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麼人都邀,聚會就失敗了!會議引導師:為什麼決定「不找誰」更重要?


我也不喜歡排除人,而且還常常違背自己設定的規則。但是經過深思熟慮後排除受邀者,這對任何聚會都非常重要,因為不加篩選就什麼人都邀請其實顯示出更深層的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不清楚自己為什麼要辦聚會,無法對自己的聚會目的和賓客負起責任。
有時候我們邀太多人,因為我們覺得需要禮尚往來、回報別人先前的邀請。有時候則是因為我們在遵循一個其實自己都已經不相信的傳統:「我沒辦法不邀請行銷團隊,那樣很失禮。他們每次都會到。」有時候我們選擇邀一堆人,因為我們不想要處理排除特定人選之後會面臨的麻煩,尤其當那些被排除的人特別會鬧。
有些創辦人已經離開公司了,卻還是想要來參加領導階層的異地會議,我們最後往往屈服,讓他們來參加,但卻忘記這個會議的目的是希望在創辦人離開後,建立新任執行長的權威。
在一對情侶的雙方父母親首次見面的場合,我們可能會屈服於恰巧來訪的阿姨,不忍拒絕對方,甚至還想說阿姨在場能幫這次的會面加分。
對於那些理論上不應該出現,但卻難以拒絕的人,那些考慮周到的聚會籌辦人知道,毫無篩選、什麼人都邀請並非展現大愛的行為,適當地排除受邀者才是真正的慷慨之舉。
適當排除邀請對象,才不會破壞聚會本身
我曾經參加過一個運動的群組,當時大家就為了這個問題掙扎許久。到底是人越多越熱鬧,還是反而效果更差?
一開始,這個小組成員共由六個朋友組成,大家一週兩次黎明時分在公園集合,跟著教練一起運動。我們一邊鍛鍊腹肌,一邊分享故事、交換建議。這個運動小組進行得很好,我們曾一起共度許多很棒的時光。
後來,有成員計畫去度假。由於我們的課程需要預先支付一整季的學費,這個朋友為了去度假而缺課,勢必會損失一些金錢。她想出了一個「更好」的點子,她寫電子郵件給小組成員,信中介紹了她的一位朋友,表示在她不在的這段期間,朋友會「代替」她來上課。
群組中有一些人對於這個「替補人選」的提議感到意外,也覺得不大舒服,但大家都說不出來到底哪裡奇怪。其中幾個成員都覺得這個提議違背了當初聚會的目的,但這裡出現了一個問題:我們從來沒有真正討論過這個運動小組成立的目的。
直到有一天,其中一個人點醒了大家為什麼一直感到如此困擾。她說:「這不純粹是一堂課罷了。」知道這個小組並非因為某個原因存在,反而幫助我們看清楚,當初成立這個小組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大家從沒明說但其實都有共識,我們知道之所以組成這個小組是希望朋友們有機會相聚,同時又能一起運動。這是一個利用運動的形式讓朋友聚在一塊的聚會,而不是碰巧有幾個認識的朋友一起去上的運動健身課程。這群朋友都很忙,我們想要找一個固定可靠的方式,讓大家有機會相聚交流。
經過討論,並對運動小組的目的取得共識後,自然就更容易處理這位成員的提議。我們決定不允許別人代替她來上課,因為這個陌生人可能會破壞小組裡的親密感,也可能讓大家難以自在地分享。課程進行時,可能也需要額外撥出時間教這位新朋友各種不同的運動,而這位朋友可能只會來個一兩次。
在我們明確討論之前從未言明的目的並取得共識後,我們知道「人」才是這個小組目的的核心。所以在這個例子中,人越多不會越熱鬧,反而會破壞聚會的目的。多邀請一個人參加,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很大方,但對其他五個人卻一點都不友善,其他人是因為這個小組創造了一個溫馨、自在、能坦誠分享的氛圍而參加。
就算你弄清楚了聚會的目的,還是沒有辦法輕易地跟別人說:「請不要來參加。」所以許多聚會最後往往會被禮貌之名綁架,莫名其妙邀請了不相干的人。但有技巧的聚會籌辦人都應該要知道一點:如果是為了不要冒犯他人而邀請,這同時代表你沒能好好保護這個聚會以及原本邀請的參與者。我很重視包容及慷慨大方這兩個價值,但我從經驗中學到,我們常常為了顧及這兩個價值觀,而未能清楚定義受邀對象及原因。
如果聚會的目的就是要展現包容性,當然可以廣泛邀請,而且可能還是必要之舉。但其他一些目的也很棒的聚會,則常常因為太過包容、太廣泛邀請而破壞了聚會本身。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的姑姑曾告訴他:「如果大家都是一家人,那就代表沒有人真的是你的家人。」血緣串成一個部落,邊界造就一個國家。這個道理對於聚會也同樣成立。用歐巴馬姑姑的話推論,可以得到這個結果:如果每個人都被邀請了,那其實就代表沒有人被邀請──沒有人真正被主辦單位邀請。把門關上後,你便創造出一個空間。
先定義出聚會的目的,更容易決定邀請名單
如果不一開始就為聚會訂出一個明確、大家都認同的目的,往往搞到後來為了要不要邀其他人加入時,才為時已晚地被迫正視這個問題。
但先澄清,我不建議大家透過要邀請誰參加去回推你的聚會目的。但這兩者間的關係顯示,在未能明確畫出界線,設定誰能參加、誰又不能參與前,聚會目的看起來的確會有點抽象模糊。當你開始排除受邀者,才是目的見真章的時候。當你和其他人一起合辦聚會,而不是自己一個人籌劃,除了要花點時間思考聚會目的外,最好還能和其他主辦人一起對此取得共識。我們為什麼要辦這個聚會?應該要邀請誰?為什麼?
換句話說,經過深思熟慮後的排除,不只是對受邀者的體貼,也能幫助我們清楚定義這個聚會。能幫助我們向受邀者傳達這個聚會的目的是什麼,這樣的溝通很重要。
(本文出自《這樣聚會,最成功!》,遠流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