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工作生活平衡
feature picture
ChatGPT

「多職工作」成常態!為何愈來愈多人擁有多份收入?如何避免職業倦怠?

2025-05-19 經理人用戶成長中心 支琬清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隨著經濟結構改變與生活成本飆升,「一份正職養全家」的模式逐漸成為過去式。據研究機構 Academized 調查指出,52% 的美國千禧世代透過兼職或副業來補貼收入,其中 24% 同時從事 3 份工作,33% 更兼任 4 個以上的收入來源。

這種現象被稱為「多職工作」(暫譯,原文為 polyworking),雖然提供經濟上的支撐與彈性,卻也使職場倦怠感與心理健康問題浮上檯面。

「彈性」模糊了工作與生活界線,讓人難以真正下班

當一天工時不再是 8 小時,而是橫跨 3 個平台、4 個雇主時,心理與生理的負荷隨之劇增。根據 Academized 調查,在多職工作者中,其中 42% 的人因長時間工作感到疲憊不堪,且有 26% 的人坦言這已影響到他們的個人關係。

《2025 年職業倦怠報告》(暫譯,原文為 Burnout Report 2025)顯示,在 44 歲以下的勞工中,有 1/5 曾因壓力或心理健康問題而請假。報告同時指出,遠距與彈性工作的興起雖然提供了便利,卻也模糊了工作與生活的界線,使人難以真正「下班」,間接加劇了職場壓力。

勞動經濟學家 Janet Liu 提到,並非所有多職工作者都有同樣的彈性與選擇權。低薪時薪制或服務業從業者面臨的彈性空間較小,也缺乏高薪族群可享的彈性與福利,因此更容易陷入倦怠困境。她指出:「當多職不是一種選擇而是生存需求時,它的代價會更高。」

為何愈來愈多人選擇「多職工作」?財務壓力是大宗

「多職工作」造成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它不只是短期應急手段,而是成為一種長期生存策略。根據英國研究,當地平均工資比 2008 年金融危機前的水準少了 1.1 萬英鎊,而美國亦出現實質薪資下滑的趨勢。

延伸閱讀:錢不夠用啦!72.4% 上班族為生活開銷苦惱,逾半數考慮兼職

在學貸壓力與薪資停滯等財務挑戰下,愈來愈多年輕人選擇「多職工作」來分散風險、提升收入彈性。一名從事科技接案的自由工作者,透過副業每年可增加約 4.5 萬美元的收入。除了經濟考量,科技工具如 AI 自動化與遠距工作平台的普及,也讓這類型的多重工作模式變得更加容易執行。

除了風險分散,許多千禧世代也將多職視為職涯自主的途徑。一些人選擇以主業為穩定收入來源,再以副業實現興趣或探索其他職涯方向,形成所謂的「多元職涯組合」模式(portfolio careers)。

多職、斜槓不是問題,缺乏策略才是!預防倦怠的 4 種方法

雖然多職工作對收入與自主性有所助益,但多位專家建議,若想長期維持健康與效率,需採取明確策略與工具來預防倦怠。

1.選擇適合的多職模式: 例如「主副業並行模式」(暫譯,原文為 Anchor & Orbit),以一份穩定的工作為主軸,搭配其他具彈性或發展潛力的副業;或採「多元職涯組合」方式,將數個兼職串聯成一個完整職涯。

延伸閱讀:副業要怎麼不引起公司反感呢?做好斜槓卻不影響正職的 4 大心法

2.妥善管理時間與任務: 運用「時間區塊法」(time blocking)與 「艾森豪矩陣」(Eisenhower Matrix)工具區分工作優先順序,避免因頻繁轉換角色而導致精神耗竭。

3.劃分不同工作間的界線: 盡量分隔不同工作的時間與空間,可使用不同的帳戶、Email 或設備來處理不同任務,以降低「資訊干擾」壓力。

4.安排恢復時間: 專家建議,定期安排休息時間、預留緩衝期,並注意自己的能量高峰與低谷,以利分配最適任務。

此外,專家也強調多職工作者需具備彈性的調整心態,當發現過度疲憊、情緒低落或效率明顯下降時,應主動評估是否需縮減工作量,或尋求外部支持資源。

資料來源:ForbesYahoo!FinanceOpen Privilege;本文初稿由 AI 協助整理,編輯:支琬清

繼續閱讀 職涯規畫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