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員工升遷與薪酬時,人資不只要考量員工職涯規畫,也要站在公司運營的角度思考。證明一個員工帶來的價值跟可能增加的營收,再去評估他的成本增加是否符合投資效益。
據金管會規定,上市櫃公司必須申報員工年度薪資資訊,總計有33個產業、1586 家企業公布了薪資行情,值得所有希望進到這些企業工作的求職者參考。
經濟行為通常指的是所生產的商品或服務,但也可以說是每個人早上起床工作後所發生的事。供給與需求,一如它們在商品市場扮演的角色,也是了解勞動市場的關鍵。
雖然國家法令並沒有明確規範全勤獎金應不應該發給,也沒限制全勤獎金的金額與標準,但在特定情況下,法令還是有限制雇主若有約定全勤便不得扣發該項目,否則就有可能違反勞動法令的規定。到底關於全勤獎金還有哪些細節?實務上又應注意什麼問題,今天就讓我們來簡單說明一下吧!
根據亞馬遜 2018 年財報顯示,它在全球擁有 64 萬 7000 名全職和兼職員工。員工數多,卻屢屢爆出工時長、工作環境不佳的血汗內幕。去年,亞馬遜宣布提高基本工資、提供員工健康服務,能因此撕下血汗的標籤?
汽車製造商陸續迎來裁員潮!在去年通用汽車宣布關閉數家北美工廠,裁員 1 萬 4000 人之後,全球第二大車商福特汽車在今年 5 月底宣布,將於 8 月底前解雇 7000 名白領職員,占該企業員工總數的 10%,預計為公司省下 6 億美元。
近年來,企業都願意投入大量資源在辨識與培育高潛力人才上,畢竟這批人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產,更是企業永保競爭力的關鍵。如何留住高潛力人才,並使其能充分發揮潛能,扮演好接班人的角色,更是企業基業常青的基礎。
員工不只在意收入多寡,也在意待遇比起別人是怎樣,以及薪資的決定過程。換句話說,企業中各種獎金、晉升制度、都會引發員工思考公司政策是否符合自己的標準,最後影響部屬的工作表現及去留。
每間公司一定都具備很適合管理的人才,只是還沒被發掘。全球績效管理諮詢公司蓋洛普(Gallup)調查發現,8 成的公司未能正確任用合適的經理人!
企業常有這樣的員工:陪公司衝鋒陷陣、勞苦功高的重要幹部,隨著組織茁壯踏入穩定後,沒有與時俱進地跟著成長。即使他們工作能力和態度都還不錯,待在原本的位子上卻已不合時宜了,你會怎麼做?
不少公司都有個現象,老闆總是特別袒護、偏愛明星員工(大多是業務)。當這些人不守規矩時,上頭常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希望各單位配合這群金雞母。
有些時候不符合政府、公司的規定,即使會讓公司有額外的付出,寧可給員工多一些方便,多一些福利。因為真正做事的人是團隊,愛惜團隊,組織才會得到最大的利益。
又到了金三銀四的求職季,很多人正躍躍欲試準備跳槽,不過在求職過程往往會遭遇一些顯性和隱形的歧視,為了避免這種情況,一些公司開始使用機器人進行面試。
譚大維是個有理想有抱負的社會新鮮人,到了美商布拉沃公司做第一次面試。公司人資長陳雅萱對他印象很好,面試結束前,雅萱問他是否接受一開始先以「定期員工」的身分來公司工作,並有六個月的「試用期」?
在被工作壓得喘不過氣時,或是每逢星期一便憂鬱時,有多少人試想過可以「周休三日」?
一個團隊的主管想要結束底下的一個部門,他主動來找我商量。對於這個主管來說,這個要結束的部門,占了他整個團隊業績的50%,對他而言,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門,但是他仍然下定決心主動裁撤。
如果企業想增加利潤、降低虧損,第一步就會想到「節省成本」,而人事費用通常是開銷中最大一塊,難免成為首要削減的目標。不過,隨意減薪反而會打擊員工士氣,導致業績下滑,不可不慎!
日本的勞動力短缺有多嚴重?最新消息指出,由於日本連鎖便利店 7-11 加盟業主找不到足夠的人力,使得 7-11 總部決定調整部分直營店的營業時間以測試成效,未來便利商店的 24 小時營業可能成為歷史。
台灣 IBM 全球企業諮詢服務事業群資深顧問協理余麗官表示,數位浪潮衝擊產生的人才斷層,已經不只是人資的事,而是所有執行長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勞基法前年為了落實周休二日,大動干戈修法,提出「一例一休」達到周休二日目的,也就是每周中有一天為「例假日」,一天為「休息日」,其中例假日不能出勤,休息日則可經協商讓勞工出勤,但要付高額加班費。
在過完年的 2 月,你公司認識的同事是不是少了一些,倒是新進員工變多了?根據 104 人力銀行的後台數據, 農曆年前 1 個月,有 15.3 萬名在職工作者主動投履歷、應徵新工作,創下 3 年來新高,成長幅度超過 10%。
華為員工 2018 年平均年薪高達人民幣 110 萬元,是阿里巴巴員工的四倍、中興通訊的五倍、小米的六倍。不過,華為博士級員工近五年平均離職率為 21.8%,讓華為創辦人、總裁任正非慨歎,「華為留不住高級人才」。
近日華航再度發生集體罷工,2016 年是空姐,這次是機師,社會輿論對機師罷工有二極化的看法,支持與不支持都各有理由,但無論各方的意見如何,罷工已對顧客產生諸多的不便和影響,也讓華航的商譽和企業形象遭受重大傷害!
LinkedIn 統計網站上的使用者資料,篩選出來自 20 國、超過 1 萬 2000 名的 CEO,研究他們的學經歷等背景,分析成就一位執行長有哪些因素和條件。企業能藉由以下洞察,作為遴選潛在高階管理者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