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 Business > ESG
feature picture
3

雷暘科技特用化學品成就建築業節能減碳的大業

經理人X雷暘科技
2023-10-06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建築與營建業佔全球碳排近四成的比重,已經落後於工業和運輸部門的總和,此刻正為了積極尋找永續解方而傷神,隨著歐盟與世界各國對於綠色建築與淨零排放開始制定更具體化的法規,建築業的減碳已是燃眉之急。產業界的目光焦點除了建築物使用時的排碳之外,對於建材、施工、拆除等上下游產業鏈的碳排關注毫不放鬆,甚至已經看到歐盟對於綠色建築所推出的減碳路線圖(回收90%以上的建材並重複使用),這一切都激勵新的建材與創意工法,並驅動更低成本的技術創新。

對於經緯萬端的建築業減碳之路,外觀上所用的塗料化學品正引起了國際化工大廠與背後隱形冠軍們的注意,一波鴨子划水的化學品創新布局正快速地展開,背後的小型新創企業正嘗試積累產品的研發能力,勇敢的揚帆破浪,航向新藍海的商機。

雷暘科技(Rayoung Chemtech Inc.)是一家專精於供應與設計防鏽蝕、抗汙、耐候等功能性塗料化學品的台灣企業,並透過其創新的特用化學品材料開發平台開發疏水塗裝材料以攫取市場的目光,鐘智翰董事長接受專訪時,直接指出建築業與營建材料業的減碳永續商機潛力無窮,雷暘首先瞄準建築業對耐候性(Durability)的要求,利用特殊塗層解決建築體與外牆對於防鏽蝕、清洗維護的要求,這是一個小的應用,但是卻具備小兵立大功的效益,並且進而提供改變未來建築鋼材的設計概念與使用範例的機會,打造出合乎世界潮流的節能減碳的用途。

雷暘科技
經理人

Duravance 打造高疏水、抗塗鴉的外牆塗料,節能減碳立大功

他率先展示像水一般透明的低黏度液體塗料,簡易施作後在結構物表面上形成一個2微米(Micrometer)厚的薄膜層,這是一層具備耐刮又耐彎折、易清潔的玻璃層,擁有像是荷葉上水珠滾動效應的疏水表面,這能夠讓建築大樓外牆的外觀表面灰塵與髒污,在使用清水沖刷後就能快速輕易地清潔乾淨。

第二個展示是業界所說的「抗塗鴉」或是「耐污」的功能,他使用油性奇異筆開始塗鴉這個表面,只要用簡易的外力刷洗擦拭,就可以迅速清除,他自己試過諸如鐵樂士噴漆等塗鴉,在處理後都可以達成滿意的去除效果,這對於建築物與公共建築的景觀維護有直接的幫助,這些特性都讓一年需要清洗二~四次的大樓帷幕外觀的工作,下降到一次,並且變得更簡單與更環保,不但節省每次清洗時需要使用到的大量酸、鹼等清潔液體,降低原來對底漆的損害,更省在養護成本與時間的持續降低。

這個雷暘科技稱為「Duravance」的原料產品線是指「Durable」和「Advance」兩個字結合而來的新創意,此塗料化學品以不改變原來表面的顏色與特徵,但能夠賦予減碳環保的新創意為開發目的。產品的核心的技術是3D結構的高強度無機樹脂,在材料中使用超過70%的矽(Si)成分,具備低碳的材料效益,而且可以透過空氣濕氣固化或是熱固化,就可以形成高性能的類陶瓷(Ceramics)塗層薄膜,有機會挑戰取代目前建築鋼材在防蝕領域廣泛使用的氟碳樹脂與有機矽樹脂。

類陶瓷塗料助力打造樂高積木般的模組化、易回收的新型態建材

雷暘進一步開發「HyperDurays」的塗料產品線,以極佳的附著力著稱,兼且以防止腐蝕、抗汙、易潔為核心功能,加上用料省,長效又低碳,經過 SGS檢測,具備20年的耐候性,為了迎接未來樂高積木般的模組化、易回收的建材革新浪潮,雷暘科技積極與廣懋材料科技合作,在鋼材直接塗上HyperDurays塗料,讓這些鋼材可以重複使用與方便回收,讓建材循環使用與永續減碳成為一個關鍵的賣點,創造新事業的機會。

雷暘科技創立邁入第16年,不只向材料創新的目標不斷前進,也努力站在巨人肩膀上來開拓新局。雷暘與德國默克(Merck)及相關廠商技術合作,將開發的特殊3D結構無機樹脂再加以配製成高性能類陶瓷塗料,擁有應用的智慧財產權(IP)並申請國際專利。

雷暘科技目前全力瞄準無機材料的前瞻發展,透過材料本身高耐候與高附著力的特性,打造具備不同功能性的產品,開展建材市場上的新商機。透過自有實驗室與開發能力,攜手產業巨人、與包含電子業在內的各品牌大廠,朝多樣化應用開發,保持產品創新的敏銳度,在全球瘋ESG目標的世代裡,一起成就永續、共榮的願景。

有關更多雷暘科技相關資訊,請查詢網站:https://www.rayoungnet.com/

商業 Business > ESG
feature picture
4

顧客來消費,就是在響應減碳!遠東 SOGO 為何要成為第一個有碳標籤的百貨?

採訪.撰文 吳美欣
2023-05-23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遠東 SOGO 百貨永續發展辦公室徐宛韻協理表示,做 ESG(environment,環境保護、social,社會責任、governance,公司治理),「最大的壓力就是你不能原地踏步,維持現狀就是退步。」

在百貨業首開減碳先河的遠東 SOGO,做了許多業界創舉:2015 年天母店取得百貨業第一張碳標籤,記錄產品碳排量、2017 年在各店禁用一次性與美耐皿餐具、2018 年獲頒業界首張「減碳標籤」(5 年內 3%以上碳足跡減量)、2022 年加入 EP100,目標在 2028 年提升能源生產力(每單位能源消耗的經濟產出)50.52%,成為亞太地區第一個加入的百貨業者。

能源生產率是經濟產出與能源消耗的比例,若要達到目標,遠東 SOGO 換算,未來 5 年內用電度數得較 2022 年再減 16.52%,相當於每年節電約 3~4%。

但是,對百貨公司來說,減碳不是必選題,為什麼還這麼迫切?「你說為什麼要嘗試做第一?老實講就是壓力吧,如果你總是第一名,應該很難想要落後,」徐宛韻說。

早在 2015 年,董事長黃晴雯就在思考,遠東 SOGO 除了有很好的產品力,還可以貢獻什麼價值?基於過去她在公益與媒體的經驗,她決定要發揮遠東 SOGO 的「通路影響力」,成為百貨業界的永續模範生。

延伸閱讀:ESG 做了不一定能賺錢,如何讓股東願意長期投資?永豐餘的實戰分享

發揮通路影響力,定義百貨碳盤查項目

「我們是第一個有碳標籤的百貨公司,當初業界沒有人做這件事情,也沒人知道要盤查什麼,」徐宛韻補充,「碳標籤是需要被定義的,才有比較基準,我們和環保署、第三方顧問、專家,一起定義出百貨業碳盤查的項目。」

他們依照一間百貨可能會產生的碳排:包括營業用的原料取得(如紙張、發票等)、服務(如空調、照明)所產生的碳排、以及廢棄物處理(如廚餘、資源回收),定義出 3 大項目。

其中,遠東 SOGO 發現,百貨最大碳排來源,來自能源使用,又以空調為大宗,「照明我們已全面採用 LED 燈,再降的空間有限,但空調占了 55~60%,最能改善的就是空調系統的優化,」遠東 SOGO 百貨工務部周昭岐協理表示。

因此,遠東 SOGO 在 2018 年全面導入 ISO50001 能源管理系統,透過測量與監督,找出現階段能源使用可改善之處。把老舊的離心式冰水主機,改為變頻的磁浮式冰水主機、冰水馬達及空調箱風機增設變頻機制,可節能 25~60% 不等。

2022年 - 遠東SOGO加入EP100-董事長與團隊合影
遠東SOGO 於 2022 年加入 EP100,成為亞太地區第一個加入的百貨業者。圖為董事長黃晴雯(圖中)與團隊。
遠東SOGO提供

轉換業績至上的心態,反留意到市場缺口

但是,換掉設備的效果還是有限。周昭岐表示,他們得做各種測試,找出「省還能再省」的做法,連跟邏輯相反的方法都得測。例如,傳統認為冷氣的冰水主機開一台比較省電,但是測試後,發現 2 台更節電,可差將近 10% 用電。

他們也透過燈號機制,提醒各店鋪的節能狀況。綠燈,表示按照現行計畫,就可以達成年度目標;黃燈,要留意進度;紅燈,代表進度落後,要找出補救方法,總部 ESG 小組也會到現場了解狀況,與店舖主管提出改善計畫。

店長也必須改變心態,「最難的就是,從營收的概念,變成要有環境意識,」公關遞來一本純綠色的型錄,裡頭收錄使用環保或回收材質,或經過節能認證的產品,「這個宣傳每年有 2 個檔期,都在大檔期前開跑,廠商也很高興,只要有永續商品,SOGO 就會幫忙宣傳。」

這些改變對經營客群也有益處,例如有百貨「坪效王」之稱的忠孝館,在 2018 年舉辦小農展,原是一年一次的檔期,但因為有太多客人想回購,變成一年 2 檔,甚至影響到該館 2022 年改裝時,在超市闢了無毒水耕、友善農作專區,「的確發現有一塊,是我們過去沒有照顧到的需求,」徐宛韻說。

延伸閱讀:ESG 是什麼?投資關鍵字 CSR、ESG、SDGs 一次讀懂

現在,首間取得碳標籤的天母店,也取得減碳標籤,意思是整間百貨都屬於減碳「產品」,「你在裡面用餐、消費、聚會,都在響應減碳,」徐宛韻說,這不僅讓消費變永續,廠商在天母店消費的金額,30% 可以認列綠色採購,等於打開 2B 市場,並預計 5 年後,全台 SOGO 都會取得減碳標籤,納入綠色採購的範疇。

走在百貨業減碳的前鋒,徐宛韻與周昭岐認為,減碳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馬拉松,需要各方協力,「一個人跑得快,和團隊一起跑、跑得遠。」

095-1_遠東SOGO的永續行動里程碑
經理人
繼續閱讀 ESG
相關文章
商業 Business > ESG
feature picture
5

各部門協力讓航班「減重」!中華航空如何減下逾 13 萬座籃球場的碳量?

採訪.撰文 盧廷羲
2023-05-23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我們從 2007 年就開始減碳,那時候大家是先做節油。」中華航空企業安全室處長李志偉說,航空公司最大的能源消耗在燃油,節省可以降低營運成本。後續幾年 ESG 意識抬頭,組織改以減碳為目標來節油。

節省燃油可分為好幾個面向。早在 20 年前,飛機修護時,在機體尾部設有輔助發動機,提供飛機電源,但一個小時要耗掉 600 磅(約 272 公斤)的油。李志偉當時是節油小組的工程師,他提議關閉輔助發動機,改以外接電源的方式,如電源車、空調車、機場空橋電源或空調裝置等,節省燃油又能降低噪音。

延伸閱讀:ESG 做了不一定能賺錢,如何讓股東願意長期投資?永豐餘的實戰分享

訂出「節油、減碳」的大目標,交由各部門提出具體方案

2008 年底,華航成立溫室氣體盤查作業小組,是國內運輸、航運業中,第一間執行溫室氣體盤查的企業,建立內、外部查證的作業細則,逐年檢討減碳實績。如今,華航一年的減碳量,相當於造林 13.5 萬座籃球場,是全球航空業之冠,近 10 年華航每年平均推動約 66 項空中地面環保節能措施,總計減碳近 65 萬公噸。

組織訂定節油、減碳的目標,真正執行時,還是得仰賴各階層的工作者。例如,華航高階主管提出「機隊更新」的策略,引進新型的節油航機,像是空中巴士 A350-900、波音 787 等機型,減少 20% 的油耗與碳排放。

至於飛行員,負責航務優化。由於飛機有最佳的飛行姿態,機身保持一定角度傾斜,能夠更省油。因此,飛行員會判斷,依照航行當時的天氣,選擇最省油的航路與飛行高度。

航務處的性能發展處,負責觀察各航班的飛行狀況,「如果某一架飛機,它的耗油比別人多幾百磅,他們會立刻通知修護組。」企業安全室環境部經理鄭智仁說。

又好比,團隊訂出「航機減重」的目標,各部門人員就會思考自己能多做什麼。如空中用品類的機上餐車、餐盤或是空中服務用品都以輕量化角度思考;貨運也使用輕量化貨櫃及拖盤,此外,像是飛機上提供旅客用水,以往都是把水箱加滿,經過組織內部商議,視航程長短,制定精準載水量目標,水夠用即可,減輕重量。

「我會問團隊,在不影響安全的情況下,你還可以做哪些事情?」李志偉以航機減重為例,他們設計輕型餐車,後艙組員的隨身手冊電子化、旅客雜誌電子化。

導入可持續航空燃料,為國內航空業唯一

李志偉說,經過近 20 年的努力,他們已經把減碳執行得很透徹,接下來則要挑戰更困難的目標,導入可持續航空燃料(SAF,sustainable aviation fuel),也就是生質燃油。華航 2017 年在部分新機型添加 10% 的生質燃油,共計 5 架飛機,2021 年提升至 10 架,是國內唯一使用生質燃油的航空公司。

不過,可持續航空燃料的價格比一般燃油貴 2~5 倍,且產量有限,台灣的相關法規、使用標準,尚未完全建置,「還需要開很多研討會,邀請政府把 SAF 納入淨零碳路徑的規畫。」

延伸閱讀:8 成主管找不到 ESG 人才!資誠李宜樺:練就 3 大識才眼光,找到對的人上車

另一方面,華航去年響應天合聯盟(SkyTeam)發起的永續飛行挑戰(TSFC,The Sustainable Flight Challenge),推出永續示範航班,從航路節油、機坪作業(行李、貨物、餐食與客艙服務用品等裝卸作業)、網路報到,到機上餐點與服務用品等,示範近百項減碳行動,比一般客機減碳 20%。

企業發展室經營發展部經理鍾人傑說,此專案發想的許多減碳措施,都已實際落地,像是手機 App 自助報到、電子登機證等機場數位化服務,減少紙張耗用;機上餐點以當地食材為主,精確量化製作,避免食物浪費。

093_中華航空減碳路徑圖
經理人

Profile

中華航空_2023-04-13_侯俊偉攝影_ (2) (1)
侯俊偉攝影

李志偉
1991年加入中華航空,現為企業安全室處長,負責空中及地面安全、安保、環境等事項及風險管理。

中華航空_2023-04-13_侯俊偉攝影_ (3) (1)
侯俊偉攝影

鍾人傑
1991年加入中華航空,現為企業發展室經營發展部經理,2022年推動永續示範航班專案。

繼續閱讀 ESG
相關文章
商業 Business > ESG
feature picture
6

ESG 做了不一定能賺錢,如何讓股東願意長期投資?永豐餘的實戰分享

採訪.撰文 林庭安
2023-05-22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如果你們5年前來採訪,前面擺的都是雜誌、書籍,但現在,我們的產品有更多應用。」拍照時,永豐餘投資控股永續長、中華紙漿董事長黃鯤雄指著面前的紙餐具、紙衣架、紙膠帶說道。在減塑氛圍下,大家從塑膠包材轉往紙製包材,以造紙事業為核心的永豐餘也抓準機會。不過,近年淨零排放議題熱度提升,製造業難逃「碳排大戶」的標籤。

「正是這樣我們才更要做循環經濟,」黃鯤雄表示,永豐餘在 1924 年創業之初就用農林餘料做建材、造紙,只是當時還沒有「循環經濟」這個詞,「永豐餘很早就有這個行動,到今天已經變成習慣。」

延伸閱讀:勤業:缺乏人才是企業推動永續的主要痛點!管理層和基層的減碳任務有何不同?

生質能源、汽電共生、沼氣發電,2022 年碳排減少 15%

黃鯤雄解釋,造紙產業比較特別,有固碳的效果。根據 1961 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卡爾文(Melvin Calvin)的研究,當植物行光合作用,會吸收二氧化碳並形成醣類,可以將碳儲存在植物體裡,就是所謂的「固碳」。

而植物的纖維素與澱粉,正是造紙的主要原料。生產和使用紙的過程中,原本儲存在樹木纖維裡的碳,就會鎖在循環中,「理論上,我們鎖在紙上的二氧化碳,大於造紙過程排的碳,但礙於台灣法規,我們現在還沒辦法取得碳匯(carbon sink,儲存二氧化碳的天然或人工倉庫)。」2021 年,永豐餘自行估算台灣主要廠區紙品纖維的固碳量,約 230 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兩岸植林的森林固碳量也達 290 萬噸。

不過,永豐餘有 80% 的碳排來自範疇一(製程或設施的直接排放),所以減碳重點,是用替代燃料減少煤的使用,更喊出 2024 年要減少 50% 的煤炭使用量,「這當然很難,但這是種宣示,讓同仁有目標去努力。」

從過去累積到現在,永豐餘共採用 3 種替代燃料:木質素(可再生的植物資源)與沼氣等生質能源、SRF(solid recovered fuel)零燃煤汽電共生。因為林漿紙事業本來就需採購木片,將木質素轉成綠能,是他們可持續執行的代煤策略;沼氣則是將廚餘等有機廢物經厭氧分解後產生的能源,永豐餘研發的特殊厭氧菌,每立方米沼氣可發 3 度電。ESG 辦公室經理吳家鈴指出,光是用這些替代燃料,就讓台灣廠區 2022 年在範疇一的總碳排較 2021 年下降了 15%。

工業用紙新屋廠在 2020 年更取得 BS8001 循環經濟商業模式認證,是全球造紙業首例,2023 年更與桃園市政府合作,將沼氣發電與汙泥共消化技術用在龜山水資源中心,等於是把循環經濟的商業模式建立起來,傳到不同領域。

董事成員具備環境素養,才能「容忍」長期投資

黃鯤雄解釋,永豐餘的循環經濟,是跨產業的循環,再加上它是新興產業,必須靈活應變,公司太大反應速度太慢,所以他們鼓勵內部創業、成立新公司做相關業務。

一間營收近 800 億的上市公司,必須跟股東、董事會及各方利益關係人交代,透過小公司敏捷開發新興技術,是一個比較適當的做法。「技術不能藏私,要有實務才會有解方。」黃鯤雄表示,轉廢為能或是循環經濟必須投注相當大的耐心,給它時間開發技術,像是在沼氣發電也花了 5 年時間,才能達到現在的成果。

延伸閱讀:公司想推動減碳,該如何設定目標?減碳新手必知的 4 種國際標準

「因為沒有創造利潤,董事會就要有很高的容忍度,」黃鯤雄指出,整個公司要有意識地做循環經濟,所以在董事會組成中,就需要具備一定的「環境素養」,像是胡均立董事,就是具備環境經濟背景的教授。當董事會理解節能減碳協助組織永續發展,他們就不會太反對,「ESG 會不會賺錢很難講,可是它能讓你不倒。我想『不倒』比賺錢更重要。」

091_永豐餘的 5 大循環(更新)
經理人

Profile

黃鯤雄
1949 年生,美國威斯康辛州立大學化學材料科學博士。曾任 3M 亞太區事業部主管、康那香集團總經理,現為永豐餘投控永續長及中華紙漿董事長。
吳家鈴
1973 年生,中興大學法律系、史丹佛大學傳播碩士。曾任趨勢科技全球產品經理、北京騰雲科技產品行銷總監,現為永豐餘投控 ESG 辦公室經理。

繼續閱讀 ESG
相關文章
商業 Business > ESG
feature picture
7

如保興業的減碳實戰:規模不到 50 人的中小企業,如何超前同業做碳盤查?

採訪.撰文 高季芃
2023-05-25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在去年(2022)12 月臨時決議,將螺絲扣件納入列管的產品,進口螺絲扣件至歐盟需申報溫室氣體排放量,申報 2023 年 10 月試行、2026 年正式上路。

台灣的扣件業在國際供應鏈地位舉足輕重,根據《螺絲世界雜誌》的報導,2022 年台灣各類金屬扣件出口金額為 1895.5 億元,其中出口到歐盟的比例為 26.1%,約新台幣 495.5 億元,此決策對台灣以出口導向的扣件業造成巨大衝擊。

早在 CBAM 決議扣件業納入規範之前,美日歐系大型車廠的螺帽供應商如保興業副董事長王文信便有強烈的減碳意識,契機是去年年初加入零碳大學聯盟時,聽到創辦人陳來助說:「先做的企業會先拿到資源,可以提早準備好,如果後面才做會大塞車。」

事實證明也是如此,光是做溫室氣體排放查證(ISO14064-1),就要先蒐集廠房邊界範圍內所有機台儀器的溫室氣體排放資料,再依照不同的氣體、對照係數表一一換算,最後整理成報告書請認證公司稽核,「今年開始要求後,認證公司被塞爆,申請稽核報告書需要排隊 9 個月以上。」很多同業「今年要交,實際上要順利完成有難度。」

延伸閱讀:ESG 做了不一定能賺錢,如何讓股東願意長期投資?永豐餘的實戰分享

盤查需蒐集整理大量資訊,須具備一定數位轉型能力

去年 2 月開始,如保接連啟動溫室氣體盤查(ISO14064-1)、能源管理系統(ISO50001)認證,並成立 4 人的減碳小組,由王文信、副總經理呂純儀(王文信妻子)以及另外 2 位專案人員分別擔任能源管理和溫室氣體盤查的窗口。

擔任窗口的其中一項任務是,每個月蒐集憑證,如加油的發票、委外加工單、出貨船務資料等,掃描後上傳到 ERP(企業資源規畫系統)系統,王文信說,「因為大家都沒做過。做這個壓力很大,要不斷要求別人繳資料。」另外,企業也需要一定程度的數位轉型和資訊能力,「如果要從 ERP 開始,真的是搞死自己。」

其實金管會未要求上市櫃公司做能源管理系統(ISO050001),如保為未上市的中小企業,即便困難重重卻仍決定做 ISO050001,主因是能源點管理揭露的資訊和溫室氣體盤查有 60、70% 的高度重疊,另一方面可以揭示耗能最高的項目,看是電燈、機台或倉儲,以作為監控基礎。

輔導如保的長榮大學 ESG 產業永續研究中心副主任陳賢名說,長榮大學在 2022 年聯手包含如保在內共 5 個組織組成零碳轉型聯盟。由校方擔任無給職顧問、業者貢獻專業。而校方評估合作夥伴的 1 項條件,就是願意配合做 ISO50001,使減碳更有方向,彼此也能一起學習、成長。

陳賢名提到,王文信不只親自帶領減碳、做能源管理,還花費時間向政府提案爭取經費,在廠區內導入 4 套智慧電表。他表示,這 4 套智慧電表分別來自 4 家不同公司,王文信願意與他們溝通需求、回饋使用狀況,以期幫助更多同業導入。

縮短運輸距離、回收混合料,從能做的先開始

雖然如保經溫室氣體盤查,得知廠外的加工運輸占據最高比例的碳排量,但燃油車暫時不可能全部換成電動車,因此先從內部製程改起。

一方面推動綠色採購,改向距離較近的供應商採購,縮短運輸距離;另一方面,也在廠內回收加工,以電路燃燒製成低碳排的混合料,取代全新原料,「有的客人要求一定要用原先較高碳排的原料、比較穩定。」呂純儀表示,如果客人沒有要求,則可逐步轉換為低碳排原料,並漸進性測試,使用在需要較高度安全性的產品。

今年 4 月,如保興業以 45 人的企業規模,率先取得溫室氣體排放查證(ISO14064-1:2018)的意見書。王文信認為「如果是為法規而做,會很痛苦;為客戶而做,還會想到有訂單。可是如果想到還能為永續貢獻,價值感會更強烈。」受訪時呂純儀正懷著第 5 胎,他們希望留給下一代比較好的環境。

延伸閱讀:勤業眾信:缺乏人才是企業推動永續的主要痛點!管理層和基層的減碳任務有何不同?
097-2_如保興業減碳里程碑
經理人

王文信 Profile

畢業於高苑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曾任如保興業管理部副總經理,2018 年起擔任如保興業副董事長,為二代接班。

繼續閱讀 ESG
相關文章
商業 Business > ESG
feature picture
1

公司想推動減碳,該如何設定目標?減碳新手必知的 4 種國際標準

整理・撰文 簡鈺璇
2023-05-17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根據環保署事業溫室氣體排放量資訊平台,台積電 2021 年的碳排量約為 1012 萬公噸 CO2e,僅次於中國鋼鐵、台塑石化,排名全台第三,卻開創全球半導體企業先例,2020 年宣布加入 RE100(100% renewable energy),承諾全球營運據點將在 2050 年以前達到 100% 使用再生能源,並在 2021 年宣示 2050 年達成淨零排放的目標。

台積電 ESG 委員會主席何麗梅先前接受《經理人》專訪時表示,面對這項艱鉅任務,台積電仍願意承諾的原因在於,先訂出目標,內部才有動力推動淨零。如果企業不承諾,仍照常循規工作,淨零絕不可能實現;正因為任務艱難,才要先承諾。

076_為什麼要做?參考標準?如何設定目標?
經理人

那麼企業要如何設定減碳目標?曾協助友達光電執行產品碳足跡盤查的台灣數位企業總會理事長陳來助表示,企業在規畫淨零路徑圖的時候要考慮 3 件事:何時啟動、何時終點(即2050年淨零碳排),以及何時達到最關鍵的排放峰值(emissions peak)。

延伸閱讀:8 成主管找不到 ESG 人才!資誠李宜樺:練就 3 大識才眼光,找到對的人上車

標出起點、終點與峰值,讓看似遙遠的目的地愈來愈清晰

所謂的排放峰值,就是在某個時間點,國家或產業的排碳量將達到最高峰,之後僅能逐年下降。但是,因減碳技術及規範變動性高,企業難以預估何時達峰,陳來助說,企業可以用《孫子兵法》的「道、天、地、將、法」來繪製零碳路徑圖,思考排碳峰值時機。

「道即是願景,天為總體經濟,地則是個體經濟,將是組織,法便是流程。」

要淨零轉型,就必須要從願景開始調整,例如石化業還是賣很多石化產品,就無法達到淨零;同時也須考慮到總體經濟,包括外部環境及內部營運。

前者指的是淨零相關法令及規範的變化,比如 2022 年美國《清潔競爭法案》(CCA,Clean Competition Act)完成二讀;一旦通過,最快將於 2024 年課碳稅,若產品超出碳含量基準線,每超出一噸碳,預計將徵收 55 美元,逐年增加 5%,一定會影響到企業成本。後者則關乎到供應鏈減碳問題,若客戶要求 2030 年要碳中和,供應鏈商勢必也要跟上。

「地」關係到企業所面臨的產業挑戰:產業在淨零轉型下會有何變化?徵收碳稅時,會不會難以負荷而倒閉?陳來助表示,知道這些面向後,就會知道排放峰值大約落在哪裡,再設計組織和流程,才可能讓碳排下降。

專門提供企業減碳解決方案的顧問服務公司鄧白氏(Dun & Bradstreet)台灣總經理孫偉真表示,企業可以參考供應鏈或政府的目標來回推自己的減碳目標,例如品牌客戶 2030 年要減碳 25%,接單廠商也可以跟著這樣訂,再回推每年應減多少,或是跟著台灣國發會 2022 年公布的淨零路徑圖,2025 年目前要減 10%,2030 年減「24±1%」。

SBTi 以全球升溫 1.5 度內為目標,提供以科學為基礎的減碳路徑

國際間也針對減碳策略制定標準,提供全球政府與企業來訂定淨零排放目標。《低碳轉型大不同》提到,企業可以在實施碳盤查後,採用「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BTi,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所提出的科學基礎方法:在給定全球升溫限制在 1.5 度內的情境下,計算出短、長期須減量多少,再據此設計減量行動。

《2022 年企業 ESG 年鑑》表示,SBTi 由原碳揭露計畫(CDP)、聯合國全球盟約(UNGC)、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及世界資源研究院(WRI)於 2015 年共同組成,並於 2021 年發布淨零標準(Net-Zero Standard),作為設定淨零目標及審核依據,目前已成為國際領先企業最普遍引用的工具。根據《低碳轉型大不同》,截至 2022 年 11 月,全球已共有 1885 間企業設定 SBTi 的目標,台灣有 76 家加入,且已有 26 家企業已通過組織認可。

勤業眾信(Deloitte)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的永續發展服務團隊負責人陳盈州表示,由於企業需要花資源與成本投入研究 SBTi,所以並非所有組織現階段都有能力加入。

SBTi 為了檢驗企業減碳路徑與全球目標一致,要求須同時設定近、遠期目標。近期達成年需為提交目標日起算 5~10 年,遠期則不晚於 2050 年(發電產業則不晚於 2040 年)。為了避開企業漂綠風險,SBTi 透過審查機制確保企業遵照標準執行溫室氣體盤查,一旦通過審查,須每年向 SBTi 提交執行進度,違反者可能將被除名。

加入國際倡議的減碳標準,用宣示加深承諾與動力

企業也可以參考其他國際倡議作為減碳標準。例如,EV100(electric vehicle 100%)針對範疇1(企業製程或設備造成的直接排放)和範疇 3(主要針對運輸產生的間接排放)的碳排,讓企業或供應鏈根據原先使用耗油的運輸工具,計算出換成電動運具而減少的排碳量。SBTi 提供具有科學基礎的減碳目標供企業遵循,而 EV100、RE100 等國際倡議,則是提供減碳方法(如載具電動化、使用再生能源),讓企業宣示要達成哪些具體目標,加深組織在減碳上的承諾。

延伸閱讀:百事、雀巢高喊 ESG 口號,4 年過去塑膠量不減反增!為何聯合國擬強力約束製造業

台灣塑膠容器製造廠金元福包裝於 2021 年通過 RE100 審查,營運事業處副總經理郭哲宏表示,加入後發現有很多里程碑要達成,且每年都要回報進度,才知道台灣要買綠電會遇到很大困難;但加入以後,反而驅使他們要往這個目標前進,積極研究節能與綠電發展,例如完成 ISO50001 能源管理系統、更換節能設備、研究綠電購買。

陳盈州認為,因未來的不確定性,中期目標要設定在哪裡,其實並沒有標準答案。因為技術會變、政策會改,每年挑戰都不盡相同,郭哲宏建議企業都要每年重新檢視、調整淨零力度,同時審慎評估實踐成本。

077_制定減碳目標可參考的4種國際標準
經理人
繼續閱讀 ESG
相關文章
商業 Business > ESG
feature picture
2

勤業眾信:缺乏人才是企業推動永續的主要痛點!管理層和基層的減碳任務有何不同?

採訪・撰文 莊彙翌
2023-05-22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根據勤業眾信(Deloitte)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在今(2023)年發布的〈2023 CxO調查:從財務長角度看企業永續發展〉,有 62% 的財務長認為,「缺乏具備氣候變遷素養之人才」是推動永續發展最主要的挑戰之一。

而且,根據不同產業的特性,需運用與關注不同的技術或科技來實施減碳,需要相應專業的永續人才。資誠(PwC Taiwan)永續發展服務公司董事長李宜樺舉例,比如交通運輸業,可能需要使用低碳燃料協助減碳,就需要具備能源相關知識的人才來協助低碳燃料的採購或研發;而農業或土地利用方面,涉及利用與開發自然資源,就需要了解土壤固碳或綠林儲碳(碳匯)的人才,還要懂得將碳匯以碳抵換的方式轉換成碳權。

延伸閱讀:公司想推動減碳,該如何設定目標?減碳新手必知的 4 種國際標準

不同產業所需的專業人才不盡相同,當中又有許多是新興的知識和技術,企業要找人並不容易。因此,除了向外徵求人力,也需要進行內部培訓,打造符合自家需求的人才。

李宜樺建議企業在培養人才的策略及規畫上,必須納進高、中階主管及前線員工,而不只有讓第一線接觸碳盤查或研發低碳技術的人員接受訓練。在培養時,也需依照不同層級來規畫相應的職能及任務。

啟發董監事產生環境意識,加入倡議帶頭行動

高階人才需了解產業減碳淨零的大方向,有哪些策略可以實踐,再決定投入資源。比如說哪些設備可以節能、可以研發哪些低碳產品,或是評估跨領域來達成淨零的可能性。

如果高層對於減碳策略還搖擺不定,安侯(KPMG)永續發展顧問公司執行副總經理林泉興建議,近年在培養企業內部減碳人才,人資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例如,我國上市櫃公司的董監事,因每年至少需進修 6 小時課程,人資部門就會指定課程讓董監事了解減碳概念與實作,「可能上完課程,就決定要加入某個倡議,」進而帶動全公司行動。

中階主管設計績效、獎勵機制,前線員工掌握實作技術

中階人才則是需要了解如何落實這些策略,例如將減碳目標納入績效、設計獎酬制度;前線員工則是需要清楚了解在他的工作範圍內,怎麼做可以減碳。

李宜樺表示,減碳工作不能都外包,讓他人包辦碳盤查及減碳解決方案的設計,更重要的是手把手教學,讓公司人員了解如何做碳盤查、判斷公司碳排熱點、評估後續減碳方案,將淨零知識移轉到員工身上,才能真正培養出減碳人才。比如說,如果只是讓顧問調查公司的碳排放源,生出報告,而員工沒有獲得任何減碳知識或技術,只好每年都找顧問,就無法靠自己減碳。減碳是長期作戰,讓同仁學會實作,是落實減碳的重要環節。

林泉興表示,除了企業培訓,也可以集合產業界的力量,例如半導體產業協會等,讓供應鏈廠商也加入培訓。培訓也不只是上完就好,會員還需要經過考試,幾周後再來討論如何具體改善工作,「是用一起往前的方式來推動減碳。」

延伸閱讀:8 成主管找不到 ESG 人才!資誠李宜樺:練就 3 大識才眼光,找到對的人上車

推動減碳目標,企業往往會先從最簡單,且不耗費過多成本的方式開始做,比如製程改善、節能以降低既有碳排,然而一旦現有設備無法再減更多碳,勢必需要走入更高門檻的技術或轉型;林泉興認為,淨零減碳是趨勢,減碳人才需要花時間培養。領導人需以長期作打算,而不只是考量短期成本,來進行人才的安排與布局。

085_不同科系背景人才,因應減碳的職能發展可能性
經理人
繼續閱讀 ESG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