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商務 王聖華

你買過生成式 AI 嗎?資策會:17% 自掏腰包!兩大用途頻率最高


生成式 AI 工具正加速滲透臺灣消費者的日常。根據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最新公布的調查,有 46% 網友曾使用過生成式 AI 工具,較 2023 年成長近一成,顯示此類工具正逐漸從「技術新奇」轉為「實用工具」。
其中,18 至 25 歲族群曾使用的比例高達 69%,為主要用戶群。整體來看,使用比例隨年齡上升而遞減,顯示年輕人更願意嘗試新技術,並將其融入生活與工作之中。
自費比例達 17%,企業與機構助攻推廣
用戶使用生成式 AI 工具的來源以企業付費最多(22%),機構付費佔 13%,而選擇自行付費的用戶則有 17%,較 2023 年成長明顯。其中,26 至 35 歲的自費比例最高,達 23%,曾使用比例的成長幅度也最高,年成長 14%。
資深產業分析師柳育林表示,生成式 AI 工具已成為企業與個人提升競爭力的關鍵,近兩年企業對於善用生成式 AI 工具人才愈發重視,愈來愈多的企業與機構開始鼓勵內部學習與使用。從員工角度來看,使用生成式 AI 工具可提升個人在職場的競爭力,成為消費者願意自行付費的關鍵。
文字與圖像生成為主流,影音與程式碼各有族群
從使用頻率來看,僅 9% 用戶每天使用一次以上,28% 每週使用一次以上,最多人為每月使用一次以上(33%)。在使用內容上,生成文字(78%)與圖像(51%)仍為主流,影音(27%)與程式碼(25%)皆不達三成。
進一步關注年齡層使用差異,18-35 歲在生成程式碼的比例特別高,超過三成;46-65 歲則是在生成影音的比例超過三成,高於其他年齡層。
柳育林指出,可發現主要用途仍集中於生成文字與圖像,且以特定產業的使用頻率最高,如數位內容產製等,整體消費者仍處於推廣使用的階段,使用頻率仍有很大的成長空間。預期將隨著企業與機構的重視、AI 終端普及等,逐漸落實到消費者的日常工作與生活中。
認知與關注持續提升,媒體、教育、醫療最受關注
調查也顯示,對生成式 AI 的了解與認同顯著提升。認為自己「了解生成式 AI」的比例,從 2023 年的 24% 成長至 2024 年的 40%;「不了解」的比例則從 47% 降至 29%。此外,近七成消費者認為生成式 AI 有未來發展性,比 2023 年成長 6%。
在應用關注度方面,有 86% 的民眾會主動關注生成式 AI 的應用趨勢,關注比例較 2023 年提升約 4%。幾乎所有應用領域的比例皆微幅成長,最受關注的三大領域分別為:
媒體娛樂(66%)
教育服務(58%)
健康醫療(52%)
不同年齡層關注的 AI 應用場域也略有差異:
- 18 至 25 歲特別關注教育服務、金融保險
26 至 35 歲特別關注零售商務
36 至 45 歲特別關注媒體娛樂、工業製造
56 至 65 歲特別關注健康醫療、交通運輸
九成民眾仍有疑慮:虛假資訊與隱私為最大痛點
雖然認同度提升,但 93% 國人對生成式 AI 的發展仍抱持某種程度的擔憂,此比例較 2023 年微幅上升。前三大憂慮依序為:
虛假與偏誤(64%)
過度依賴(60%)
隱私安全(47%)
其他如觸犯法規與就業衝擊也有超過三成比例。整體來看,對虛假資訊、資料隱私、法律風險的關切持續升高,而過度依賴與失業風險的關注則稍微下降。
這些結果反映出民眾一方面認可生成式 AI 的應用潛力,另一方面也對其社會影響與風險有高度警覺,未來仍需政府、企業與教育體系共同協作,引導民眾正確理解與使用 AI 工具。
(本文出自未來商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