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和建置知名購物網站的科技小夥子喝咖啡,才 30 歲出頭的他,居然道出工作轉換的無奈,因為科技瞬息萬變,就算在公司裡實務學的硬技能,過不了多久,新工具出來,舊的就等著被淘汰,「所以找人與其找高薪的老鳥工程師,還不如找薪資低的職場新鮮人。」
這讓我想到科技界的當紅炸子雞輝達(NVIDIA)創辦人黃仁勳,之前在學校演說時,分享了一個照料花園 25 年園丁的故事,因為園丁他有的是時間,所以持續貢獻他在花園的技藝,我分享這個故事來鼓勵這科技小夥子,「你有的是時間,而你也已經有些武功,透過自學和功力的堆疊,累積職場技能,才能持續在業界裡勝出」。
AI不只是工作夥伴,也能提升學習效率
近期企業趕搭 AI 列車,轉型言必稱 AI。日前聆聽一場英國企業高階主管的演講,提到她的集團訂下目標,要用 AI 來推動變革,於是做了一個實驗專案,實驗初始,進行內部調查,大多數的員工不看好這專案,實驗結束後,再做一次內部調查,居然高達 80% 的同仁認同這個專案。
演講者接著說,這個實驗專案的特色,就是「所有部門的所有員工,約 300 人,全都動起來」,平均每 4 個員工提出一個發想,從中選出 20 多個落地執行。既然是員工自己提出的轉型點子,可想而知,執行意願及可行性,應該都挺高的。
過了一年多,經統計,超過 100 項的大小工作,用上 AI 而節省人力及增加效率。我大膽推估,這外國企業裡有不少的員工,無論是主管或是部屬,多是透過自學 AI,搭配實務歷練,然後學以致用,才能成功改造現有工作。
過去的自學,限於紙本書刊,之後網路無國界,透過搜尋引擎,加快了舊學及新知的取得,現在還有生成式 AI 可以創造智慧,每當我把 ChatGPT當成工作夥伴時,我不禁要說,它真有兩把刷子!再加上蠢蠢欲動的競爭者及後起之秀的獨角獸,應該會有更多超乎想像的高科技工具誕生。現在的我們,是幸運的,可以透過傳統及科技工具,提升吸收舊學及新知的效率。
因應工作的實務需求,將已知從點串連成線
除了新知需要自學外,為什麼舊學也需要自學呢?以留才計畫裡的員工認股權為例,早已有相關的會計原則,但是,同仁們總是在工作需要時,才被迫去學習這「點」會計處理。
舉例來說,當公司給與員工認股權時,需請第三方鑑價公司評估該員工認股權之公允價值,在員工有權認購股票的期間裡,公司要配合認列薪資費用。或者說,員工在取得及執行認股權時,是否需要被課稅,稅負如何計算(註:基本上,課稅的稅基,是執行認股權時,股票時價高出員工執行價的部分,還要搭配其他規定。)
當釐清了這些會計處理對企業損益的影響,搭配課稅方式對員工所得的影響,讓學習連成一「線」,然後考量各項影響後,或許可讓留才計畫這個「面」,更為完善,才不會讓「留才」的初衷,岔出「流才」的結果。
一般中小型企業裡,沒有設置教育訓練的專職人員,就算遇上認真的主管,尋覓外部講師在內部開班授課,或是讓部屬去參加外部的公開訓練課程,但光是聽課肯定不夠,因為聽到的知識還沒在腦子裡發酵時,已經下課了。礙於上班已經累得跟狗一樣,下班後,還要員工主動學習,真的很難。所以,願意犧牲吃喝玩樂的時間,自律嚴謹的自學,這種累積競爭力的員工難尋。
職場裡,沒有誰規定主管應該教育訓練部屬,也沒有人知道,現在的技能,是否會被新同儕、新員工或新工具所取代?端看每個人自己的選擇,認真自學而屹立不搖;還是如常上下班可能有一天就被淘汰。多年來,我一直鼓勵同仁去報考學校研究所、在職專班,考慮 IT 雲端或資安認證的專業證照。一旦錄取或是上榜,我都會在辦公室牆壁上張貼海報,大肆宣揚,提倡自學的職場氛圍,鼓勵同仁們透過自學累積功力,讓一身武功,被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