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脂定價、滲透定價差在哪?新產品的成本通常較高,也通常是企業要搶占市場或維持競爭地位的重要武器,應該如何制訂價格?
疫情讓日本迪士尼來客數深受打擊,迪士尼的對策卻是「漲價」?為什麼迪士尼認為漲價會讓遊客更開心?供不應求的蛋黃酥也該漲嗎?
行銷的目的就是贏得消費者的青睞,順利拓展自己的品牌。假如你是產品行銷經理,要把《孫子兵法》類比在業務上,敵人就是競爭對手的產品,勝負關鍵在於攻占消費者的心。
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供應鏈斷鏈、通貨膨脹,領導者面對成本上升,恐怕不是「那就漲價」這麼單純,該怎麼漲、何時漲、哪些品項需要漲,都不是容易的決策。
日本著名生吐司專賣店的加盟店家,決定關閉在東京的 8 間店鋪,結束品牌營運。生吐司不紅了?其實生吐司業態的經營,有這三項特別之處:
頂尖餐廳都懂的祕訣!為何透過菜單來「控制點餐」很重要?一流的餐飲業者,在設計消費旅程、點餐體驗上,都會考量哪些細節?如何透過產品設計,來提高業績?
什麼是價格敏感度?如何透過 PSM 模型制定消費者可接受的定價?顧客願付的最高價格,問卷怎麼問出來?
主計處公布4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3.38%,連續9個月破2%通膨警戒線,更持續2個月破3%,創下9年半來新高。通膨壓力,讓價格如何調整成為難題。
外送平台 foodpanda 加收平台費,北北基 5 元、桃竹 3 元,引起許多討論:疫情間外送營收不錯吧,為何漲價?其實從日本市場就能看出端倪:
供應商報價中的水分,主要是指廠商在分攤成本時,令採購者承擔本不應承擔的費用。供應商通常會如何在報價中摻水?就讓我們擦亮眼睛,檢視報價是否合理。
企業如果想要無痛漲價,需要先思考合適品項。民生必需品由於消費者對價格敏感度高,只要些微調漲就會影響銷售;奢侈品或個人嗜好物,反而不易受漲價影響銷售。
王品集團前營運長曹原彰分享,餐飲業在決定漲價前,應該先想辦法提高、創新產品價值。同時進行人力、店租、產品組合的調整,檢視所有可能節省成本的空間。
「量販女王」何默真指出,當通路面臨漲價壓力,會先嘗試調整促銷價折扣,上調定價為最終手段。同時,預期旺季需求、要求廠商提早生產,也有調節物價作用。
企業漲價的困難在於,大家都想要先觀察消費者跟政府反應,再決定是否跟進或維持原價,沒人願意冒險先走第一步,最終所有人形成賽局理論中的囚徒困境。
有些客戶願意付出比目前定價更高的價錢,代表還有潛在獲利空間,企業如果能善用差別定價,針對不同客群的需求規劃產品與價差,就能開發更多獲利。
不同品項漲價會有不同的公告技巧。如果調漲的是未大幅升級的舊產品,公告宜比照一般資訊、簡單解釋即可。如果調漲的是新產品,應加強宣傳、重點放在價值提升。
消費者對價格調漲非常敏感,企業考慮漲價前,應先了解消費者對價錢變化的容忍度、可承擔的銷量衝擊;同時也要掌握市場競爭對手動向,提前預測行為,儘早做應對。
價格調整是持續變化的課題,不論公司到達哪階段,都會遇到成本、定價與銷售的考量。持續尋找高價值產品,讓顧客接受較高的定價,進而肯認產品的價值無可取代。
當好市多認為已經收取足夠的利潤,就會開始打折。陷入這種魅力的顧客在享受完購物後,用熱狗填滿幸福。這也會產生一種稱為「錨定效應」的效果。
還記得春節時期的缺蛋風波嗎?事實上,雞蛋並非是近期唯一供貨不足的食材。據統計,96%餐飲業者都曾經歷供貨延遲或短缺。面對這種狀況,業者應該如何因應?
Netflix 因應新訂閱戶成長趨緩、內容成本持續提升的壓力,根據不同市場的用戶觀察狀況,訂出不同方案的收費調漲比例。
王品、路易莎都喊漲,你的公司產品也該漲價了嗎?怎麼漲才不會流失顧客?價格調整前思考 4 件事
負責寫文案的人通常會避免在廣告上放入數字,「購買數量不受限!想買 100 條都可以。」但如果換成 18 這個數字,這可能會讓你的潛意識腦停下來思考。
廣告打造了故事,用促發效應、損失趨避、社會證明及框架吸引你,最後只為了告訴觀眾,無論成本多少,整趟體驗都是值得的。