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 Leadership > 績效管理
feature picture
xFrame

公司同時採用 OKR 和 KPI,絕對大有問題!兩者為何只能擇一?

王怡淳
2023-05-26
王怡淳
已完成
已取消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根據我的顧問經驗,保守估計,超過 70% 導入 OKR 的企業是 OKR 與 KPI 並用,而我看到這些企業的運作,最後都回到了 KPI。

OKR 與 KPI 並用會產生的問題是,同在一家企業,各部門或同仁卻呈現不同的價值思考與行為模式,導入 OKR 目的是讓團隊重視「最重要的事」,培養聚焦、合作、當責的心態,然而那些用 KPI 的團隊,未必具有這些認知與特質,雙方動機與心態不同,合作能順利嗎?

我問這些並用 OKR 與 KPI 的企業怎麼實施?為何要並用?得到以下的答覆:

「OKR 是訂『挑戰型、需要更投入、更優先』的目標;KPI 是訂『承諾型、上級交付」的目標。因為我們的績效考核制度是以 KPI 為基礎,所以目前先讓同仁試行 OKR,之後再逐漸轉換到 OKR。」

「我們用 KPI 管理結果,用 OKR 管理過程,來協助目標的達成。這樣搭配,OKR 還能彌補 KPI 的缺陷。」

「OKR 只適合『知識密集型、創新試錯」的部門,所以我們讓其他『勞動密集型、業務形態穩定可預期』的部門,特別是行政後勤部門繼續用 KPI。」

然而以上的的認知是正確、可行的嗎?

延伸閱讀:員工設定好 OKR 目標後,下一步呢?組織沒跟著調整,就只是白忙一場

重新了解 OKR 的定位與意涵

被尊稱為「OKR 之父」的英特爾(Intel)前總裁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在 1970-1980 年代,以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的 MBO(Management by Objective)作為管理英特爾的基礎,同時提出 OKR 的概念,將兩者融入英特爾的管理制度,英特爾內部稱為 iMBO,沿用至今近 50 年。而英特爾運行 OKR 的意涵,包括 2 部分:

1. 以制定目標(Objective-O)、關鍵結果 (Key Result-KR) 為導向:

  • O-Objective 是你想要實現的特定目標或承諾
  • KR-Key Result 是為實現目標,你所交付具體看的到、可以衡量的結果

2. 在制定 O 和 KR 的階段和執行過程,引領團隊學習:

  • 在動態環境中,如何讓自身工作結合公司和部門的目標,保持方向一致
  • 如何在自己、主管和跨部門利益關係者之間,建立對績效的共同期望
  • 如何優化績效討論與反饋的過程
  • 改善與跨部門利益關係者之間的協調溝通
OKR為何不能與KPI並用?2
iOKR

導入 OKR 是取代還是融合 KPI

OKR 的核心是:內在動機、合作協同、資源聚焦。OKR 強調內在動機,以績效評估為配套,在 OKR 的制度運作下,強化團隊自我驅動和管理。所以 OKR 重視的不僅是結果,更關注過程中人與事的發展。

企業選擇 OKR 的原因包括:緊密連結上下級戰略與目標、動態調整組織與職能、業務持續增長與創新、以及激勵員工的價值創造。 OKR 強調每個人對目標提供可衡量的貢獻、團隊紀律的持續要求、部門員工的緊密合作,它是通過調整組織的行為方式,強化企業體質,進而提升績效的一套戰略體系。

因此企業關注的,不應只是 OKR 目標設定的層面,更重要的是 OKR 為原來採用 KPI 的組織,帶來的思考核心與執行策略。我們可從下圖的 OKR 方法論了解:

OKR為何不能與KPI並用?4
iOKR
  1. 在 OKR 的組織裡,只有一種制定目標的思考模式:「挑戰度」和「影響力」。它的內涵是包括挑戰型與承諾型目標。
  2. OKR 不單是管理過程,它更重視結果,亦即關鍵結果(KR)的逐一完成,團隊最終將可完成目標(O)。
  3. OKR 的思考精髓與策略,可以協助不同的企業和部門解決組織痛點,提升績效。比如:上下級目標和企業戰略不契合,或是目標缺乏價值思維的問題,這是任何行業、公司或部門普遍存在的痛點。此時,我們可以採用下圖應用精髓中的「自下而上、少就是精」,搭配執行策略的「設定視野目標」,培養團隊的價值思考能力,讓企業和部門的目標變得清晰。
OKR為何不能與KPI並用?3
iOKR
延伸閱讀:明明導入OKR,為何卻像KPI?組織、部門目標的關聯,不是「拆解」而是「連結」

OKR 和 KPI 為什麼不能並用?

換句話說,如果 KPI 是「主管要我們做的事」;OKR 則是「遵循公司部門的策略,思考我們自己想做的、能提出的貢獻」。正是這個思考差異,導致 KPI 組織與 OKR 團隊產出不同的行為模式與效率。

很遺憾地,我看到 OKR 與 KPI 制度並用的企業,組織運作的本質都回到了 KPI,即使主事者還認為他們是 OKR 的團隊。

要避免 OKR 導入失敗,我們必須深切了解:OKR 不能從績效考核制度、團隊功能屬性、目標設定工具等角度思考,而必須從「優化組織團隊的體質」來看待。

OKR 與 KPI 不單是目標設定的工具,更是一種組織管理的機制。試想公司為了績效管理而導入 OKR,卻只學如何制定 OKR 目標,績效能提升嗎?我們還要關注團隊如何執行 OKR 目標的過程。OKR 之所以能提升績效,是因為要求團隊提升目標視野之後,同時調整組織運作的制度與規則,動態地關注執行過程中的組織發展,適時地調整團隊的人與事,進而強化體質,來因應內外環境的挑戰。

因此,我們應該學習如何組建「OKR 團隊」來進行組織運作,而不是只學習如何設定「OKR 目標」

我認為組織轉型的過程,必須只採用一種管理機制,否則團隊將無所適從,徒增內耗。若我們決定使用 OKR,必須確保所有部門與成員都在 OKR 的機制下運作。而面對不同屬性能力的部門和成員,我們可以施予不同的力度。例如不強制全員寫目標,生產線的作業員、或經驗證僅有執行力,但沒有視野思考能力的部屬,只要他們了解自身的任務清單,執行到位即可。

企業從 KPI 轉化到 OKR,CEO、推動小組、部門主管以及人資部門應該觀察的重點有 3 點:
- 團隊的思考邏輯與執行策略是否改變了?
- 組織的活力是否提升了?
- 績效是否提升了?

相關文章
領導 Leadership > 團隊管理
feature picture
李雅玲 / 製圖

4種類型的員工,領導方式大不同!你的部屬是哪一種?

2025-07-24 整理‧撰文 陳清稱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多數主管都希望能藉由交辦工作提升部屬解決問題、自我成長與影響他人的能力,但在這之前,主管得用正確的方式要求部屬,部屬才能跟上腳步,達到工作交辦的目標。

《好員工是教出來的!》作者松尾昭仁指出,主管必須學習克制自己,安靜地看著部屬完成整件工作,再一點點提高工作的難度。只有放手讓部屬去做,從中鍛鍊部屬的能耐,日後才能順利完成你交辦的工作。

若你是剛升任主管,還不確定如何看懂部屬類型、調整交辦方式,建議參考《經理人》推出的「成為傑出主管的第一課」線上課及《新手主管實戰練習範本》模板,幫助你快速掌握實用的方法與應對範例,少走摸索冤枉路。

依據部屬的習性偏好,妥善交辦工作

主管可透過觀察了解每一位部屬的偏好,調整自己交辦工作的方法。《最困難的事,別交給最有能力的人》列出4種類型的員工,建議主管相應的交辦方式:

類型1. 直接告訴我你要我做什麼

4種員工類型1.jpg
李雅玲 / 製圖

這類型部屬能把重複性工作做得很好,主管可直接告訴部屬該做什麼。

類型2. 我希望你先考慮我的意見,再決定要我做什麼

4種員工類型2.jpg
李雅玲 / 製圖

部屬很有創造力,通常能找出更好的做事方法,但只要主管沒有事先對這類型部屬的意見表示尊重,部屬就不會全力以赴。

類型3. 我想自己決定要做什麼

4種員工類型3.jpg
李雅玲 / 製圖

屬於做大事型的部屬,通常都希望能完全掌握自己的時間,主管應多與這類型部屬溝通工作目標,並讓他們自行安排時間。

類型4. 大家一起討論、共同決定後,我就很樂意去做

4種員工類型4.jpg
李雅玲 / 製圖

渴望民主工作環境的部屬,主管只要讓他們有發言的自由、聽取他們的意見,這類型部屬就會接受主管交辦的工作。

想給部屬建議,這樣說才有效

對於部屬正在進行中的工作,主管既不能出手干預,又不能主動提醒時,該怎麼辦才好?

1. 以問句取代命令,讓部屬服氣

將命令語氣改成確認語氣,讓部屬覺得選擇權在自己手上,比較不會有被強迫的感覺。例如,把原本要說的「那份提案簡報明天之前一定要做好!(命令)」改成「那份提案簡報明天之前可以做好嗎?(問句)」

2. 採用間接提醒,而非當面斥責

適合用於不受教的員工,例如,某A部屬即使當面斥責還是頻頻犯錯,這時可藉由責罵另一位毫不相關的B部屬,利用第三者提醒真正犯錯的人,就像拍片現場導演對著助理破口大罵,其實導演不是在責備助理,而是在提醒現場所有人。

3. 視對象不同,選擇積極說法或消極說法

消極說法說服效果大,但好感度低,例如「你老是遲到,真的很糟糕!」積極說法說服效果小,但好感度高,例如「你要是改掉遲到的毛病,表現就100分了!」積極說法可用於日常工作,消極說法則可用於必須說服對方時。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