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 Business > ESG
feature picture
2

生科系畢業到水泥業守護生態?台泥新職缺「生物多樣性研究員」在做什麼?

撰文 王毓茹
2025-03-27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台泥的花蓮和平礦區,有一群人正在進行調查。一眼望去,礦區周邊是一片綠林。這片綠林除了天然森林,還有日治時代留下來的人工林。

調查成員之一,台泥生物多樣性及自然資本組研究員賴彥銘解釋:「我們要去各廠區評估生態,在不同的海拔環境中,要復育哪些原生物種,有哪些要移除。」

如果看到外來種像是銀合歡,就要想辦法移除,避免排擠原生物種的生存空間。剷除的銀合歡廢材,會送到台泥的水泥窯高溫處理,轉化成生質燃料,替代水泥製程中的煤炭燃料,同時做到生態復育和減碳。

從減碳延伸至生物多樣性,台泥瞄準氣候變遷人才

生物多樣性,聽起來和水泥八竿子打不著關係?確實,生物多樣性研究員,是台泥2024年新開的職缺。台泥企業團永續長葉毓君表示,「水泥本來就是跟自然息息相關的產業。早年要開礦,招募人才主要是礦冶工程和土木相關,或為了符合政府排放標準,找環境人才。」2017年張安平接任董事長後,展開低碳轉型和布局,發展低碳水泥、資源循環和綠色能源,「產業能源轉型只能達到2/3減碳效果,剩下1/3必須靠大自然力量,也就是海洋、森林、土壤。」

台泥重視環境議題,廣東水泥廠採取羊電共生模式,不用化學劑除草,讓羊群固定吃草。
台泥重視環境議題,廣東水泥廠採取羊電共生模式,不用化學劑除草,讓羊群固定吃草。
台泥提供

2019年台泥制定生物多樣性政策,包括復育珊瑚礁、礦區生態調查,而後又發布《自然與生物多樣性報告TNFD試行計畫》。葉毓君說:「國外早就有企業成立自然部門,台灣算是走得慢的。」2023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8宣告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NFD)正式版框架出爐,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成為減碳後,下一個永續目標。

延伸閱讀:水泥發貨量少 4 成,營收仍成長!台泥如何顛覆高碳排產業,兼顧利潤與永續?

評估企業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復育生態、保持水土

生物多樣性研究員要做哪些事?「一個是看我們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有多大,像是開採後水土保持評估,另一個是環境可能造成的損失,例如水資源短缺必須停產的話,會造成的營業損失。」賴彥銘表示,研究員必須掌握國際趨勢和框架,如:TNFD (自然相關財務揭露)、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CBD)和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綱要 (GBF)等。再到現場調查,如果廠區有瀕危物種或水資源短缺,就要制定對策,和現場人員討論執行方式,「台泥有很多場域能實際參與、調查。」

復育生態、生物多樣性研究,聽起來像是政府和學術單位的工作,卻是台泥生物多樣性與自然資本組研究員賴彥銘和吳安妮的日常。兩人大學讀的是是生物科技及生命科學系,過去這些科系出路大多是當生物老師或學術研究,生物科技則是往藥廠或食品廠發展,進入水泥業當研究員相當罕見,賴彥銘說:「我覺得是這幾年永續議題愈來愈受重視,讀生物的出路變廣了。」

台泥生物多樣性研究員_2025-03-13_侯俊偉攝影_ (4).jpg
台泥企業團永續長葉毓君表示,氣候變遷人才是現階段招募目標。
侯俊偉攝影

在企業內擔任研究員,吳安妮認為補足產業知識是首要任務,「以水泥來說,沙子從哪一條河來,都會影響我們的產品。台泥每個廠配方都不一樣,但做出來的品質必須相同。」公司透過上課培訓,加上小主管一對一指導,才能讓生物知識落地幫助公司,「了解每一段製程,才能掌握它怎麼影響生物多樣性。」舉例來說,礦區秉持邊開採、邊復育原則,得先了解礦區運作,再評估如何建立復育系統,並與外部團隊合作,移植適合的植物物種,確保原生比例高於60%。「了解這個地方有哪些原生物種,不同海拔高度分別有哪些樹,自己培育再種回去。」

比方說和平礦區移除外來種銀合歡,復育礦區原生物種台灣白及。「樹種也是,因為礦區環境不同,需要根據氣候條件種植適合的樹苗,像是和平礦區種植青剛櫟和台灣赤楊、太白山礦區則種植九芎和茄苳等。」

延伸閱讀:綠領月薪中位數 4 萬,比整體高 14%!企業為何搶著要這種人才?

葉毓君表示,「這代表台泥需要的人才不再只是礦冶土木或環境背景,當我們對生物多樣性的重視擴及陸地和海洋,就需要生命科學、森林和海洋生物學系等氣候變遷人才加入。」由於永續議題發展速度快,加上想把 know-how 留在公司,於是除了持續與研究單位合作外,開出生物多樣性及與自然資本研究員的新職缺,並計畫今年持續擴編。

生物多樣性研究員要做哪些事? 生態學知識 產業知識 通用技能
-生態調查與監測、分析採礦與製造過程對周邊生態影響
-規畫與執行生態復育計畫
-台泥企業團跨洲自然專案整合
-生物多樣性衡量方法(如物種豐富度)
-熟悉礦區周邊動植物及原生種、規畫生態復育計畫
-使用 GIS(地理資訊系統)分析生物多樣性變化
-了解水泥製程和對周邊環境的影響
-礦區土地復育策略
-熟悉國內外環境保護法規與 ESG 框架與趨勢(如 TCFD、TNFD)
-英文能力:掌握國際標準等相關報告
-溝通協調:與廠區人員及供應鏈蒐集資料,討論執行方案

賴彥銘

台泥生物多樣性及自然資本組研究員。台大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程碩士班、成大生物科技與產業科學系畢業。2023年進入台泥,負責自然與生物多樣性專案企劃與TNFD報告指標揭露與編撰等。

吳安妮

台泥生物多樣性及自然資本組研究員。台大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畢業,2024年透過產學合作進入台泥實習,2025年轉任正職,負責國內外自然組織議合與趨勢研究、土壤營企畫與執行等。

核稿編輯:張玉琦

繼續閱讀 人才培育 ESG
相關文章
管理 Management > 人力資源
feature picture
3

會計師變身「綠領人才」!查財報也查「碳」,碳審計人才在做什麼?誰能當?

撰文 王毓茹
2025-03-18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以前會計師審計的是財務數據,現在還要看碳排放量。」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執行董事張嘉宏表示,過去衡量一家企業的價值主要看財務報告的EPS(每股盈餘)表現,隨著環境議題備受重視,金管會規定2025年起,實收資本額達新台幣20億元以下的上市櫃公司必須編製和申報永續報告書。

延伸閱讀:碳盤查正式上路!碳盤查是什麼?減碳策略怎麼做?一文看懂5步驟

資誠在2014年就成立永續發展服務公司。他表示,自己身為創始成員,對碳審計人才需求特別有感,「起初只有10人,人才背景是會計和環境工程2種,現在已經增加到150人,團隊還在長大。」

環工所畢業:我的會計知識都是工作以後學的

2014年,台大環工所畢業的張嘉宏加入資誠永續團隊,進行碳審計和永續顧問等服務。「碳審計需要具備環境和會計知識,比方說環工人才有溫室氣體相關知識,會計人才則有審計知識。」因此,他的會計能力大多在資誠學習,「我們是 70/20/10 法則,70% 直接參與專案從做中學,20% 教練式輔導,剩下10% 才是上課。」資誠做過實驗,先做專案再上課,對工作和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會比先上課再參與專案還要高。因此,張嘉宏也是透過團隊工作,向會計專業的夥伴學習。

永續團隊的工作是協助企業客戶進行溫室氣體排放管理,包含驗證、計算和提出減排建議。首先要對客戶的產業和工廠有初步認識,再根據客戶提供的資料做判斷並設計查核流程,包含訪工廠時要看哪些設備。接著組成3~5人團隊訪廠,拜訪時透過客戶訪談和資料佐證,過程宛如調查員。「如果有個數據A部門和B部門說法對不起來,又占很大的排放量,我們就會請2個部門再提供相對應的佐證資料再做判斷。」資料佐證則像是抽樣水電紀錄、查看設備,確認客戶提供的排放數據是否正確。如果數據有問題,就要找到統計錯誤的根本原因,最重要的是給減碳建議,讓客戶下一個階段能達到減排目標。

延伸閱讀:8 成主管找不到 ESG 人才!資誠李宜樺:練就 3 大識才眼光,找到對的人上車

「很多人對會計師事務所的印象只是審計和稅務服務,其實我們更像全方位專業服務公司。」張嘉宏提到,工作最有趣的地方,是事務所有不同的領域專家提供專業諮詢,包含永續、法律、財務、管顧、數位與風險管理等,這些領域會互相連結,彼此支援時,能夠開拓視野。加上資誠原有各產業的審計客戶,「有些同仁負責電子業客戶、有些是食品業,可以累積很多產業知識。」

環工、森林背景都是碳審計需要的人才

由於碳審計和永續團隊的工作涉及法規、數據分析、環境管理與產業知識,需要跨領域人才合作。早年會計師事務所主要招募會計專業,現在多了環境工程、森林系和企管系人才。也就是說,永續議題打開了其他科系進入會計師事務所的新途徑。張嘉宏20年前從台大環工所畢業,「當時主要3條出路是:研究員、公務員或工程師。」

當時政府以補助性質,鼓勵企業做碳盤查等有害物質管理,張嘉宏覺得這個議題很有意義,且未來會受到重視,就到承接政府單位專案計畫的基金會工作,負責蒐集資料、訪廠、計算,做出碳排放清冊,「早期推這件事蠻辛苦的,光是要請企業填表單,發出去起碼一個星期才會有回應,不像現在,一天就回覆了。」

基金會的工作讓他發現,具備會計基礎對執行碳盤查很有幫助,「因為碳盤查會用到會計上『控制』的概念,以財務控制法或營運控制法來界定盤查邊界,就是確定哪些經營活動、設施和實體應該被納入溫室氣體排放量的計算範圍。這很重要,一旦邊界錯了,後面怎麼算都是錯。」讓他留意到碳審計相關的工作機會,加入資誠永續團隊。

如今資誠在招募人才時,也從單一專業轉向跨域,舉例來說,不管本科系讀什麼,如果雙主修其他專業,或到外部機構上課都很加分,「不只是科系多元,如果有雙棲背景,跨專長、跨視野的π型人才,我們很歡迎。」

碳審計要做哪些事? 會計知識 環境工程知識 通用技能
.協助客戶進行溫室氣體盤查與計算。
.碳足跡評估、碳資產管理。
.建議企業如何規畫減碳策略。
.確保碳盤查邊界正確。
.碳金融:了解碳交易、碳抵消等。
.審計:了解如何查證溫室氣體盤查結果。
.計算企業碳排放量。
.評估製程或服務的碳排放。
.提供節能、使用再生能源等減碳建議。
.專案管理。
.溝通協調,和企業客戶各部門訪談、查證資料。
.撰寫報告。

張嘉宏

台大環境工程學研究所畢業,2014年加入資誠永續團隊,現任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執行董事。近18年永續服務經驗,包含碳管理、環境損益分析、生命周期評估、綠色供應鏈管理等。擁有證照包含ISO 14001 環境管理系統主任稽核人員、PAS 2050 碳足跡主任查證員等。

核稿編輯:張玉琦

相關文章
管理 Management > 人力資源
feature picture
1

綠領職缺成長3倍、起薪中位數高14%!4大職務類型與跨域技能為關鍵

採訪.撰文 王毓茹
2025-03-31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這幾年成長最快的職位種類,除了AI,就是綠領!」安侯永續發展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執行副總經理林泉興表示。

2024 年 12 月,環境部發布《綠領人才就業趨勢報告》,2024 年有近 3600 家企業想招募綠領人才,平均每月徵才 2.2 萬人,8 年成長 3.29 倍。而近 6 年來,綠領職缺月薪起薪中位數成長 14.3% 達 4 萬元,比整體職缺高 8.8%。

綠色供應鏈、自然財務資訊揭露,帶動綠領人才需求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朱偉豪觀察,從產業來看,製造業如鋼鐵、石化和電子業首當其衝,必須面對減碳和能源管理,才能符合國際供應鏈要求;而金管會推動綠色金融,也鼓勵金融業揭露減碳目標策略及自然相關財務資訊(TNFD)。

台灣政府的相關規定也愈趨嚴格。金管會規定,從2025年起,實收資本額新台幣 20 億元以下的上市櫃公司必須編製和申報永續報告書,揭露氣候相關資訊及所處產業的永續指標。

2026 年起,環境部將針對溫室氣體年排放量達2.5萬公噸CO2e 以上的電力、燃氣供應業及製造業開徵碳費。「企業要做碳盤查、廢棄物管理和綠色供應鏈等,也帶動人才需求。」

延伸閱讀:會計師變身「綠領人才」!查財報也查「碳」,碳審計人才在做什麼?誰能當?

具備跨域技能,銜接綠領職涯

林泉興分析,目前綠領人才需求可分為4大類。第一,相關技術人才,像是減碳的碳管理專員,氣候變遷人才如生物多樣性研究員等;第二,數據分析人才,負責分析企業的環境資料,整合財務與非財務數據,作為目標設定的基礎;第三,結合環境和會計專業人才,例如碳審計師;第四,永續策略的管理人才,比方說協調資源分配、跨部門溝通的永續長。

「由此可見,綠領技能很需要跨域技能。」他指出,過去大學科系的設計是專才導向,行銷、會計、環境工程區分明顯,「但是近十年來,從地緣政治到 ESG 議題,開始強調跨領域整合。」舉例來說,企業永續報告讓會計師必須掌握環境法規、了解企業客戶碳排狀況,進行碳審計;或者像生科系的人進入產業後,在廠區附近調查生態、復育原生種,撰寫企業的 TNFD 報告。這意味著永續、綠色知識可作為加值技能,拓寬工作者的職涯選擇。

延伸閱讀:生科系畢業到水泥業守護生態?台泥新職缺「生物多樣性研究員」在做什麼?

政府和民間單位也積極培訓綠領技能,例如國家環境研究院開設溫室氣體盤查作業查驗人員訓練班、ESG報告書訓練增能班等,內容包含介紹 GRI 準則(GRI Standards)及相關國際標準、TNFD自然相關財務揭露和ESG報告與溝通。朱偉豪表示,「早年上課的人大部分是對環境議題感興趣;2021年後開始爆炸性成長,多了想轉職、找綠領工作的人。」他提醒工作者,不要因為永續議題正熱,認為立刻上課拿證照就能轉職加薪,「學習知識和證照只是一個門檻,實際應用還是要回歸行業本質」,包含對公司內部文化掌握、資源配置,搭配本來的專長和綠領技能,才能真正發揮戰力。

綠領職涯.jpg
王毓茹整理

想成為綠領人才,從本科專長出發最快

「我覺得不只環境工程背景,文、法、商科都能在這個領域找到自己的位置,但必須先想好,自己要扮演什麼角色。」台泥企業團永續長葉毓君表示,近年到校園徵才愈來愈多學生對 ESG 相關工作感興趣,「但只有少部分的人跟自己的科系做連結,其實從所學的本科出發,是最快的事,不用一開始就把這個工作想得太大。」

怎麼連結?林泉興建議從專長出發,「你最了解自己能做什麼、適合什麼,把這項技能發揮到 6~7 成,然後搭配相關知識和技能。」比方說外文系畢業,擅長英文和寫作,先從寫永續報告書開始。永續報告書需要先了解編寫準則,如GRI ,還要向各部門蒐集資料、溝通協調,以及展現文字能力。此外,從做中學也是方法之一,「很多公司會成立專案小組,例如碳足跡、溫室氣體盤查小組,主角是環工背景的成員,其他人負責整理資料或校閱數據,文組人才就能透過參與這類的專案來學習。」

核稿編輯:張玉琦

繼續閱讀 職涯規畫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