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數位工具
feature picture
Leonardo ai

它不是 Google 搜尋的替代品!這樣使用 AI 工具,是一種浪費

Tifi Liu
2025-03-21
Tifi Liu
已完成
已取消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我老婆最近髮質好像變好了,我問她用了什麼新的洗髮精嗎?她非常自豪地告訴我,那是因為她學會用了 AI 工具。」一起吃午餐的時候,我們公司的技術專家聊到,「這就激起我的興趣啦,我老婆可是對科技一竅不通的,沒想到也開始使用 AI?她到底用了什麼,怎麼用的?」

結果她太太非常驕傲地告訴他:「市面上不是有 ChatGPT、Qwen 等平台嗎?我原本都用 Google 搜尋,現在改到這些平台上搜尋啦。」專家說到這,抓了抓頭。

另一位同事問:「這有什麼不對的嗎?AI 平台就是善於將大量資料統整成一個簡單的答案、方法不是嗎?以前用搜尋引擎,得自己一個一個網站點開來看,現在 AI 直接給到你整理好的資料呢。」

專家解釋:「雖然這是 AI 平台的一個用途沒錯,但其實本質上是喪失了『使用 AI』的意義。」

延伸閱讀:AI 搜尋錯誤率高達6成!一次看:8大工具誰最準?付費版更愛胡說八道?

要讓 AI 幫你思考,別只讓它「給答案」

怎麼說呢?印尼知名音樂人 Eka Gustiwana 曾在演講時提到:

「如果你使用 AI 創作音樂,那你就只是一個指示操作員(music prompter),不能被稱為一個音樂人(music artist),AI應該給予你靈感、讓你學習,而不是給你答案。」

AI 的應用,不應該是讓我們即刻從 0 到 100 的抄捷徑,而是教我們它的深度思考過程,進而引導我們學習。

目前數個 AI 平台都已具備「深度思考」(deep think)的功能,舉例而言:

它不是 Google 搜尋的替代品!這樣使用 AI 工具,是一種浪費
思考過程。
Tifi Liu

我的詢問方式也從以前「搜尋引擎」的關鍵字搜尋(如:染髮 改善),變成疑問句,同時也添加更多細節(如:是否有讓挑染過的頭髮增加光澤的方法),這也代表我們跟 AI 的問答,是以一種對話的方式開啟。接下來,要觀察的重點是 AI 平台的思考過程。

它不是 Google 搜尋的替代品!這樣使用 AI 工具,是一種浪費
答案。
Tifi Liu

在平台完成思考後,便可以看到它提供的解答,包含如何深層養護與保濕等,但如果忽略了中間的思考過程,久而久之,自己也容易喪失思考的能力。

當我們將 AI 視為 Google 的替代品時,實際上我們只是改變了搜尋習慣,而沒有真正利用 AI 的潛力。AI 不僅是一個方便的答案提供者,它更應該是一個學習夥伴。

舉例而言,AI 在學術領域的應用愈來愈多,但與其用 AI 生成結論,不如讓它幫助我們分析數據、歸納趨勢、提供不同觀點,甚至是挑戰我們的假設。透過這種方式,我們不僅獲得了答案,還能培養批判性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試想,如果一個學生在寫論文時只是單純讓 AI 生成內容,而不去理解其推理過程,他所獲得的僅是一篇看似完整的文章,卻無法真正內化知識,那上這門課、交這個作業的意義在哪裡?

延伸閱讀:Deep research 是什麼?花時間蒐集資料、推理精練、緩解幻覺,是屬於 AI 的「慢思考」

如何真正「使用」AI?

一、把 AI 當作學習夥伴,而非搜尋引擎: 嘗試以對話的方式與 AI 互動,讓它解釋其思考邏輯,以及多加利用「深度思考」、「深度調查」等功能來學習。

二、要求 AI 提供不同的觀點與解釋: 例如,如果你在研究某個議題,可以請 AI 從不同角度來分析,甚至讓它扮演特定專家來進行辯論。

三、透過 AI 來提升自己的知識與能力: 不要只依賴 AI 給的結論,而是利用它來學習新的概念、拓展視野。

AI 工具確實很方便也很好用,但切記不要讓他取代你的消化及思考過程,當我們理解 AI、學會與其互動,並將它應用於學習與創造之中,我們才能真正發揮 AI 的價值。

繼續閱讀 AI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