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同事探問私事,為了不破壞關係只好忍一下?心理師:記住 3 件事,讓你在關係中更自在
分享
仁惠(音譯)是大學醫院的護理師,最近她常常覺得,跟別人之間的相處,很容易讓她感到疲憊,原因是她在公司聚餐的時候,透露自己交了男友,職場前輩對她的戀愛史很感興趣,讓她感到不太舒服。前輩們對她男友的職業、兩人的親密度、有沒有結婚計畫,打破砂鍋問到底,仁惠雖然不喜歡自己成為公開場合的話題,但為了不傷害團隊的氣氛,她總是笑著帶過。
再加上最近過節,她去伯父家的時候,親戚們一直叨唸她「為什麼還不快點跟男友結婚」。仁惠的媽媽更是變本加厲,甚至當場拿她跟已經有兩個小孩的表弟做比較,對她發牢騷。每當家人聚在一起,同樣的狀況就一再上演,導致她不知不覺間,開始不喜歡過節。那天回到家之後,她怪罪媽媽讓她很難堪,結果兩人大吵了一架。
「是我很好欺負嗎?」仁惠有時候會這樣問自己。朋友們安慰她,說她太善良了,都會原諒別人。但仁惠並不認同這個說法,她覺得自己似乎因為覺得跟其他人起衝突更棘手,所以選擇不強硬地表達自己的立場。在學生時期的她,曾經因為坦承自己的意見,而傷了好朋友的心,導致兩人關係破裂。自此之後,仁惠就很害怕對他人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仁惠知道她的人生無法和這些人切割,令她不禁感到煩悶,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忍到什麼時候。
我們的生活中,也經常遇到跟仁惠類似的狀況。跟每天都得打交道的同事或同學,即使相處不愉快,卻無法表露出來,只能自己默默承受;就連我們認為在這世界上與我們最親近的家人,有時也會因為意見不合,發生爭端和衝突。這些經歷逐漸積累,會漸漸讓我們對經營人際關係,感到很疲憊。
心理學理論中有一個詞彙叫做 「關係倦怠」(Relationship burnout) ,用來描述人們在人際互動中,感受到失望、疲憊與孤獨的狀態。就如同長時間工作,過勞所導致的工作倦怠,「關係倦怠」是在人際互動和交流的過程中,受到外界壓力與衝突影響,導致自我價值感受挫,進而產生的耗竭感。尤其是當人們持續暴露在一個令自己感到不適的社會環境下,無法擁有足夠的時間回血,社交活動帶來的疲勞感持續堆積,就更容易使人陷入關係倦怠的狀態。
有些關係,雖然可以照著自己的意思做切割,但事實上,不管是在社會上或是家庭關係中,有很多關係都難以單方面割捨。人類非常仰賴人際關係,關係一旦建立,就會想要盡可能維持這段關係。所以即使關係讓人感到疲憊,我們還是會選擇維持表面和諧,獨自承受著壓力,因此感覺悶悶不樂。無法放下,卻無法包容一切,我們在這種緊繃感之中拔河,一方面緊緊拽著這條繩子,一方面又時常被它牽著走,最終漸漸精疲力竭。
6 種找回自我平靜所需的界限
人際關係中,有一個詞彙叫做「 越線 」,通常描述別人過度干涉自己的私生活,或提出那些我們並不想聽的建議。像是,當對方過度干涉我們的私生活,或是干涉我們自己可以做決定的事情,這些踩踏底線、令人感到不適的行為,都可以被稱為「越線」。
從這個角度切入的話,「線」其實代表著,我希望他人與我之間保持的距離。英文裡也有一個單字叫做「comfort zone」(舒適圈),用來形容人與人之間保持的安全距離,讓人感受到安心自在的心理與物理空間。適當地劃清界限,無關文化背景,是每個人在保護自我時不可或缺的一環。
那些會特別消耗我們的關係,往往源自於我們曾經在某個程度上,允許對方在身體或心理層面接近自己,但對方卻過份越界,導致我們感到不適。所以說,從某方面來說,會越線的人往往是自己親近的人。因為我們本來就不會讓陌生人或與自己無關的人,走進內在空間,所以根本沒必要思考如何對陌生人保護自己的界限。所以說,這個「空間」具體來說是什麼樣的空間呢?內達拉.格洛弗.塔瓦布(Nedra Glover Tawwab)是美國的關係專家與心理治療師,她指出,想維繫一段健康的人際關係,我們需要保有六大界限。
你的空間有獲得足夠的保護嗎?如果你正處於一段不舒服的關係或社交場景,不妨檢視一下,你的哪個空間正在被侵犯。希望你能思考看看,當有人踏入了你的空間,當下的你會做出什麼反應。你是否和仁惠一樣,在跟同事聊天的場合裡感到不舒服,卻選擇默默忍受呢?或是像她跟媽媽談話的過程那樣,突然情緒暴走、大發雷霆呢?
因為我們往往不想讓情況變得尷尬,所以就算遇到不舒服的情況,可能會選擇不動聲色、默默忍耐。
特別是面對同事或鄰居這類每天都必須打照面的關係,我們擔心影響到別人對自己的觀感,或日後的團體生活,進而選擇把想說的話,牢牢壓抑在心底。我們以為這種方式可以緩和關係的緊張,但或許才是傷害關係的元兇,因為當我們在忍受不舒服的時候,心裡的失落與失望會逐漸積累,這些情緒會在我們和對方之間,築起一座厚實的高牆。情緒是很誠實的心理狀態,不舒服的情緒不會自然消失,若是放任不管,日後反而會以不適當或不理想的方式爆發出來。當我們為了維繫一段關係,把不舒服的情緒壓抑在心裡,最終不舒服卻轉化成對他人的怒火,或是演變成憂鬱症等心理困擾,甚至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那麼這就不是一段健康的關係。
除此之外,忍受不舒服也是一種逃避的行為。因為害怕談話變得尷尬,或是造成對方的不悅,表面上裝作無所謂,但實際上,你是為了掩飾自己的不舒服,選擇忽略問題的核心。當我們感到不舒服的時候,本來就會想遠離令自己感到恐懼的人事物,這是非常自然的反應。但逃避只會為內在和關係帶來短暫的和平,長期下來,卻剝奪了修復關係的機會,進而導致彼此的關係惡化。
仁惠也是因為害怕別人對自己感到不滿,選擇逃避這份不適和不安的情緒,隱藏自己內心的想法,做出迎合他人的行為。但反覆地逃避,逐漸在仁惠的大腦裡形成了一套慣性的行為模式,不僅讓她更難面對這些不適,最後還帶來了滿腹的委屈與關係倦怠等負面結果。如果想長期維持一段關係,我們必須去面對問題,改善不對勁的地方。也就是說,不明確表達自己的想法,一味忍耐他人言行所帶來的不適,並不會對我們的人生有幫助。
但我們也不能對那些侵門踏戶的人大吼大叫或惡言相向,這麼做只會把我們身邊的人都推開。所以說,面對會越線的關係,我們必須要設定一條不可忽視、合理恰當的界限,跟他們保持適當距離。
記得這些事,讓你在關係中更自在
那要怎麼做,才能建立起既能保護自己,又能維繫健康關係的界限呢?首先要放下對這段關係的執著。當你越是執著、越是糾結,關係的經營反而會變得越困難。談論如何建立關係界限之前,我們先來釐清幾個人際關係常見的迷思與錯誤的觀念,了解自己的心態,才能在關係中更自在地做自己。
1. 關係自然會出現變化
你聽過人氣韓劇《請回答 1998》的主題曲《Don'tWorry》嗎?歌詞裡有一句:「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吧,這樣也是一種意義。」這句話道出了生命自然流動的智慧,每次都讓我充滿感觸。聽這首歌的時候,我常常回想起曾經與我擦肩而過的人。人生中有很多事情總是來來去去,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學生時期的好朋友、一起走過青春的同期、曾經每天一起沉醉在約會中的舊戀人,就連這麼親密的關係也會隨著時間被淡忘,舊的關係會離開,同一個位置會再出現新的關係。
關係一旦建立,離開關係的過程中,我們會經歷強烈的焦慮和失望,竭盡所能想挽回正在疏遠的關係,甚至在情緒上消耗巨大的能量。但實際上,當我們越努力,跟對方的關係反而會變得越難經營。因為我們失去了自己本來的樣子,彼此的交流變得不再自然,為了看對方的臉色,就算一起共度時光,也無法感受到快樂。我們總是企圖想控制他人(甚至控制自己),即便我們根本控制不了。這樣的努力,就像是在往無底缸裡倒水,終究只是一場空,我們遲早會失去這段關係,剩下的只有空虛與被掏空的感覺。
為了不讓自己執著在關係上,我們必須把關係的開始和結束,當成如四季更迭般的人生插曲,因為關係的樣子與熱絡的程度,本來就會發生變化,甚至連內心的感受也會有所改變。不過這並不代表我們必須放下或疏離所有人際關係,而是意味著應該放下超出自我控制範圍的期待,讓關係能以更彈性和自然的方式流動。即使關係暫時變淡了,我們也要保持靈活的思維,告訴自己:「將來在更適合的時機,付出適當的努力,還是能重新建立連結。」我們就能夠從關係的壓力中,保護自己。
2. 不是每段關係都需要「保持友好」
托兒所和幼稚園是孩子第一次經歷社會化的地方,這段時期他們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是什麼?我想大概是「要和朋友們好好相處」吧?我們從小就被教育,破壞關係是不好的行為,所以長大後的我們,也認為保持友好的關係很重要。但很多人被困在童年學習到的教訓,對關係非常執著—拼命跟不適合的人維持友好關係、消耗自己的感情就是其中一種例子。我們遇到的每個人,都來自不同的背景和經驗,當然會感覺某些人和自己很親近,跟某些人之間卻有些摩擦。然而,為了維持友好關係,努力勉強自己迎合雙方難以契合的地方,反而會使關係走向破裂。
如果這段關係維持得很辛苦,請允許自己離開那個人。你必須先放下要經營好每段關係的壓力,你的內在才會重新充滿能量,也才有餘力把注意力放在其他關係上。即使漸行漸遠也沒關係,不常聯絡也不要緊,有必要的話,你可以下定決心一輩子不再跟他來往,斷絕這段關係也無妨。如果這段關係已經無法再為你帶來有意義的連結,那就是該放手的時候了。
3. 心裡舒服,才是一段健康的關係
你有聽過「乖寶寶症候群」嗎?這形容的是—把別人的看法和情緒,擺在自己之前。有這種傾向的人,會認為當自己無法滿足他人期待的時候,關係就會瓦解,人們就會離開自己的身邊,由於他們無法承受這種壓力,所以選擇迎合他人的期待。這表示,他們會透過他人的表情、言談、行為等外界線索,判斷這段關係的滿意度,以及關係是否健康(例如:「這個人被我逗笑了,他應該喜歡我吧。這段關係是一段良好的關係」)。但這種總結的方式,會帶來幾個問題。
首先,沒有人能準確地讀懂對方的心情。每個人表現情緒的方式都不同,沒有一種方法可以完整了解每個人的心境,所以我們沒辦法從外在表現,推論一個人是否對自己懷有善意、願意對自己敞開心胸。所以如果拿對方的反應來衡量一段關係,非常可能做出不正確的判斷。
再者,即使對方感到滿意,但如果這段關係終究讓你感到空虛和疲憊,那麼這段關係所帶來的價值就會變低。不管再怎麼喜歡對方、為對方付出一切,一段可以豐富我們的價值觀、讓自己跟社會建立起緊密連結的關係,終究才是對自己有幫助的關係。所以說,「我跟對方之間的關係健不健康?」這個答案其實取決於我們自己。想想自己和對方的交流,是否讓你感到滿足?跟他相處的時候有什麼感受?你是否能透過這段關係,獲得情緒與情感上的連結?藉此判斷這段關係是否健康,值不值得繼續維繫下去。
(本文摘自《彈性界限》,幸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