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內部常發生的各種問題,大都是缺乏溝通所導致。而對主管而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與部屬之間的信任感,良好的關係就是建立在強而有力的互信基礎上,要讓部屬覺得「有這樣的主管讓我有衝勁」「願意跟隨這個人」,領導者就必須積極互動、主動溝通。
皮格馬利翁效應(The Pygmalion Effect)指「若對某人有所期望,那個人會成為你預期中的樣子。」意味著人們會因為他人的期許、讚美及肯定,影響自己的情感與觀念,繼而改變自己的行為,以符合他人的暗示與期待。
一個好的領導者,一定會想帶領團隊更上一層樓、邁向成功。但不得不說,有時團隊領導者太激進,反而成了阻力,妨礙團隊前進,如果你是一名領導者,請別太苛責自己,沒人是完人,領導技巧本就需要經驗才能不斷精進,你可以仔細審視是否犯了以下這 5 種錯誤,以免默默損及團隊成果卻不自知。
假設你把文書工作交給部下,卻發現很多錯漏字。應該有不少主管會在此時大罵:「裡頭怎麼有很多錯漏字!在交給我之前,給我重新讀一遍!」有的主管則會酸言酸語:「怎麼會有錯漏字啊?真搞不懂怎麼會有人敢交這種資料出來,到底神經是有多大條?」
在日本有「旅館救星」之稱的星野集團,已經有超過百年歷史,儘管飯店業競爭激烈,依然屹立不搖,近 6 年來營收成長將近兩倍。
一個朋友,在一家知名的集團企業工作,有一次對外談到一筆生意,他自認為得到非常有利的條件,肯定會得到老闆的認同,沒想到這位雄才大略的老闆卻把他罵了一頓,認為他沒得到公司想要的條件,要求他重談,並開出了非常嚴格的條件,要他談不成就別回來。
經營事業這麼多年,我常想,什麼是一個經營者最重要的事,組建核心團隊是我琢磨思索許久之後的答案。所有成功的企業家,包括張忠謀、郭台銘及威爾許(Jack Welch)等人都認同「人對了,一切都對了」,顯然這個命題是所有決策者一致的認同,但對中階經理人就不會是這個答案。
你努力工作,腳踏實地往上爬,終於有天升任經理。不過,你將發現許多事與從前不一樣了,從工作內容到其他人如何看待你等方面,大多數人都要花上不少心力適應,請記住以下 5 點:
最近參加徵才分享,我總喜歡拿知名矽谷網路人、Web2.0 一詞發明者提姆 · 奧萊理(Tim O’Reilly)的一句話當成結尾:“Money is like gasoline during a road trip. You have to pay attention to money, but it shouldn't be about the money." (金錢就像旅程中開車時的汽油般,你需要注意錢的狀況,但是旅程的意義本身與錢無關)
你有沒有遇過一種主管,喜歡對下屬進行嚴格管控,連每個小細節都想介入了解,只為了確保員工有沒有按照自己的指示做事?
曾經有個朋友問我:「我看採訪妳的媒體報導都說,妳會跟團隊一起包貨、燙衣服,甚至連剪線頭、摺衣服等這類的細微工作妳都會做。妳應該不可能真的有在做這些事吧?」
無論是規模多大的公司,是三、五人的小工作室,還是三、五百人的大企業都一樣;我常常聽到許多主管頭疼地說:「隨著事業愈做愈大,我才發現,做好商品並不困難,領導人心才是最難的!」
從事人力資源管理的這些年,有機會和各種功能單位的主管互動,看到許多主管的領導風格和做人處事的態度,從中觀察他們的工作方法、人生經驗,都讓我深受啟發、獲益良多。其中,有一種類型的主管總讓我印象深刻,與他們共事,促使我不斷反思關於領導與管理的意義。這種類型的主管通常具備以下的行事風格:
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升上主管,才學著怎麼當主管。有些人把管理職想得簡單,覺得不就是管管人、帶部門業績成長。可是在坐上那個位子後,才發現你想像的生活與現實狀況天差地別。
太激進的主管可能會破壞團隊,但很多人忽略的是,有一種上級對團隊的危害更大,因為他們的直屬下級會更容易在工作中感到挫折...
當部屬犯錯之後,領導者既要嚴格要求他照自己的指示辦事,以確實將問題解決,同時也要給他更多支持與鼓勵,好讓他重新振作起來。部屬在緊繃與自責中,會不會只看到領導者嚴格的那一面,而看不見溫暖的那一面?或者部屬是否會感覺疑惑:你明明可以對我這麼好,為何又要如此嚴厲的對待我?
一聲長嘯,從比爾.蓋茲手上接下微軟執行長重任的鮑爾默(Steve Ballmer),充滿活力地衝上微軟全球高峰年會舞台。「鮑爾默熱愛微軟!」他大聲宣告。鮑爾默很懂如何讓群眾熱血沸騰。他的精力令人嘆為觀止。他揮舞拳頭,從舞台一端衝向另一端,高聲狂嘯、滿身大汗。如此熱力四射,觀眾也深受感染。鮑爾默證明了旺盛的精力的確能鼓動群眾的激情。
大企業最常見的升遷模式就是,把過去所謂的菁英分子,安排到主力部門或北美市場等地方累積經驗,盡量不讓他們的經歷產生汙點,完美無缺、漂漂亮亮的最好。然而,在溫室中成長,讓經歷完美的人成為領導人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當傑出員工價值觀與企業文化衝突時,如果主管只想得到部門短期的出色績效,而刻意掩蓋問題不解決,終究會失去信任與認同,也會讓辛苦建立的企業文化形同虛設。
我跟 3 位共同創辦人時常在想,市場上有這麼多公司可以選擇,優秀人才為什麼願意留在我們公司?問過團隊裡的許多人,答案多半很簡單,就是大家喜歡這個團隊的工作氣氛以及能發揮的舞台。
當你的職涯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多半有機會擔任領導者角色,選擇當怎樣的領導者,也是一門重要課題。你可以當一名好的領導者,激勵你的團隊,讓大家為此公司奮鬥並感到驕傲;你也可以當一名壞領導者,處處濫用職權壓制組員表現。
在公司裡,主管總對表現突出的明星部屬最有好感,那些只想準時下班、不願多做事的人,則能少一個是一個。如果組織裡都是優秀員工該有多好?加味水公司創辦人暨執行長卡菈 ‧ 高汀(Kara Goldin)指出,這個願望一來不實際,你實在很難找到這麼多明星員工;二來,她認為每種人都有可取之處,領導者應該做的,是認識他們的價值並放在適合的位置上,更能幫助企業成長。
執行力與策略思考,是主管非常重要的兩種技能。主管的能力養成,通常是透過聽命行事,用執行力去完成任務,隨著能力的提升,才開始培養策略思考,決定「做什麼事?」以及「怎麼做?」
Edward 看著電腦上的電子簽呈系統,心裡面盤算著究竟要不要核准這個專案:從營運部門附註的意見看來,這個案子的毛利已經貼近底線!如果稍有閃失或是專案管理的工作沒做好,整個案子的利潤都會被合作的下包廠商吃光,反而擔任主要承包商的我們,會毫無利益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