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勃・波頓

老是用高風險的方式回話,不吵起來也難!小心 12 個常見的「溝通破壞王」


三十多歲的克莉絲汀嘆了口氣說:「喔,我又搞砸了!感恩節週末,我們帶家人去拜訪我的爸媽。這一年我爸媽一直面對沉重的情緒和財務壓力,所以我下定決心要對他們非常溫柔、展現關愛。但他們開始批評我教養小孩的方式,我又火了。我跟他們說,他們當初教我和我弟也沒有教得多好。我們吵了半個小時,三個人都覺得好受傷。我每次回家都會發生這種事。雖然他們沒有權利對我說三道四,但我好愛他們,也希望我們的拜訪非常愉快。但不知怎麼地,我們老是會講一些事情來互相傷害。」
令人遺憾地,克莉絲汀的經驗相當普遍——無論和爸媽、孩子、主管、同事、合作夥伴、朋友等等相處,人們大都渴望能有比平常更好的人際關係。
既然大多數人對於有效溝通都有一股強烈渴望,為何還會如此稀罕、如此難以做到呢?主因之一是:人們常渾然不覺地在對話裡注入溝通的障礙。據估計,當對話裡的一方或雙方有問題要處理或有需求要滿足時,這種障礙出現的機率超過 90%。
溝通障礙是「高風險」的回應,通常(但非無可避免)會對溝通造成負面衝擊。這些「路障」更可能在互動的各方承受壓力時發揮破壞力,會不斷削弱對方的自尊,動輒觸發防禦、抗拒、怨恨,也可能導致依賴、退縮、失敗感或不足感。
每一道「路障」都會阻滯感覺,使和我們說話的人更不可能有建設性地表達自己真實的感覺。因為溝通的路障蘊含導致這些負面結果的高風險,倘若反覆出現,可能會對關係造成永久的傷害。
常見的 12 道溝通「路障」
那麼,什麼樣的障礙可能妨害對話?諸如羅傑斯、豪威、海姆・吉諾特(Haim Ginott)、傑克・吉布(Jack Gibb)等人際溝通專家指出了很可能凍結對話的回應。湯瑪斯・戈登(Thomas Gordon)設計了一份比較詳盡的清單,他稱為破壞溝通的「一打髒話」(dirty dozen):
1. 批評: 給對方的行為或態度負面評價。「是你自己造成的!你會弄得如此狼狽,怪不了別人。」
2. 謾罵: 貶低對方,或套用刻板印象。「你這個偽君子。」「控制狂。」「魯蛇。」「你真是渾蛋!「你們搞科技的都一樣。」
3. 診斷: 分析對方的行為,扮演業餘精神科醫師,例如:「你的心思我一目了然,你做那些只是為了激怒我。」「只因為你念過大學,就自以為比我厲害。」
4. 帶評價的讚美: 對對方的行為或態度做出正面的評斷。「你那麼聰明,我知道你一定能夠想出正確的做法。」老師對青少年學生說:「你是個很棒的詩人。」(很多人難以相信像讚美這樣的障礙,怎麼也會是高風險的回應!我在後文會解釋為什麼我相信反覆使用這樣的回應可能對關係不利。)
5. 命令: 要求對方做你想要他完成的事。「現在給我去寫功課!⋯⋯為什麼?因為我說了算!」
6. 威脅: 企圖透過警告你將發動的不良後果來控制對方的行為。「快去做!否則……。」「不要再製造噪音了,否則放學後,全班給我留下來。」
7. 說教: 告訴對方他們「應該」做什麼,對人「講道」。「你不應該離婚,想想孩子要怎麼辦。」「器量大一點,說對不起。」
8. 過多或不當的詢問: 封閉式問題,像是:「什麼時候發生的?」,「你做了這種事情會感到抱歉嗎?」,可能感覺像是審問,或打斷說話者的思路。
9. 忠告: 教對方怎麼解決問題。「如果我是你,我現在就會辭職。」「這很容易解決。首先……。」
10. 岔開話題: 刻意轉移話題來擱置對方的問題。「別再想了!讓我們討論比較愉快的事情吧。」「你覺得你很倒楣?讓我告訴你我發生什麼衰事吧。」
11. 邏輯論證: 挑選對方言論中「對自己有利」的面向,通常未考慮摻雜的情緒因素來提出論據。「回歸事實:要是你沒有買新車,我們就有錢度個不錯的假期了。」
12. 安撫: 試著讓對方脫離現正感受的負面情緒。「別擔心啦!黑暗之後就是黎明。」「船到橋頭自然直。」
為何這些路障是高風險回應?
乍看之下,這 12 道溝通路障似乎頗為無辜。讚美、安撫、邏輯論證、提問和出於好意的忠告,經常被視為人際關係裡的正向因素。行為科學家為何認定這 12 種互動回應的方式,可能對溝通有害呢?
要特別說明的是,這 12 種互動回應的方式是被視為「高風險」的回應,並非一定對所有的人際互動具備破壞力。它們比其他溝通方式更可能妨礙對話、干擾對方解決問題的效率、拉開雙方的情感距離,但有些時候使用這些回應,並不會產生什麼明顯的負面效應。
要是某人目前亟需找人說話,或是正在與艱難的問題拚搏,這些路障造成負面衝擊的可能性便大幅增加。實用的遵循原則如下:「當你或對方正在面臨壓力時,請避開所有路障。」不幸的是,我們偏偏就是在壓力臨頭時,最容易給出這些高風險回應。
(本文出自《人際技巧》,星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