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這件事主管根本不看重,那我也興致缺缺;一項跨部門的活動,別部門的同事詢問是否有人可以支援,但一想到自己的事情做不完,幫忙別人做好也不會反映在自己的績效上,乾脆拒絕或交差了事,做好手上的工作比較重要。 把 KPI 做到極致,員工表現就會變好?老子對績效管理制度的反思 別讓錯的 KPI 制度,毀了部屬工作熱情!老子給主管的管理建言 錯誤的 KPI 制度,會摧毀員工想上進的心!從老子《道德經》學管理
我是出了名的壞脾氣,所有的員工都很怕我,因為我破口大罵是常事;更可怕的是:我會毫無預警的發脾氣,而且脾氣一來,所有的人都要倒大楣。一個和我比較親近的主管,比較敢說真話,最常說的一件事,就是她來的第一年,犯了一個錯,我大發雷霆,罵她:「這種喪權辱國的合約,妳也能簽,不會做生意,就別出門,不要出去丟人現眼!」
出版業每年都要出國參加國外書展,而旅行社在規畫書展時,通常會附帶幾天的旅遊行程,似乎參加書展的公務,也順帶旅遊是業界的常態。只是我從不參加這種行程,參展是公務,旅遊是私事,公私如何混為一談呢?費用又如何切割呢?因此就算書展地點附近有再好的景點,我都不會多留幾天,順道完成私人旅遊。這是我堅持的公私分明。儘管同業、朋友說我矯情,我也不為所動。
好好先生,是大家都喜歡的人。態度和氣,與人為善,任何事情都 OK、都可以!從不與人爭論……,所以大家都喜歡他。但是,回過來想!你是好好先生嗎?為甚麼不是?你做不到,還是你不願意?我想你應該可以漸漸浮現一個所謂的「好好先生」的人格特質、價值觀以及行事風格。
人生不是電影,你通常不會在最危急的時刻獲得雷神之鎚擊敗大魔王,逆轉局勢。故事之所以精彩,令人印象深刻,是因為小概率事件產生極大的懸殊感,讓人以為「以少勝多」是一種可以實現的「常態」。然而實際上,從來沒有這回事。
別人都做得到你們為什麼不行?你們這些達不到目標的員工,每個都留下來加班,直到達標為止!」「明天之前交不出成果,那就走人吧!」這些以成果為導向、實則威嚇脅迫員工的話語,常從那些為達目標而不擇手段的主管口中冒出。
當重要的專案完成、簽下年度最大客戶時,你是否不免自滿於這樣的成績,很難隱藏自己的驕傲?每當主管詢問「這次專案成功最大的關鍵因素是什麼?」你不免心裡想著「多半都是仰賴我的努力。」但如果抱持這樣的態度處事,你的職涯發展恐怕會受到不少阻礙。
初階的管理人才,會希望一切都準備好了才開始做事。他們會希望流程要建好,系統要弄好,其他部門要好好配合,他和團隊不要有太多雜事干擾,若是平台還缺少了什麼功能、系統有不穩的狀況、其他部門無法配合,他們就變得負面,認為時不我予,公司制度不佳,甚至開始「等待」一切變得完善的一天,不願意先投入額外的資源做一些線下的處理,若事情無法完成,就會開始責怪流程不完善,人員不配合。
成語幾乎都有其典故,我們熟知的「根深蒂固」「得寸進尺」等,都是出自老莊經典。我們從老子的《道德經》與《莊子》中整理了 20 個和工作、人生相關的成語,做成雙面書籤,讓大家在日常中體會道家哲學。
對組織而言,「人」有多重要?Google 聯合創辦人賴利.佩吉(Larry Page)、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曾說,員工是企業命脈,把人才放在合適的位置,可以引領組織成長。但要做好這點,其實並不簡單。
在員工眼中,主管交辦的任務、期許,很可能形同「聖旨」,一旦沒有達標,輕則挨罵,重則懲處;但如果太急於表現,沒有適度尊重主管意見,也可能會引起主管不滿。
「跟部屬去喝酒時,主管該請客嗎?」曾有人問我這個問題。基本上,我認為可以視每次狀況當場判斷。如果是工作上接待客戶的聚餐,可以向公司報帳處理,但跟部屬私底下的餐敘就不能這麼做。因此,身為主管總煩惱該不該請客。
《莊子・逍遙遊》一開始,說了一個「北冥有魚」的故事。在遙遠的北方大海中,有一種大魚,身長好幾千里,名字叫「鯤」。鯤最後化為一隻大鳥,飛到廣闊無垠的地方。接下來莊子感嘆一句......
公司內部常發生的各種問題,大都是缺乏溝通所導致。而對主管而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與部屬之間的信任感,良好的關係就是建立在強而有力的互信基礎上,要讓部屬覺得「有這樣的主管讓我有衝勁」「願意跟隨這個人」,領導者就必須積極互動、主動溝通。
皮格馬利翁效應(The Pygmalion Effect)指「若對某人有所期望,那個人會成為你預期中的樣子。」意味著人們會因為他人的期許、讚美及肯定,影響自己的情感與觀念,繼而改變自己的行為,以符合他人的暗示與期待。
一個好的領導者,一定會想帶領團隊更上一層樓、邁向成功。但不得不說,有時團隊領導者太激進,反而成了阻力,妨礙團隊前進,如果你是一名領導者,請別太苛責自己,沒人是完人,領導技巧本就需要經驗才能不斷精進,你可以仔細審視是否犯了以下這 5 種錯誤,以免默默損及團隊成果卻不自知。
假設你把文書工作交給部下,卻發現很多錯漏字。應該有不少主管會在此時大罵:「裡頭怎麼有很多錯漏字!在交給我之前,給我重新讀一遍!」有的主管則會酸言酸語:「怎麼會有錯漏字啊?真搞不懂怎麼會有人敢交這種資料出來,到底神經是有多大條?」
在日本有「旅館救星」之稱的星野集團,已經有超過百年歷史,儘管飯店業競爭激烈,依然屹立不搖,近 6 年來營收成長將近兩倍。
一個朋友,在一家知名的集團企業工作,有一次對外談到一筆生意,他自認為得到非常有利的條件,肯定會得到老闆的認同,沒想到這位雄才大略的老闆卻把他罵了一頓,認為他沒得到公司想要的條件,要求他重談,並開出了非常嚴格的條件,要他談不成就別回來。
經營事業這麼多年,我常想,什麼是一個經營者最重要的事,組建核心團隊是我琢磨思索許久之後的答案。所有成功的企業家,包括張忠謀、郭台銘及威爾許(Jack Welch)等人都認同「人對了,一切都對了」,顯然這個命題是所有決策者一致的認同,但對中階經理人就不會是這個答案。
「反饋」在一個人的職涯發展過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長官對員工的表現,適時提供意見與指教,對員工的工作影響甚遠,甚至可能影響整個團隊的績效。若你是主管,就該學會給予指教的藝術,提供員工反饋,必須掌握 3 個要點:
你努力工作,腳踏實地往上爬,終於有天升任經理。不過,你將發現許多事與從前不一樣了,從工作內容到其他人如何看待你等方面,大多數人都要花上不少心力適應,請記住以下 5 點:
最近參加徵才分享,我總喜歡拿知名矽谷網路人、Web2.0 一詞發明者提姆 · 奧萊理(Tim O’Reilly)的一句話當成結尾:“Money is like gasoline during a road trip. You have to pay attention to money, but it shouldn't be about the money." (金錢就像旅程中開車時的汽油般,你需要注意錢的狀況,但是旅程的意義本身與錢無關)
你有沒有遇過一種主管,喜歡對下屬進行嚴格管控,連每個小細節都想介入了解,只為了確保員工有沒有按照自己的指示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