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成功習慣
feature picture
ChatGPT

快樂是有方法論的嗎?專家揭「最幸福的人」會實踐 10 個日常習慣

2025-07-23 經理人用戶成長中心 支琬清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快樂」是有辦法穩定獲得的嗎?美國幸福學家潔西卡.魏斯(Jessica Weiss)研究超過 15 年,訪談來自不同收入層與生活背景的數千名受訪者,總結出「真正快樂的人」共同實踐的 10 個日常習慣。這些人並不依賴一夜爆紅或一筆巨額獎金,而是透過每天一點一滴的練習,累積出穩定、持久的幸福感。

重視友情

快樂人士會把友情視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不是「有空再約」的選項。他們注重與朋友一起從事有意義的活動,而非只是應付性的寒暄。這種相處模式,能加強歸屬感,讓人感受到被支持與連結的重要性。

建立社群連結

當壓力大或情緒低落時,快樂人士不會選擇孤立自己,而是主動向外尋求連結,例如幫助別人或參與社區活動。透過建立並維持這些社群關係,他們能感受到更多生活的意義與價值,進而增強心理韌性並提升幸福感。

設立明確界線

快樂人士知道每天至少需要 2 至 5 小時的自由時間來獲得最佳幸福感。他們會主動劃定工作與私生活的界線,保護「屬於自己的時間」,不輕易被外界打擾。這種界線感,能幫助大腦從持續的壓力中抽離,回到真正的放鬆狀態。

延伸閱讀:從「安靜離職」到「安靜蓬勃」:上班族如何悄悄在原職位重拾幸福感?

管理自身能量

除了時間管理,快樂人士更懂得「能量管理」。他們會觀察自己的精神高低起伏,把需要高專注度的任務安排在精力旺盛的時段,將輕鬆、創造性或例行性活動放在能量較低時完成,這讓他們的生活節奏更符合自己的身體狀態,而不是強迫自己違反生理狀態。

策略性休息

許多人休息時會選擇滑手機、追劇或躺平,但快樂人士會根據當下的疲勞狀態選擇最合適的休息方式。例如,精神疲憊時會透過運動舒緩;若是長時間分析後感到腦力枯竭,則會透過創作或手作等方式進行恢復。這種「針對性」的休息習慣,有助於真正重啟身心能量。

從事創作活動

投入創作活動,如寫作、烹飪、繪畫或園藝,不僅能激發想像力,還能提高愉悅感。根據魏斯觀察,快樂人士並不執著於成果的好壞,而是享受過程中的自由與樂趣。即使只是畫出一張「很糟的水彩畫」,大腦也會因此得到正向刺激,遠勝於無意識的滑手機。

勇於深度鑽研

快樂人士從不壓抑對某事物的熱愛,他們會盡情談論、投入或研究那些讓自己眼睛發亮的事物。例如迷戀漫畫、收藏模型,還是熱愛登山與咖啡器具,這種全心投入的「鑽研」精神正是每天快樂來源之一。

延伸閱讀:「我該把興趣變成工作嗎?」這個問題未必得要殘酷地二選一

擁抱微小連結

研究顯示,與陌生人短暫交談,如和咖啡店店員互動,或是在公園小聊,都能顯著提升心情與幸福感。快樂人士樂於把這些「微小連結」當成生活小驚喜,並透過這些互動讓心情更愉快。

細細品味美好事物

快樂人士懂得「慢下來」欣賞生活中的小細節,例如一杯咖啡的香氣、夕陽的色彩,或是和寵物相處的溫暖。透過慢慢體會這些美好,他們能加強大腦對快樂的記憶與感知,進而放大幸福感。

追求進步

快樂人士會在生活中設定小目標,並在每次達成後慶祝,不論進步多小,都是值得驕傲的里程碑。他們相信,「持續前進與成長所帶來的滿足」比單純追求終點來得更加長久、穩定。

魏斯認為,幸福不是一個終點或瞬間的燦爛時刻,而是一串如燈泡般的小亮點,日積月累才能點亮生活。

資料來源:CNBCelespanol;本文初稿由 AI 協助整理,編輯:支琬清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