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為了能「行動起來」,不斷給自己施壓。有時不但對自己如此,對別人也是如此,用這樣的方式強迫自己向前。
人們的思路很簡單:不斷恐嚇自己,製造焦慮。面對問題,告訴自己如果不解決,就升不了職,加不了薪,買不起房。原本的出發點是好的:如果問題足夠緊迫,足夠重要,自己就能更快開始行動。
但真實情況是,如果你的動力來自焦慮,一旦焦慮緩解,動力也隨之衰減,過陣子,問題又會捲土重來(見圖 4-1)。
「最小阻力原則」比製造焦慮更有效
舉個例子,你如果最近看各種網路文章,產生了認知焦慮,就會告訴自己:快點讀書吧,再不讀書自己就落後了。你不斷誇大問題的嚴重性,果然有效,自己似乎開始重視,並且進一步展開行動。但沒有想到讀了幾本書後,大腦感受到了喜悅,你的焦慮開始緩解,很快讀書的動力就消失了,還沒摸熱的書又被放回書架上。過了幾個月,問題再次閃回,恍如昨日,熟悉的焦慮,熟悉的老味道。
對待他人時這種迴圈模式也存在,很多親子溝通就是這般。為了讓孩子學習,家長拚命製造焦慮,告訴孩子:「如果你不學習,以後就完蛋,人生就無望了,成為廢人;看看隔壁王老二的孩子,都已經優秀成什麼樣子;再不努力,自己只能渾噩過一生。」最開始,在家長的脅迫下,孩子開始學習,但是一旦這種焦慮減弱或者家長的逼迫減弱,他們的學習動力就會快速下降。
如果家長逼迫得比較久,耐力也足,孩子學習的行為能強行維持到高考,但一旦上了大學,這種管束遠在天邊,學習動力就會驟然消失。
很明顯這不是我們想要的模式,要轉換一下思路,不能總是用強制策略逼迫一個人成長,對待自己更是如此。不要第一步就翻高牆,更不要給自己製造「必須翻過去」的焦慮。為了能更順利的開始行動,避免在最初期就自己設置過多的障礙。真實的情況是,你選擇的路越好走,就越容易走下去。這裡不得不提到一個思路:最小阻力原則。
最小阻力原則:在工作環境中,若各種行為對於底線的影響沒有得到明確的回饋意見,我們傾向於採用當下最簡單易行的行為。—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深度工作》(Deep Work)
關鍵不在於製造焦慮,而在於聰明的設計。認真的評估自己最容易做且能達成目標的方式。
為什麼我要選擇騎自行車上班?因為對我來說這是「阻力最小的健身方式」;為什麼我要選擇先寫卡片,而不是直接就寫文章?因為對我來說這是「阻力最小的寫作方式」。結合自身的情況,分析達到目標所有可能的方式,並且進行難易程度排序,同時分析它們達成目標的效果。綜合分析後,選擇一個效果還不錯,最容易實施的。
如何選擇自己的讀書方式?用電子書閱讀器、手機,還是讀紙本書?讀書時,我發現要面對很多誘惑,手機上的遊戲在召喚我,抖音向我頻頻拋媚眼,iPad 上的影片軟體也在喊著孤單。用手機、iPad 讀書就是一條較難的路,一路上妖魔鬼怪太多。後來,我改用了電子書閱讀器。
對我而言,各種讀書方式中,阻力最小的是用電子書閱讀器,不用擔心自己會中途去玩遊戲,閱讀器裡沒有那麼多「妖怪」,我就沒必要逼迫自己去斬妖除魔。我為什麼不選擇讀紙本書?想想我後面的卡片整理方式,紙本書對我來說也有不小的挑戰,整理筆記的難度會增加且耗時,整理卡片的過程如果變得繁瑣,堅持下去的難度也會增加,就需要用毅力來彌補。但這對不同人是不一樣的,讀書前你應該想想,哪種方式對你來說是阻力最小的。
一旦建立習慣,阻力就會越來越小
除此之外,對我來說一旦還有別種選擇,電子書閱讀器似乎就不容易拿起來了,所以我選擇在出門時就帶著它,黑白的世界簡單而純粹,會議記錄也一併記在裡面。
但後來發現也不能永遠不攜帶手機。我做了兩件事,一件是買了一個墨水屏手機(編按:中國產品,能通訊使用的電子書閱讀器設備)當備用機,另外一件是把主用手機裡的娛樂軟體刪掉,朋友圈也關閉。當手機裡有誘惑,想抗拒就難,如果本來就沒有誘惑,我還費什麼力氣去抗拒?想休閒,打開手機也沒什麼可玩,還不如打開電子書閱讀器,至少裡面還放了幾本超棒的推理小說。
慢慢的我就養成了閱讀電子書的習慣,一旦習慣建立,阻力就越來越小,這就是習慣的力量。我身邊不少同事很難理解我對電子書閱讀器的執著,其實他們只是不知道我對自己的毅力沒那麼有信心,選擇它的原因很簡單,對我而言這是學習中阻力最小的工具。
當你在閱讀這本書時,不用要求自己所有事情都立刻做到位,這等於在一開始就給自己豎立了一面高牆,不要試圖透過施壓逼迫自己行動起來;也不要完全照搬我所有的做法,因為可能對我而言阻力最小的路,恰是你的荊棘坎坷之途。
(本文出自《學習如何學習 》,方言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