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部統計,台灣內需市場在疫後呈現報復性成長,零售業 2023 年較前一年產值增加 2945 億元,成長 6.9%,餐飲業產值增加 1626 億元,成長 18.8%。
然而,到了 2024 年 1~4 月,零售業產值較去年僅成長 3.3%,餐飲業產值亦僅成長 5%,似乎榮景不再。許多知名連鎖通路,如寶雅旗下 8 間「寶家 POYA HOME」門市、亞尼克蛋糕 6 家門店,皆傳出「封館出清」,轉換營業模式。
流通業面臨缺工、漲租、漲電價,經營環境日趨險惡,近半年約有 3 萬家零售、餐飲業結束營業,如台北士林 40 年的雙子星西餐廳、景美夜市 40 年米粉湯等。連鎖餐飲龍頭王品集團,也關掉經營不善的品牌或門店,究竟原因為何?又該如何殺出重圍?
不斷創新商品與服務,讓每次的光顧都有小驚喜
流通業將店鋪稱為「賣場」,是賣東西的地方,經營管理店鋪稱為「賣場管理」,這是由賣方角度思考;如果從顧客角度,店鋪是買東西的地方,應稱為「買場管理」。早期供不應求的時代,只要有貨源,商品就賣得出去。現今物質充裕,早已供過於求,商店林立,賣東西的地方,不一定能獲得消費者青睞,消費者惠顧的是「買東西的地方」。
也就是說,店鋪管理者應努力塑造有魅力、讓顧客喜愛的「買場」。買場需具備 3S 原則,新奇(something new)、專業(something special)、差異化(something different)。
零售業者應努力在店內創新商品與服務,讓消費者每次入店,都有小驚喜。例如,便利商店在日本、台灣受歡迎,除了方便,就是不斷改變商品結構,每年至少汰換 1/3 的商品(日本 7-11 則汰換 1/2 的商品)。同時也開發許多服務性商品,如電子支付、商品寄存轉送等。今年 1~5 月,台灣 7-ELEVEN 與全家營收表現,均較去年同期成長 7% 以上,即可驗證不斷創新的成效。
盡全力滿足顧客需求,品質不因時空變換而打折
專業指的是商品專業、服務專業,及洞察顧客需求的專業。商品專業是提供顧客有關商品資訊、知識與趣味性。一般而言,消費者對商品了解有限,店鋪可提供產地、價格、賞味期限等。商品趣味性則為生活提案,如超級市場賣水果,除了標示產地履歷資訊外,還可告知各種水果的甜度,哪些人適合吃哪些水果。
服務專業則是給予一致的服務品質,例如麥當勞分布在全球約 4 萬多家的門市,都能維持相同的服務;西雅圖派克市場(Pike Place Market)賣魚攤販表演「丟魚」,吸引觀光客朝聖,鄰近的星巴克也跟著仿效,收銀員在顧客點餐後,會將空的塑膠杯拋給做飲料的員工,將服務流程設計為「吸睛」表演,亦屬專業服務。
洞察顧客需求則是最難的課題,店鋪要做到顧客導向,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困難。鼎泰豐的小籠包,不再是一籠 10 顆,而是 5 顆,就是因應個人經濟興起,消費者希望吃到多樣少量的餐點。
差異化是指與眾不同的做法,是以顧客需求為前提的差異。有一年我到日本東京參訪,發現所有百貨公司都在頂樓舉辦年節禮盒特賣活動,強調禮盒的豐富性,並提供免運費服務。高島屋百貨公司在禮盒陳列區,製作了大型看板,一個看板說明,該公司做了一份「日本家庭希望收到年節禮品」的大調查,列出當年度最受歡迎的前10名禮盒;另一個看板則把受訪者分群(如單身、剛結婚無小孩的家庭),列出不同家庭結構族群喜歡的前10名禮盒。結果,高島屋的禮盒價格在同業中最貴,但業績卻最好。
我的好友、怡客咖啡前董事長何福仁曾指出,許多店家開業後,就不再更新裝潢設施,為的是折舊攤提完畢,即可開始賺錢,殊不知消費者厭倦一成不變的店鋪氛圍,反而不再惠顧。近一年來,大潤發在中國關閉 20 多間門市,很可能就是店鋪不再具有「買場」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