續練兵和精進,愈做愈快、愈做愈清楚。

延伸閱讀:20 年布局掌握 PCB 高階技術!高技喜迎電車熱潮,Gogoro、特斯拉成重要客戶

Q:後來又開始造公務船?
A: 我們是南方澳地區,第一家造 FRP 船,不到幾年,大家一窩蜂造 FRP 船,非常競爭。我個性不太喜歡交際,做生意的方法跟人家不太一樣,競爭力漸漸不如其他造船廠,就想找其他發展方向。

有一年,基隆水產試驗所公開招標,做小型 FRP 漁業實驗船。過去台灣政府機關大部分做鐵殼船,而且主要給政府的造船廠去造,很少給民間機構。我們拿到標案,進入公務船市場。之後有更多公務機關釋出小型船,先後又做了警備總部驅趕難民用的巡邏艇,和淡水水上警察局追捕走私的高速巡邏艇,算是趕上小型漁船、小型巡邏艇需求很大的時代。

當走私活動變少,海巡署不再需要小型船,改造 1000 噸、2000 噸大型船,我們公司的產能跟場地沒辦法接這樣的單子,國內市場萎縮,就開始參加海外市場(中東、亞洲地區)投標,差不多有 10 年,百分之百做外銷。直到 7~8 年前,政府國艦國造,又回來參加海軍標案,投入國內市場,走到現在做軍艦。說實在,運氣很好、機會很好,我們跟著時代成長。

專注在設計含量高的案子,海內外市場都有競爭力

Q:海內外都順利取得標案的關鍵?
A: 我們一開始就非常重視設計,1983 年投標警備總部的 2 艘巡邏艇,已經有能力寫規範書、畫設計圖,跟別家公司競爭,就比較突出。當時漁船大概都跑 8 節(一小時跑 8 海浬),最多 9~10 海浬,他們要求跑 17 節,我們做得非常好,跑到 19 節。

淡水水上警察局的高速巡邏艇,是國內第一次做 28 節的船,怎麼讓他相信,你做得到?當初的條件是,交船、驗收合格才付錢,船的金額很大,沒有預付款,是很大的挑戰。

也因為在台灣造了很多巡邏船,累積很多 credit(信用)和設計、建造的能量,加上台灣的成本比較低,一踏出國外,就很有優勢、競爭力,很容易在國外標到生意。

Q:為什麼特別重視設計?
A: 這跟失敗經驗有關。我們造第一艘船,是漁民按照做木材船的規格,告訴我們多長多寬,結果下水以後,船頭翹起來,離開水面。那時沒有理解到,木頭船改成 FRP 船,材質、重量不一樣,船型要改。過去造漁船,有時候不講究設計,只說要多大的船、轉多少匹馬力、跑多少速度,沒有想:同樣大小的船,一艘轉 600 匹馬力,只跑 10 節或 10.5 節,為什麼另一艘轉 500 匹馬力,也跑 10 節?

一般來說,船當然是愈輕、跑愈快,但是船有基本的重量,包括一些裝載和設備;也有性能的要求,像是要跑多快,馬力要多大,怎麼去做這些整合,基本設計非常重要。可以把船做多少馬力,控制在多少重量,發揮最佳性能;可以優化船型,降低在水裡的阻力;把螺槳設計好,提升推進效率;也許船寬加寬一點、船型的傾斜度稍微 V 型一點,穩度就會更好。

Q:所以設計就是一種競爭力?
A: 沒有設計,船很容易失敗,像是超重、速度跑不到、穩度不對、載重量不足。有設計能力,才有辦法跟人家不一樣。我們近 20 年來,95% 都做政府機關的船。不管國內外,公務船都有一個特性,就是每一艘船都是訂製(tailor-made),不是大量生產,一次只做十幾艘或幾十艘,因為每一艘的任務、性能都不一樣。造船廠有設計能力,人看到設計,就相信你做得到。而且政府機關都是達不到標準,就拒絕交船或罰款,一定要很有把握,才敢去接案子。

所以人家來問,龍德的競爭力在哪裡?我會說,有很好的設計團隊、有設計能力。只是按圖施工,沒有設計,比的是工錢、工資,競爭力就沒了。我們比較專注在需要設計的船,設計含量愈高的案子,我們愈有興趣。

Q:從漁船、巡邏艇,到造軍艦,還是很大的跨度?
A: 造船還是有一些相通的基本原理,但是軍艦跟一般的船最大的不同,是它的系統(包括武器、作戰、指揮、雷達等)很複雜,系統愈複雜,裝載的東西愈多,要控制、整合的東西就愈多,從空間設計、重量分布到施工方法,都不太一樣。

沱江艦是鋁合金船,在做沱江艦之前,我們造了快 100 艘鋁合金船,對鋁合金的施工很有把握;也已經設計船幾十年,對細部設計很有把握。實際上,去投沱江艦標案(2012 年取得訂單,首家取得國艦國造的民營造船廠),我們自認為是國內唯一有能力把這個船造得好的公司。

其實政府在公開招標之前,有把基本圖說給船廠看。我們工程師看了以後,回來內部檢討,認為這個船可以做得好,就很有勇氣去參加投標,沒把握,我們不敢做。得標以後,長官對我們有一點存疑,擔心這個船廠沒造過軍艦,到底能不能把船造好?他們到廠裡看、跟我們談過以後,慢慢有信心,覺得每一個步驟都很規矩,可以掌控。

做好管理,提升企業利潤,不斷檢討,打造精益求精的文化

延伸閱讀:新店裕隆城歷經 14 年、大改建築設計,終於開幕!嚴陳莉蓮對它有什麼期待?

Q:如何維持設計能量?
A: 全世界有很多設計公司,他們把船設計好,交給造船廠。90% 的造船廠,其實就是代工,工資愈便宜愈有競爭力。台灣不一樣,工資愈來愈貴,沒有設計能力沒辦法跟人家競爭。我們是少數有設計部門的造船廠,可以從船東需求開始,做基本、細部設計,完成一條船,再去試驗⋯⋯整套東西完全靠自己。

我們一開始做小船,做設計只有 2~3 個人,現在 60 個人。船愈做愈大,需要的人才更多、更多元,我們是木工、鐵工、電工,所有工種都要;設計師也一樣,造船、機械、電子、自動控制、軟體工程師,每個專長都要。不過,人才的養成和取得很困難,因為設計能力要長時間培養,好的設計工程師,大概都要 10~20 年以上才會成熟。隨著公司規模愈來愈大,一定要持續培養人才, 加上科技發達,對於淨零碳排、自動化、智慧化、無人化的要求,船各方面的設計都會改變,將來投入設計、研發的人會愈來愈多

Q:設計之外,還需要哪些關鍵能力?
A: 造船滿複雜的,比方說,本來設計這條船重量 100 噸,造出來 150 噸,可能是設計一開始,重量就沒估準;可能是沒有按圖施工,控制好重量,所以造船的工藝很重要,包括焊接、施工等。另外,船舶的美學也很重要,船做出來,人家一眼望過去,外觀很漂亮、船型順不順,每種船的造型都不一樣。

整體來說,造船廠能不能賺錢,還有一個重大因素,就是管理能力。一艘軍艦的配件都是 5000、6000 項,物料供應商也很多,只要有一個料件的品質不好,都會出問題,供應鏈做好,成本就比人家低。像 Toyota(豐田汽車)講的,要及時購貨、盡量不要有呆料,製程要順暢,不要停工等料,也盡量不要翻工(不合要求而重新加工或製作)。愈精準、失誤愈低,整個流程控制得很有效率 ,效益就會提升,成本就會降低,我們的利潤是來自這個治理的能力。

國外好的船廠,做生產的直接人力,跟管品質的間接人力,有時候甚至到 1:1,我們現在大概 3:1,希望將來也做到 1:1。因為設計做好、流程控制好,施工相對比較簡單,就不需要那麼多生產人力。以造船的觀念,觀察一個公司的生產效率,就看間接人力跟生產人力的比例。要做好這些工作,要投入很多設計和訓練,很有挑戰性。

Q:接到國艦訂單時,團隊的光榮感提升?
A: 雖然我們有信心做好,態度還是很謹慎、小心。船不斷在進步,到現在為止,我們都認為,下一批會做得更好,因為從上一批得到很多經驗。龍德很可貴的是,大家都在求進步,沒有自滿,說這已經很好!

我們每年都做不同的船,今年做消防船、明年做調查船、研究船⋯⋯,每年都是新工作、碰到不同的國家或船東,應付不同的要求,留下來的員工,基本上都要有接受挑戰的特質。我們每個星期都在檢討,常跟大家講,不要怕失敗,只要下次不要再做錯,一定要把失敗的教訓,變成公司的資產。

設計的錯誤愈少,翻工率愈少,你的精度、品質的控制愈好,自然獲利就會提升。

103與時俱進積累設計、製造實力,成功搶進國內外市場
經理人

Dos
1|一定要有設計能力,才有辦法跟人家競爭。
2|愈精準、失誤愈低、流程有效率,利潤來自管理能力。
3|我們開會大部分都在檢討,都在講什麼地方還可以再做得更好。

Don'ts
1|我不太去想過去的事,但是我看到未來有很大的機會。
2|不能高興怎麼做就怎麼做,按圖施工很重要。
3|不要怕失敗,要把失敗的教訓變成資產。

Profile

黃守真
1948 年生。文化大學化工系學士。1976 年創辦恆聚工業,後更名為龍德造船,現任龍德造船董事長。

龍德造船
前身為恆聚工業,1976 年由黃守真等人創辦,專注於玻璃纖維強化塑膠(FRP,fiber-reinforced plastic)的加工製造,1979 年為造第一艘 FRP 漁船,改名龍德造船。公司提供中高速艦艇設計、建造及維修保養服務,主要產品包含港灣作業船、巡邏艇、交通船、海軍艦艇等。2012 年獲得台灣政府沱江艦訂單,為「國艦國造政策」下,首家獲得軍艦標案的「民營」造船廠。2023 年 3 月掛牌上市。截至 2022 年底,共建造 565 艘船艇,2022 年營收 38 億、至 2023 年 7 月底累計營收近 25 億。

相關文章
商業 Business > 經營策略
feature picture
南港國際skypark

交通、機能、綠意一次到位!「南港國際SKY PARK」打造未來生活典範

2025-08-01 經理人X南港國際skypark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隨著工作生活一體化成為現代菁英的生活常態,對住宅的定義早已不再僅限於居住空間,而是講求效率、生活品味與地段價值的綜合體驗。

坐落於南港核心的「南港國際SKYPARK」,以東京指標性開發案「麻布台之丘」為靈感,融合住宅、商場、飯店、辦公、公園5大創新機能,打造出一座全方位的生活聚落,精準回應新世代菁英的居住需求,開創城市菁英住宅的嶄新格局。

從工業重鎮到科技金融軸帶,南港成台北新核心

「南港國際SKY PARK」是由國泰集團領軍,匯聚旗下國泰人壽、國泰建設、國泰商旅等事業體資源,並攜手三商美邦人壽及華泰大飯店集團聯手打造而成。

該基地前身曾是台鐵的南港客車調車場,隨著政府啟動「東區門戶計畫」推動都市更新,轉型成為占地高達1.65萬坪的複合式開發案,不僅是目前全台最大規模的公辦民營都更案,更被譽為「台北東區新地標」,將引領南港邁向國際生活新風貌。

回顧南港的發展脈絡,它始終是台灣重要的產業與交通節點。從最早期的港口貿易村落、1970年代的工業重鎮、到近年因應都市計畫與跨區重劃,逐步轉型為科技與文創產業匯聚的智慧特區。

南港國際skypark
南港國際SKYPARK
南港國際skypark

現今南港不只有展覽館、台北流行音樂中心等大型場館,更聚集多座產業園區,包括南港軟體園區、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及台北生技園區。此外,隨著信義計劃區與內湖科學園區腹地日益飽和,越來越多大型企業將目光轉向南港,進駐此地的商辦大樓或在此設立企業總部,例如,中國信託、Nvidia、台灣微軟、IBM、Intel、聯強國際、展碁國際等國際與本土指標企業,形成一條完整的金融科技走廊。未來隨著企業群聚效應擴大、就業人口增加,對中高端住宅的需求勢必同步提升。

面對南港正快速成長的居住需求,「南港國際 SKY PARK」以國際城中城為定位,打造出All in One複合式生活場域,融合住宅、商辦、商場與綠地,提供完整且便利的日常機能,並透過以下三大特色,實現兼顧交通、機能與綠意的城市新生活。

特色1、多元交通系統,串連城市生活軸線

「南港國際 SKY PARK」所坐落的地段,正處於這場城市變革的核心要位,讓住戶可以享有多元且便利的交通選擇。

倘若是習慣自行開車的人,「南港國際 SKY PARK」週邊坐擁3條東西向主幹道--忠孝東路七段、市民大道七段與南港路,皆為貫穿台北市的重要交通動脈,可快速抵達信義計畫區、饒河夜市或松山商圈,或可經由附近的成功橋與成美橋直通內湖科技園區,且車程多在15分鐘內,無論是通勤、逛街或與親友聚餐皆相當快速方便。

南港國際skypark
信義計畫區、松山商圈、內科園區皆在15分鐘生活圈內,打造高效率、低距離的都會節奏。
南港國際skypark

若是想要搭乘大眾運輸工具,走路10分鐘即可達捷運藍線昆陽站,15分鐘可至捷運與台鐵共構的松山車站,未來隨著鄰近開發案「富邦之丘」完工,步行至松山站的時間可望縮短至12分鐘內。此外,位在「南港國際 SKY PARK」左右兩側的玉東公園和新新公園皆設有YouBike 站點,無縫銜接台北流行音樂中心、南港車站等重要地標。

特色2、全方位生活機能,一站滿足都會需求

「南港國際SKYPARK」宛如一座現代化的國際城中城,住戶下樓便能進入商場空間,輕鬆滿足閱讀、餐飲、休閒、健身到育兒等各種日常生活需求。

目前,全區共設有3棟住宅大樓、5棟辦公大樓和1棟飯店及商場,其中,住宅大樓的第5至21樓為住宅,共計528戶,主力坪數介於24至40坪、為2至3房配置格局,鎖定都會核心中堅族群的實質居住需求。

在商場規劃上,則涵蓋影城、書店、健身房、24小時便利商店、私廚料理、超市、輕食咖啡店、幼兒園及安親班等8大主題,提供一站式生活機能,不論是日常採買、休閒娛樂、親子教養或健康管理,都能在社區內一應俱全,落實「住在城市核心、生活近在咫尺」的現代生活理想。

南港國際skypark
住戶下樓即達商場,閱讀、健身、親子教養一次到位,落實「生活近在咫尺」的核心便利。
南港國際skypark

特色3、豐富綠地景觀,打造都市中的綠意棲地

在都市叢林中坐擁大片綠地,是件難能可貴的事,而「南港國際SKYPARK」巧妙結合地理優勢與建築設計,讓住戶得以擁有超過2萬坪的綠地景觀,即便身處繁忙都會區,也能親近自然、享受綠意生活。

南港的綠地和公園其實不多,但「南港國際SKYPARK」位置得天獨厚,左右兩側便是新新公園與玉東公園,被近1萬坪的天然綠意環繞。建築本身亦在1樓打造7400坪的開放式生活綠地,成為住戶日常散步、親子活動的舒適空間;5樓更設有2,700坪的空中花園,巧妙銜接商場與住宅動線,形塑一條專屬住戶的「空中綠廊」。三大綠帶串連,總計超過2萬坪的綠地空間,為在此生活的住戶,帶來鬧中取靜、綠意盎然的都會綠生活。

南港國際skypark
近1萬坪的天然綠意環繞在「南港國際SKYPARK」周邊,成就難得一見的都會綠生活日常。
南港國際skypark

在產業群聚、軌道建設與城市更新等多重利多加持下,南港正迅速轉型為台北的新核心區。「南港國際 SKY PARK」不僅坐擁地段、機能、交通與綠意,更透過全區規劃實現「住、辦、遊、憩」一體的生活藍圖,是少數能真正實現國際級居住品質的指標建案,也象徵南港邁向世界級城市生活的重要起點。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