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公司裡,經常看到「主管太多」的現象,特別是創立愈久的公司愈常有這樣的狀況。對公司而言,主管多是好還是壞呢?相信大部份的人心中都有答案...
近年來,愈來愈多程式發包平台問世,企業對外發包的機制也愈發多元,在供需之間,有哪些最新趨勢值得關注。
管理階層和員工常因對「加班」的認定不同,而導致勞資雙方在模糊空間上有所爭論,要改善這個老問題,管理者可以怎麼做?又該負起哪些責任?
自金融危機以來,各國失業率已大幅下降,但隨著失業率的改善,薪資增長為何遲遲不見起色?
只有 4 個工作天,員工反而更有效率,每場會議都變得快速且精實。另外,公司也因此省下了 23% 電費及 58.7% 紙張耗材等成本!
企業把一群人集中在一起長期工作,而非每天從人力市場找尋最低成本的員工,是因為除了生產成本,還有其餘未被認真看待的交易成本。
代理理論(Agency Theory)討論的是組織的擁有者(授權人,principal)與組織成員(代理人,agent)之間的關係,例如老闆與員工,雙
行銷科技職位薪水怎樣?有沒有前途?需要技術背景才能勝任嗎?行銷之父Scott Brinker透過一份調查,解密MarTech的從業人員背景。
近來有蠻多談數位轉型的文章,但大部分談的都是資訊科技業者,講得非常專業、未來性十足,但對身為人資的我來說,看了文章後還是不懂什麼是「數位轉型」?有哪些
AI 愈來愈聰明,讓很多人開始擔心會被人工智慧取代自己的工作。實際上絕大多數人類的工作暫時無法被 AI 取代,但 AI 卻可以決定你是否獲得一份工作!
外送員車禍案件頻傳,外送平台的雇傭爭議,成為關注焦點。究竟,關鍵的爭議點「雇傭制、承攬制」差在哪裡?各方意見怎麼看?
外送員車禍意外事件頻傳,甚至釀成受傷、死亡,引發了外送員保險、雇傭關係、承攬關係等討論。勞動部昨表示:兩者屬雇傭關係,並祭出最高罰鍰 175 萬元。
匯豐傳出裁員消息,將大砍全球 10000 名員工!歐洲金融業怎麼了?削減成本的背後原因是什麼?
惠普(HP)昨天(3 日)宣布一項重大企業重組計畫,將在未來 3 年內裁撤 7000 至 9000 個工作崗位,如此大動作裁員,為的是什麼?
企業的「企」字若缺了上頭的「人」,就只剩下「止」了,如果沒能找對人,就會成為一灘死水,停滯不前。反之,找對一個人也許可以省 3 年,那麼,花 3 到 6 小時來面試人、找到對的人,成本效益其實很高。
國家隊將來商業銀行籌備處已經有 60 多名人力,也預計在年底前招募至百名,未來希望擴張到 300 位成員。
加發 2 個月薪資!台積電往年徵才千人,今年加碼大招 3000 人拚 5、7奈米製程,為此宣布若符合條件將加發2個月薪資,這麼做無非是把目光瞄準半導體圈內老鳥。
Netflix 為了不停突破,文化必須與策略保持一致,這使得他們沒有時間等員工改變,只能透過快速篩選,留下適任者幫助公司成長。但成本就是,有一些更優秀,卻需要時間適應公司文化的人會被淘汰。
2018 年起,已經可以看到大部分大型科技公司的年薪中位數,有些數字高得驚人。
台灣有許多老闆並沒有把員工視作資產,反而盡可能降低人事成本,但他們可能沒發現自己就此錯過了讓公司成功的機會。
為了因應時代變化,企業必須重新調整各部門年資在薪資與升遷的占比結構,在教育訓練、年資、能力與創新間達到平衡,才能協助公司穩定系統,並隨市場脈動精進,不被市場淘汰。
以責任換來自由,並隨時接受各方尖銳且直接的挑戰,在這樣的環境之中,每位員工才能知道為了什麼努力,並以適合自己的方式,貼緊目標產出優異的成果。公司唯一要承諾的是,提供顧客傑出產品,沒有義務替員工創造他們能力不符、無法勝任的職位,更不應該期待經理人成為他人職涯規畫師。
三家純網銀團隊陸續啟動人才招募計畫,將來銀行將招募300人,樂天則鎖定業務人才, LINE BANK預計8月中旬公布徵才細節。
一家客戶老闆問我:「春節剛過就有人要離職,我該不該用加薪來慰留他呢?」「您若加了這個人的薪水,其他員工會怎麼想?」「對啊,我也擔心如果加這個員工的薪資,其他員工也會效法比照要求加薪。」很多公司常見到以上的情況,特別是中小企業,人資也被這些搞得不勝其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