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緒一來,忍不住罵人或暴食洩憤?用「10-10-10 法則」避免自己做出會後悔的事


我們經常情緒化地做決定,而這件事本身稱不上好或壞。情緒是我們本身的一部分,對人性來說極為重要。
但我們的情緒著重於當下。 我們關心現在正在發生的事,並且用最快的方法,讓自己感覺更好。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在壓力大的時候會吃垃圾食物,有些人被激怒後會對人口出狂言,這就像是釋放壓力。
讓情緒主導自己的決定,會導致遺憾的後果。10─10─10 法則將擴展我們的視野,並鼓勵我們以理性來降低情緒帶來的影響。這個法則是這樣的:
當面臨要堅持計畫,或者屈服於衝動時,問自己以下三個問題:
一、10 分鐘後,我會對自己的決定有何感想?
二、10 小時後,我會對自己的決定有何感想?
三、10 天後,我會對我的決定有何感想?
如果屈服於自己的衝動、放棄維持自律並追求即時的滿足,可能在十分鐘內會感到快樂。但十個小時後,距離做決定已有一段時間,可能會覺得後悔。十天後呢?甚至可能承認:「嗯,那是一個很糟的決定。」
例如,假設你試著遠離垃圾食物,但有人帶了一盒甜甜圈到辦公室。剛好你最喜歡吃的就是甜甜圈,現在你可以做出選擇。
如果放棄維持自律並吃下一個甜甜圈,十分鐘後可能會感到滿足。但在十小時後,一想到原先設定的目標,可能就已經開始後悔了。十天後,想到那個該死的衝動而引起的決定,甚至可能會羞愧地承認:「那真是一個大錯誤。」
10─10─10 法則鼓勵我們提前考慮這些感受,讓我們免去做出糟糕的決定所帶來的後悔跟丟臉。
善用「10─10─10法則」提升自我掌控力
10─10─10 法則能拓展我們的思考範圍,迫使我們被即時的情緒左右時,以更長遠的觀點來看。
有時候,我們的情緒太過強烈,所引發的衝動也過於猛烈,因此需要刻意與這些情緒拉開距離,才能重新找回理性與判斷。唯有保持這種距離,才能在想放棄的時刻,依然維持自律、忠於初衷與目標。
情緒化的那個自己,往往難以意識到當下決定所帶來的未來後果。他只關注「現在想要什麼」,而且「立刻就要」。即使隱約知道會有後果,也會選擇無視,心想:「到時候再說吧。」 這種過度專注於當下的傾向,往往助長了衝動行為。
10─10─10 法則能破除這種衝動模式,藉由延伸自己的時間視角,迫使我們從「理想中的未來自己」的觀點來思考:「根據我想達成的目標,根據我渴望成為的樣子,我現在做的決定正確嗎?」它鼓勵我們運用理性與判斷力來平衡情緒,從而提升自我掌控力。
當下的自己與未來的自己
「當下與未來的連續性」,聽起來很抽象,其實意思很簡單:愈是與「理想中的自己」保持連結,就愈有可能在做決定時,考慮到那個未來的自己。讓我們來深入解析一下。
我們已經談過理想中未來的自己。這是我們心目中想成為的人。這個人體現了自己想實現的目標、希望擁有的特質,還有希望掌握的技能、習慣和態度。
而當下的你就是此刻的你,會專注在眼前的需求、擔憂與衝動,偏好立即的滿足,並驅使自己做出能迅速帶來快感的決定與行動。
所以,當下的自己和理想中未來的自己,天性上常常是對立的。當下的自己並不太在乎未來,甚至不關心三個月後會遇到什麼困難,只想顧好「現在」。
但我們可以訓練自己連結這兩個角色。我們可以調整自己的思維方式,讓當下的自己與理想中未來的自己攜手合作,維持自律。 方法之一,就是將「現在的行動」與「短期與長期的回報」建立起連結。
舉例來說,假設現在想要避免吃垃圾食物。目標是減重、擁有好身材。
你的心裡已經有一個理想中未來的自己(看起來棒極了!),但現在的自己並不在乎這個形象,也並不關心你是否能夠實現。現在的自己只想知道:「這對我來說有什麼好處?為什麼我不能吃這些零食?」
做出對自己更有益的決定
這時,需要將自己想要採取的行動(例如戒掉垃圾食物)與「立即的回報」和「長期的回報」建立連結。長期的回報各位早就清楚了,因為在第3步驟中已經找出了明確動機。至於立即的回報,可能包括以下幾點:
• 思緒更清晰
• 睡得更好
• 精力更充沛
• 消化更順暢
• 情緒更穩定
現在已經給了「當下的自己」一個很有說服力的理由(其實是五個理由)去遠離垃圾食物—這些是它「現在」就能感受到的好處。
這樣一來,就更能做出對自己有益的決定,好實現理想中未來的自己,讓你更能夠維持自律和控制衝動。
各位已經實現了當下與未來的連續性。有大量研究都證明了這一點。但就我們目前的目的而言,知道這個效應確實存在並懂得如何運用,就已經足夠了。
(本文摘自《零壓力獨自升級》,樂金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