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picture
Leonardo ai

老是用高風險的方式回話,不吵起來也難!小心 12 個常見的「溝通破壞王」

2024-05-27 羅勃・波頓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三十多歲的克莉絲汀嘆了口氣說:「喔,我又搞砸了!感恩節週末,我們帶家人去拜訪我的爸媽。這一年我爸媽一直面對沉重的情緒和財務壓力,所以我下定決心要對他們非常溫柔、展現關愛。但他們開始批評我教養小孩的方式,我又火了。我跟他們說,他們當初教我和我弟也沒有教得多好。我們吵了半個小時,三個人都覺得好受傷。我每次回家都會發生這種事。雖然他們沒有權利對我說三道四,但我好愛他們,也希望我們的拜訪非常愉快。但不知怎麼地,我們老是會講一些事情來互相傷害。」

令人遺憾地,克莉絲汀的經驗相當普遍——無論和爸媽、孩子、主管、同事、合作夥伴、朋友等等相處,人們大都渴望能有比平常更好的人際關係。

既然大多數人對於有效溝通都有一股強烈渴望,為何還會如此稀罕、如此難以做到呢?主因之一是:人們常渾然不覺地在對話裡注入溝通的障礙。據估計,當對話裡的一方或雙方有問題要處理或有需求要滿足時,這種障礙出現的機率超過 90%。

溝通障礙是「高風險」的回應,通常(但非無可避免)會對溝通造成負面衝擊。這些「路障」更可能在互動的各方承受壓力時發揮破壞力,會不斷削弱對方的自尊,動輒觸發防禦、抗拒、怨恨,也可能導致依賴、退縮、失敗感或不足感。

每一道「路障」都會阻滯感覺,使和我們說話的人更不可能有建設性地表達自己真實的感覺。因為溝通的路障蘊含導致這些負面結果的高風險,倘若反覆出現,可能會對關係造成永久的傷害。

延伸閱讀:學了一堆溝通技巧,還是很難說服老闆和同事?一個矩陣,教你商業溝通的關鍵因素

常見的 12 道溝通「路障」

那麼,什麼樣的障礙可能妨害對話?諸如羅傑斯、豪威、海姆・吉諾特(Haim Ginott)、傑克・吉布(Jack Gibb)等人際溝通專家指出了很可能凍結對話的回應。湯瑪斯・戈登(Thomas Gordon)設計了一份比較詳盡的清單,他稱為破壞溝通的「一打髒話」(dirty dozen):

1. 批評: 給對方的行為或態度負面評價。「是你自己造成的!你會弄得如此狼狽,怪不了別人。」

2. 謾罵: 貶低對方,或套用刻板印象。「你這個偽君子。」「控制狂。」「魯蛇。」「你真是渾蛋!「你們搞科技的都一樣。」

3. 診斷: 分析對方的行為,扮演業餘精神科醫師,例如:「你的心思我一目了然,你做那些只是為了激怒我。」「只因為你念過大學,就自以為比我厲害。」

4. 帶評價的讚美: 對對方的行為或態度做出正面的評斷。「你那麼聰明,我知道你一定能夠想出正確的做法。」老師對青少年學生說:「你是個很棒的詩人。」(很多人難以相信像讚美這樣的障礙,怎麼也會是高風險的回應!我在後文會解釋為什麼我相信反覆使用這樣的回應可能對關係不利。)

5. 命令: 要求對方做你想要他完成的事。「現在給我去寫功課!⋯⋯為什麼?因為我說了算!」

6. 威脅: 企圖透過警告你將發動的不良後果來控制對方的行為。「快去做!否則……。」「不要再製造噪音了,否則放學後,全班給我留下來。」

7. 說教: 告訴對方他們「應該」做什麼,對人「講道」。「你不應該離婚,想想孩子要怎麼辦。」「器量大一點,說對不起。」

8. 過多或不當的詢問: 封閉式問題,像是:「什麼時候發生的?」,「你做了這種事情會感到抱歉嗎?」,可能感覺像是審問,或打斷說話者的思路。

9. 忠告: 教對方怎麼解決問題。「如果我是你,我現在就會辭職。」「這很容易解決。首先……。」

10. 岔開話題: 刻意轉移話題來擱置對方的問題。「別再想了!讓我們討論比較愉快的事情吧。」「你覺得你很倒楣?讓我告訴你我發生什麼衰事吧。」

11. 邏輯論證: 挑選對方言論中「對自己有利」的面向,通常未考慮摻雜的情緒因素來提出論據。「回歸事實:要是你沒有買新車,我們就有錢度個不錯的假期了。」

12. 安撫: 試著讓對方脫離現正感受的負面情緒。「別擔心啦!黑暗之後就是黎明。」「船到橋頭自然直。」

延伸閱讀:為何部屬總是叫不動?微軟 CEO 推崇的「非暴力溝通」,善用 4 要素讓對方聽進你的話

為何這些路障是高風險回應?

乍看之下,這 12 道溝通路障似乎頗為無辜。讚美、安撫、邏輯論證、提問和出於好意的忠告,經常被視為人際關係裡的正向因素。行為科學家為何認定這 12 種互動回應的方式,可能對溝通有害呢?

要特別說明的是,這 12 種互動回應的方式是被視為「高風險」的回應,並非一定對所有的人際互動具備破壞力。它們比其他溝通方式更可能妨礙對話、干擾對方解決問題的效率、拉開雙方的情感距離,但有些時候使用這些回應,並不會產生什麼明顯的負面效應。

要是某人目前亟需找人說話,或是正在與艱難的問題拚搏,這些路障造成負面衝擊的可能性便大幅增加。實用的遵循原則如下:「當你或對方正在面臨壓力時,請避開所有路障。」不幸的是,我們偏偏就是在壓力臨頭時,最容易給出這些高風險回應。

(本文出自《人際技巧》,星出版)

繼續閱讀 人際溝通
相關文章

人際技巧:學會高效傾聽與自我維護,化解衝突、優化人際關係

商業 Business > 數位轉型
feature picture
連啓佑提供

你的 SEO 策略還有效嗎?告別零點擊焦慮,3步驟導入 AIO 搶占 AI 搜尋能見度

2025-09-19 經理人用戶成長中心 羅秀如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Google 在 5 月宣布,AI Overviews 已經在超過 200 個國家與地區、40 多種語言推出。AI 搜尋,已經全面進入主流使用場景。

AI Overviews 直接在搜尋頁頂端提供彙整式回答,對用戶方便,但對企業網站而言卻是挑戰:即便你的內容排在搜尋結果第一名,用戶也未必會點擊,因為答案已經「被看過」了。

雖然企業能透過廣告補足流量,但廣告成本不斷攀升,且無法完全彌補自然流量的缺口。面對這股流量消失的浪潮,中小企業有限的行銷資源該投向何方?與其焦慮,不如立刻行動。

專家解方:3 步驟,讓品牌在 AI 搜尋中被看見

為此,《經理人》與將能數位行銷創辦人連啓佑合作,將多年顧問經驗與國際觀察,濃縮成一門立即可用的《破解零點擊 AI SEO 實戰課》線上課。這套方法的精髓,就是從防守轉為進攻,透過 3 個核心步驟,讓你的品牌直接出現在 AI 的答案裡:

1. 建立結構化內容 (Structured Data): 讓 AI 能優先抓取並引用你的資訊。

2. 累積品牌信任度: 透過專家引述、媒體報導與穩定的內容品質,讓品牌成為 AI 眼中的可信來源。

3. 導入數據分析工具: 即時追蹤內容成效,快速調整策略,持續優化能見度。

延伸閱讀:AI 搜尋帶來 SEO 新規則!3 策略,讓品牌成為 AI 信任的資料來源

這場挑戰的關鍵,是從追求「關鍵字排名」進化到「能見度排名」的思維轉換,而這正是《破解零點擊 AI SEO 實戰課》的設計初衷。

從策略到實戰,立即升級你的 AI 行銷力

涂貴婷製圖

這門課程不只拆解趨勢,更提供實戰步驟,幫助你在有限資源下高效落地:

  • 顧問級工具: 提供 11 組獨家 AI 指令,解決內容發想與優化難題。
  • 實戰框架: 設計符合 AI 檢索需求的內容結構,手把手帶你產出高能見度文章。
  • 案例實作: 透過練習,確保你能將所學應用在你的品牌上。對於希望快速補強數位行銷戰力的團隊與個人來說,這是一個兼具策略性與操作性的實戰資源。

AI 正在重寫搜尋規則,改變使用者的資訊取得習慣。對台灣品牌來說,關鍵在於能否快速調整心態,將目標從單純的網站排名,轉向成為 AI 回答中值得信任的來源。

與其害怕流量下滑,不如及早投入新一代的 SEO 與 AIO (AI Optimization) 策略,將挑戰轉化為新的成長動能。

資料來源:《破解零點擊 AI SEO 實戰課》blog.google

繼續閱讀 數位轉型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